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继续说翻译问题,前面说的,就是中国人通过英文教材学心理治疗时,容易忽略的地方。
前面说了两个,一个是口语化程度低的问题,一个是潜台词的混乱,再加上时不时的还有翻译错误的词句,都在给中国读者的学习添加障碍。但是吧……如果只是这些,这些障碍仍然还是可以设法克服的。
因为这些问题其实还是语义层面上的,无非是在理解力上用功。只要英文有个四六级的水平,愿意看原文,而且看懂了的人,也不须逐字逐句翻译成中文——翻译反而不妥——能在英文语境里,弄清书上的对话大概是个什么逻辑(包括表面上的和潜台词的),基本上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之后无非是个转述的事儿。
但这样,还是会忽略一些与文字或语言的意义无关,却又实际发生作用的变量,比如治疗的节奏。
还是举例来说吧,J.
Beck的书随便翻开一页,比如第46页:
T: Hi, Sally. 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
P: A little better, I
think.
T: Can I take a look
at your forms? While I'm looking at them ,tell me how your week
went.
P: Well, okay in some
ways, not so great in others.
T: What
happened?
P: Well, I've been
feeling a little less depressed, I think. But a lot more anxious.
I've been so worried about my economics exam that I couldn't
concentrate.
T: Should we put the
exam on the agenda?
P: Yes. And I also
had a problem with my roommate.
如果有两个人,或者一个人分饰两角也行,可以把这段话念出来。顺带说一句,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方法。书上的语句但凡是放在治疗情境中的,我觉得不仅要看,最好是念出来才会比较有感觉。这段对话,念出来就会体会到一种节奏上的转化。松与紧,快与慢,进与退,领与跟——如果没体会到,多念几遍。
一开始T以常规问话开局,节奏居中。P被动应答,有点没跟上的感觉。——A little
better,就像是中文的“好点了”……这是根正苗红的片儿汤话,懒得多说。相对而言,T显得过于热切了。他大概也察觉到了气氛僵持,立刻把节奏松开半分,后退一步,要了表格看,同时在时间上留出一段空白,这就隐约给P施加了要前进一步的压力(有义务再多说点什么)。这一手,很是漂亮,很多治疗师此时的本能都是追问吧。
不过来访者也没有完全入彀,他再次放出了不那么片儿汤的片儿汤话:“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而治疗师这时完全沉静下来了,节奏已经被掌控在他的手里,跟着那句“What
happened”,精妙之处不在于句意,而在于它只有两个单词,足够的短,但是又隐含着一种非常克制的关心。如果要翻译成中文,“发生了什么”固然意思是正确了,但总共五个字,顿有一股难以掩饰的八卦之情,对话的气脉就冲散了。
也许用一句“嗯哼?”会更贴近当时对时机和松紧的把握吧?当然,要比“嗯哼”更着紧一丁点。
这一下节奏平衡了,来访者被迫站到治疗师的前面半步,治疗师由领着的人变成了跟着的人。
接下来,来访者在治疗态度上的转变就毫不意外了,他主动报告了更多的信息。而治疗师的位置就坐得更加舒适。“put on the
agenda”,那意思是待会记得跟我讨论啊,现在先不急,我等着你再说点别的。
……形势就彻底逆转了,几分钟之前,这来访者还是个轻描淡写地说“好点了”的主儿。
也许你会疑惑,原书作者能在对话中传递这么隐微的信息?确定没有过度解读?
对此我基本上可以肯定。两年前我在中德班上开始注意外教演示中的节奏,并发觉这是中国认知行为治疗师的一个盲点(精神分析的学习者也许好一些,因为他们会对关系当中的强弱变化更加关注和敏感)。经验足够的国外CBT治疗师并不会刻意在对话里传达这些东西,甚至可能自己都意识不到,但是他们一般会本能地根据氛围的松紧,关系的远近,位置的前后,去下意识地决定何时进,何时退,何时快,何时慢,何时停,他们调整那些细微的表达,以维持治疗关系和治疗动机中的平衡。这些表达有的是纸面之外的非言语信息,有些也可以体现在纸面上,包括用词的多少,辞令的正式,句子的长短,转折的流畅或突兀,气脉的贯通,等等。
作为CBT治疗师,如果实践中模仿书上这种案例然后发现,往往变成你在嘘寒问暖而来访者爱答不理,尴尬冷场时你拼命思考下去一句该问什么,一切都跟书上的差不多但是总有那么一点儿不一样……
那可能就是因为你在用中文去继承这种治疗方法的时候,忽略了语义之外的东西。
最后,让我们尝试把这段话翻译成中文大家就理解了。
为了不涉及在语义层面上做过多纠正影响本段主题,这次我就不放翟译本的对应内容了。我自己做了一段我认为更符合原意的翻译,直接放上来,语义上我觉得没什么问题了。但你可以大声地念几遍:
T:你好啊莎莉,今天感觉如何?
P:好点儿吧。
T:给我看看你填的表?我一边看,你一边跟我说说这周过得怎么样。
P:嗯……有些地方还行,有些地方不怎么样。
T:发生了什么?
P:嗯……我没那么抑郁了,我想。但是更焦虑了。我很担心经济学的考试,都不能集中注意力了。
T:那我们需不需要把考试放到今天的讨论里?
P:好的。而且我跟室友也出了一点问题。
嗯……到这里已经很清楚了,这正是看上去没什么问题,文气和节奏却乱得一塌糊涂的中文典范啊!差不多跟翻译诗歌一样,单纯传达语义还行,要传达别的的话……(当然,心理治疗并没有诗歌那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