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寂德鲁克
(2014-12-09 12:10:26)
百年孤寂德鲁克
王家驄
2014.12.09
任何先知都是孤独寂寞的。他们的思想,真知灼见不被同时代的人理解。他们的思想会被证实,但是他们的名字已被后人遗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旦先知的思想被证实,后人会说“我们早就知道如此”。
社会在接受某种思想的过程中,通常有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可能”。第二个阶段是“也许吧,但还缺乏证据和说服力”。第三个阶段人们会说“确实如此,我跟你说过”。第四个阶段人们开始争功“是我首先发现的”。第五个阶段人们会说“我们早就知道,怎么可能不是这样呢?” 老百姓把这种行为称之“马后炮”。
德鲁克是一位先知。这也注定了他的百年孤寂。
虽然德鲁克有很多铁杆儿粉丝,(本人也算是一个),但是在精神层面他一生都是孤独的。人们欣赏甚至广泛采纳他的管理理论,但是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德鲁克深层次的意图。人们知道他是一位杰出的管理学家,但是很少有人将他视为一位伟大的“新社会”的建设者,活动家、实践者,尽管德鲁克反复强调“管理的目的在于行,而不在于知”。
先知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不容易被理解甚至还会遭到误会。
1946年,德鲁克第一部关于管理的著作《公司的概念》正式出版。书一出版即遭到学术界的误解。他们认为德鲁克降低了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学术地位。
在《公司的概念》25周年再版序中,德鲁克写过这样一段话,《公司的概念》让“经济学家、政治学家都感到困惑”。对经济学而言,该书将他们视为经济的话题 - 一家企业- 视为社会机构,即权力中心,一种类似政府的机构。政治学家认为该书将政治概念和方法应用于企业,一个非政府机构。这样做有辱这两门学科的纯洁性。德鲁克是第一个做跨界研究企业的人。恰恰是德鲁克应用了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知识才的得以开创现代管理学。
今天,人们已经习惯将这些知识应用到企业的管理。甚至有人会说,“不如此,怎么可能呢?”
德鲁克是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最多的管理学家。据说德鲁克曾经在该杂志上先后发表过三十多篇文章。但是,德鲁克一生都没有被高等学府接纳。他是属于“经常被邀请,但不太受欢迎”的人。2005年11月28日,在纪念德鲁克逝世的专刊中,《商业周刊》曾经这样评价德鲁克“他永远被视为圈外人,一名作家,不是学者,他基本上被所有商学院忽视”。德鲁克多年的同事,《失落的管理艺术》的作者之一马洽列洛教授也说,“德鲁克不可能在著名商学院获得终身教授职位”,因为他“Think in circles,not in line”。我认为这是一句双关语。第一层次的意思是说德鲁克不是“线性思维”,第二层次的意思是说德鲁克不会“同流合污”。不同流合污的人永远是孤独的。
德鲁克自己很清楚,他终生都会是孤独的。他称自己是旁观者,并用此书名写了一本自传。
在《旁观者》一书中,德鲁克这样描述自己。“站在舞台侧面而观看的旁观者,能见到人所不见者,注意到演员或观众看不到的地方。毕竟,他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并反复思考,他的思考,不是镜子般的反射,而是一种三棱镜式的折射。”
德鲁克认为“旁观者天生如此,而非后刻意培养出来的。” (参见《旁观者》一书)这一特质,在德鲁克八岁时就已经彰显出来。因为这种独立思考的特点,他不止一次接到他人善意的忠告。
《公司的概念》一书出版后,德鲁克的一位好友为该书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书评。在书评的结尾,该朋友善意地写道,“希望这位年轻的作者,尽快将自己出众的才华应用到更值得尊重的学科上。” 感谢上帝德鲁克没有接受这一忠告。否则就不会有现代管理学了。
德鲁克的孤寂延续到他生命的终点。直到2002年(德鲁克2005年去世),德鲁克都认为自己的管理思想并没有被社会真正理解,所以才有他在《功能社会》中的那段话“作为一个作者,我最为人熟知的是管理方面的著作,在美国尤其是这样。但是我最初和最首要的关注并非管理,我对管理的兴趣始自我对社区和社会的研究。”
为了不让德鲁克先生在天堂继续感到寂寞,我在这里郑重的告诉大家请不要再认为管理就是“工商管理”。管理是现代社会人的工具,是德鲁克为了组织健康、社会健康而发明的“现代工具”。
应用好这一工具,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