我读《U型变革》

我读《U型变革》
王家驄
2014. 12. 03
人类正在集体创造“共同的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集体的无意识导致当今社会的生态鸿沟,社会鸿沟和精神文化鸿沟日益加剧。尽管有识之士一直在提醒政治家、企业的决策者和消费者,地球正在面临不可逆转的危机,这些忠告仍然被当成耳旁风。虽然也有一些组织行动起来做一些补救,但是这些补救的方法成效甚微。人类急需“为濒死系统重注生命活力”。也许要想拯救危机,人类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学习方法,观察问题的方向。人们等待一种新理论,新思维方式的出现。
感谢奥托•夏莫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福音。《U型变革》是奥托教授的新书。该书已经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在中国正式出版发行。
我有幸参加了11月26日在北京举行的《U型变革》新书发布会,并得到奥托教授的亲笔签名。
作者奥托教授
《U型变革》是麻省理工学院奥托教授继《U型理论》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作者强调人类社会再次面临“颠覆性时代”,而这次的颠覆是从“自我系统”(ego-system)到“生态系统” (eco-system)的颠覆,是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
小我(ego)时代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酿造了三大鸿沟: 生态鸿沟,社会鸿沟和精神文化鸿沟。这与极度的个人主义和分裂思维密切相关。要填平这三大沟壑,仅仅依靠个人或少数集体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
生态(Eco)系统是指大宇宙,大集体,而不是一个个人,一个团体或一个组织。
奥托教授指出,过去的努力之所以失败,是人们习惯性地向过去学习,向历史经验要解决方案。真正的解决方案不在过去,在未来。爱因斯坦说“今天的重大问题,不可能再在制造出问题的思维水平上解决。”(The significant problems we face today, cannot be solved at the the thinking level where we create them)
生态系统思维要求“我们探寻人性的更深层次”。人类社会已经进入4.0时代,而人们的思维还停留在3.0甚至是2.0时代。用陈丹青的话说“我们的身体已经进入新时代的大门,脑袋还停留在门外。”
《U型变革》不是U型理论的升级,而是应用版。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框架、方法和工具,来帮助领导者和变革者了解目前的形势,以期更有效地推动整个社会从自我系统经济转变为生态系统经济。”
要想变革,走向未来,人类必须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要向未来学习。向未来学习的第一步是停止“下载”,悬挂用以往的心智模式作出的评判。要学会“以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从向外观察到向内观察。
在新书发布会上,奥托教授提到布莱恩•亚瑟教授建议他观察、观察、再观察。但是他没有说观察什么以及如何观察。
以我之见,第一个观察是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思维和心智模式。这是中国人所说的自观、内省。
第二个观察是观察他人。不仅仅是观察他人的行为,还要用心去“观察”他的感受,能够体悟到对方的感觉。只有用心去观察对方,才能够弥合人与人之间的鸿沟,才能够有一种深层次的链接。有了深层次的链接才有利于有效沟通。深层次的沟通必须首先放弃成见。
第三个观察是观察周边的环境,去感知环境、气候细微的变化。感知细微的变化要求人们要非常敏感。不敏感的人对变化就会很麻木。麻木的人便不灵活。不灵活很难改变行为,思维和方向。
以上诸种观察方法中国人归纳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用以上的方法观察,一定会用到身、心、灵,或者情、意、智。难怪现代西方大学教育已经不以传授知识为主。知识可以免费提供给公众。学校提供的更多的是情、意、心、灵层面的训练。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在场域中的感知。由此,我可以感知到,套用一下“感知正在生成的未来”的概念,中国现行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培训方法式必然走向死亡。
场域中的感知是“自然流现”的前提。向未来学习,更多的是凭借直觉,而不是分析。人们无法分析一个尚未发生的事情。分析是基于过去的学习,是基于经验的学习。尚未经见到的事物,不可以分析。但是,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是一个完整体。它应该包括自己的过去与未来,所以从当下可以感知到“正在生成的未来”。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要想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只需要知道已经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人们可以用动态的眼光看世界时,未来就会“自然流现”。
对于这种“自然流现”我们必须有勇气接纳它。必须战胜对未知的恐惧,勇气是战胜恐惧的力量。
“自然流现”出来的东西一开始时只是一个趋势,一个苗头,并不清晰、具象,更无法变成行动的指南。所以必须将其结晶,清晰化,然后集体实施,采取行动,这样变革才能够发生,未来才能够生成。
引领变革需要有领导者。《U型变革》第五、六、七章讨论的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引领变革以及如何引领变革。任何的变革都必须从领导者开始。换一句话说:任何变革都应该是自上而下的。
过去的变革之所以不成功,关键在于引领变革的人不成功。汉诺威保险公司前任CEO比尔•奥布赖恩说,“一项干预措施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干预者的内在状态。” 奥托教授解释说:作为带领变革的人,我们的行为是否获得成功不在于我们做什么或者怎么做,而是在于我们行为发源的内在状态。用中国的概念说,一个领导者的“起心动念”很重要。
在书中奥托教授将人的“内在状态”分为四类:传统意识,自我系统意识,利益相关者意识,生态系统意识。他指出,低意识层次的人解决不了高意识层次的问题。这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当今社会和企业变革低成效的本质,人们试图用昨天的思维解决明天的问题。但是奥托教授的解释过于复杂,对于中国人来说较难理解。如果用中国文化的概念来解释或许更容易明了。
我认为变革管理是一个管理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U型变革》我特别又将冯友兰教授写的《新原人》读了一遍,反过头来再读《U型变革》,顿觉豁然开朗。
冯友兰教授认为,人活在世上可以有四种境界。我们也可以将这些境界理解为“内在状态”。不同境界的人起心动念不一样,做事的状态自然也就不同。由于篇幅有限,我只将四种境界排列如下,不作详解。如果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的内容,可以参见冯友兰教授的《贞元六书》(下册)。
四种境界分别是:
一)自然境界。
二)功利境界。
三)道德境界。
四)天地境界。
牵强一点的说自然境界的人,有的是传统意识。功利境界的人,有的是自我意识。道德境界的人具备利益相关者意识。天地境界的人才有生态系统意识。天地境界的人,有的是大我,是Mega。
要想解决当今社会和企业管理中的问题,领导者必须从功利境界进化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以功利心而为之,试图填平三大鸿沟是妄为。因为功利境界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为了那个小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做事是“为他”,“为为之而为之”,或为了“大我”。
读《U型变革》书并不难。读者需要认真阅读一下那张视觉记忆图,它对理解《U型理论》和《U型变革》有莫大的帮助。
《U型变革》一书的校对者徐莉俐
最后感谢奥托教授,感谢译者陈秋佳,感谢校对者徐莉俐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