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预知(Predict)与预设(Project)

(2013-08-19 11:11:21)

预知(Predict)与预设(Project)

  (2013.08.19)

预知与预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企业家和管理者需要培养与掌握的是预设能力而不是预知能力。预设(Project)在物理学中是抛射的意思,即从一个起点 让物体按照一定的轨迹行进。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事物也会按照规律发展,企业家和管理者需要从“蛛丝马迹”中寻求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

 

据说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绝顶聪明,他可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每个人,特别是企业家、经营管理者都希望自己能够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都希望自己具备诸葛亮、刘伯温那样的韬略与智慧。他们希望能够预知未来,这样做可以减少因未知带来的风险。如果自己做不到,就去拜访王林,张必清等“大师”,希望大师可以指点迷津,可以透露点天机,以便在竞争中抢个先手,占到便宜。但是他们,包括那些“大师”,都忽略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即跳到未来看现在。

有几个人事先知道2009年发生的金融海啸?有谁在2003年时预知中国房地产在十年里会上涨十倍?又有谁能够预知未来十年会发生什么事情?昔日的长虹电器,现在已经不在辉煌。当年的巨人集团也已销声匿迹。又有谁能够事先知道哪家企业在未来十年中会倒闭?如果有人说自己可以预知未来,那也不过是一种猜测而已。

虽说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Predict),但是我们可以预设未来(Project)。所谓预知是跳到未来看世界。所谓预设是从现在看未来。彼得​˙德鲁克说“要想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只需要看已经发生什么事情。”刘伯温之所以可以“后知五百年”,是因为他可以“前知五百年”,他可以从历史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中,用动态的眼光,按照一定的规律去预设未来。


很多人说孔子是个先知。何以见得?孔子又是如何做到先知呢?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由此可知,孔子的先知来源于他对历史的了解。

当今的管理者不去了解历史或过去发生的事情,却一味追求预知未来,可谓是舍本逐末,舍近求远,耗时耗力,无功而返,甚至踏上不归路。

或问曰:“有何办法预设未来?”预设未来需要掌握历史资料。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前因,如果看不到前因,焉知后果?

试举一、二例来说明如何预设。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主流经济学家讨论中国将可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问题及其对策。而我自己认为,未来几年中国很有可能(注意:我说可能,不是一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出现更糟糕的情况,滞涨。所谓滞涨是指经济增长速度停滞,而物价上扬。我的结论从何而来?

前面提到过,要想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只需要了解已经发生了什么。在过去十年中,政府大量发行货币,统计资料表明中国的M2货币总量超过100万亿。这是中国GDP的两倍。

2010年,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推行了刺激经济的措施,发行四万亿国债。在这些钱的刺激下中国的经济度过了难关,但是也够成了通货膨胀的后患。


稍有一点经济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商品的供应量过大会导致其价格下跌。货币是一种商品,当其发行量过剩时其价格就会下降。货币价值下滑就是货币贬值,货币贬值就是通货膨胀。大量钞票在市场上流通,势必造成商品的价格上涨,如房地产,原材料、工业用品。这些商品价格上涨一定会导致日用品的价格上涨。CPI也就会上涨。CPI是消费者价格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


覆水难收,已经采取了的行动无法改变。一个人不可能从二十层高的楼跳下,然后在半途后悔,希望自己没有做出此愚蠢的选择。四万亿人民币既然已经发行了,那么只好接受以后的结果。

基于以上原因,我建议大家不要再去思考是否会有通货膨胀,而是要从现在开始思考,当通货膨胀来临之时如何应对。但是可以告诉大家,买黄金,买地产不是最好的投资!

另外一个预设未来的案例是中国的用工荒。2003年左右,珠三角一带已经出现用工荒,工厂贴出招聘广告却无人问津,工资上涨50%也无法招到足够的工人。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山东的一家服装加工企业,缝纫工的月薪已经涨到四、五千元,老板仍然无法找到足够的工人。什么原因造成现在的用工荒?我们是否在二十年前可以预设出这种局面?答案是:可以。

还是那句话,要想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只需要知道已经发生了什么事情。用工荒的问题不是今天才有的。其原因可以追溯到1980年左右。

众所周知,中国在80年代初开始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为壮劳动力需要20年的时间。20年后的劳动力供应量是由20前的出生率决定的。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发展模式是通过不断增加廉价劳动力来扩大生产规模。这种扩大生产的模式在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时候是可行的,也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但是到了2003年左右劳动力供应出现断层,劳动人口密集型的工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的企业家一定要做好两种准备,一是劳动力短缺将成为一种常态,二是,今后的工资上涨压力将会更大。

唯一的解决办法,从现在起通过创新来提高企业和员工的生产力。无法提高生产力的企业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通过几个案例解释了什么是预知,什么是预设。提高预设能力需要企业家和管理者有历史感、危机感以及用动态的眼观看问题。要求管理者用全新的宇宙观看世界,用发展的眼光看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