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三)

标签:
军事 |
解读《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三)
王家驄
2014.08.31
德鲁克在第二章中讨论了管理热潮的兴盛衰亡以及从中获得的知识与经验。
经常听人们说“永远的德鲁克”这句话。他们到底在说什么?为什么说“永远的德鲁克”?我的理解是,这句话表明,德鲁克的管理思想永远不会过时。在读《管理热潮及其经验与教训》这一章时,细心的人可以看出,德鲁克在这里讨论的问题,只要将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稍稍做个替换,就可以感觉到,他似乎在讨论中国的管理现状。我们只需要将文章中的“世界”一词换成“中国”,将“管理”换成“培训”即可。
本章的第一句话,德鲁克是这样预言的,“在二十世纪未来的一段时间里,管理口号将是‘管理热潮过去了,管理绩效的时代来临了。” 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培训热潮过去了,培训绩效的时代来临了”。君不见现在企业都在强调培训要落地,要有结果吗?
美国的管理热潮红火了25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美国的管理热潮已经走向了衰落。美国的培训机构像“被台风吹上天的猪”,纷纷落地,关门大吉。我在加拿大政府工作了六年,其间只接受过一次所谓的培训。
热潮有热潮的好处,热潮有热潮的贡献。管理热潮对整个社会的贡献是什么呢?“管理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心的主题……管理热潮,永久地改变了社会和经济,更重要的是管理也在改变着自己。” 管理热潮普及了管理的知识,使得管理知识成为了“常识”。
然而管理知识是在中国尚未成为一种“常识”。如同几十年前的美国,中国对管理有兴趣的人只是一些咨询人员和专家学者,“而很少有从事实践工作的管理者”关注管理。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德鲁克实践在中国》。其中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由大学教授,或者是研究人员撰写,很少有企业家或企业的高层管理者。
从这个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普及管理思想,在中国任重道远。这也是我建立【管普公众平台】的初衷。(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一下管普公众平台。点击此文章的右上角管普公众平台即可)。
管普公众平台二维码
任何事物的星兴起都有它的社会原因。管理热潮也不例外。德鲁克为我们描绘了清晰的管理热潮发展路线图。管理热潮首先从发展国家开始,从美国逐步蔓延到日本,然后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纷纷效仿,形成了一个“人人谈管理,人人学习管理”的局面。从中国企业重视管理培训的情形看,中国也不例外。管理培训在中国似乎方兴未艾。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的经历。中国开始重视管理培训是从1997年开始的。第一批培训公司,包括美国的AchieveGlobe,Wilson Learning等大型培训公司纷纷在中国成立分支机构。我曾经非常幸运的参加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培训机构的策划与筹建工作。
1999年,五十家在华跨国机构,包括通用汽车,英国石油,怡和集团等,各出资五万美元,成立了“中外管理培训中心”。该机构由当时的国家改革委员会与英国商会牵头成立,目的是为在华的外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十几年里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培训行业,也目睹了管理培训在中国的兴盛衰亡。
虽然从事培训工作已经超过十四年,但是我仍然有一种担心,如同德鲁克所说,“我们还不知道如何把管理知识、管理学科、管理视野和价值观移植到新的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去。” 目前的培训,大多是在传授技巧,当技巧失去了目标时,技巧变成了无的之矢。中国的培训热潮是否也走到了尽头呢?
“飘风不终日,骤雨不终朝”。任何热潮都会走到尽头。中国培训市场的颓势已经出现。记得2000年刚刚步入培训市场时,中国的培训机构有几十万家,现在存活下来的不到几万家。真正红火的可能也就几千家。培训行业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口。
培训机构必须要创新。“那些言之有物的管理学课程项目、管理类书籍、管理学主讲人,仍(会)持续地受到高度欢迎。” 企业已经开始感觉到他们需要新的知识,新的基本方法和对各种现象的新的理解,而这些并不是管理热潮所能提供或解决的,更不是那些演讲式的培训师可以提供的。
管理热潮给美国人提供了很多的教训,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
教训之一。管理热潮让人们认识到,“管理是一种一般职能,在每个国家中,实质上在每个社会中都面临着同样的基本任务。管理阶层必须为他所管理的机构指导方向,必须深入思考本机构的使命并为之制定目标必须为实现本机构所必须作出的贡献而配之置资源。”
教训之二。“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也不是计量方法和行为科学。” 经济学,计量方法和行为科学,是管理的工具而已。
教训之三。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有其自己的问题,方法和关注的领域。“那些只知道管理技巧和管理手段,但并不理解管理学基本原理的人,不是一个管理者,他们最多只能算是一个技术人员。” 这句话值得每一个从事管理培训者深思,我们到底是在为企业培养管理者,还是技术人员?管理培训的绩效在于培养管理者而非技术人员。
德鲁克在本章的最后回答了引进西方管理,是否会影响本土的价值观和文化的担心。
他用日本,欧洲,法国的历告诉我们,引进管理思想,不仅不会颠覆本国文化,甚至更有利于本土文化的发扬光大,关键是如何找到结合点。
在将西方的管理思想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这件事情上我曾经做过一些大胆的尝试。其效果非常的好。
美国的管理热潮早在四十年前结就结束了,中国的管理培训热潮,将在什么时候结束呢?未来培训机构做什么呢?我的看法是,“培训必须要有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