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人不舒服的...

(2012-05-30 10:32:45)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感

0,我觉得,《非你莫属》的心理学师妹事件,是心理学人士自发形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无组织的自我炒作,符合这个群体一贯的行为特征。我既然也忝列心理学人士这个群体,似乎也应该提笔跟上。

 

1,这些年我经常会反思自己,我就是个让人不舒服的人。我也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去适应和拔除我那些不合适的恐惧,羞耻,和敌意。虽然收效缓慢,但是几年下来也有了一些变化。可是这些变化,是我通过反思,而不是“严格的心理训练”来达到的。我认为跟心理学,包括我所从事的心理治疗没太大关系。

 

2,但我很难相信,一个人可以通过任何的修炼,达到让所有人都舒服的境界。因为凡社交者,即是互动,互动是双方或多方共同参与的事。我不信仅凭一个人的修炼,就可以将它推向一个固定的结果。

 

3,这句话不针对《非你莫属》中那位心理学家。但是,这个社会确实为心理学人士,至少是心理治疗师,设置了一个“温暖,慈祥,如坐春风,笑眯眯”的形象期望。我想,这大概是节目中提到的“让人舒服”吧。在我的从业经历中,也多次感到了类似的期望。可是我认为,这种“让人舒服”本身,是极其廉价和没有档次的。

 

4,乡愿,德之贼也。

 

5,仅仅是猜测:从我磕磕巴巴一知半解读过的几页书来看,弗洛伊德不是个让人舒服的人,荣格多半也不是。我看过艾利斯的治疗录像,百分之两百让人不舒服。罗杰斯是让人很舒服的,贝克只能说是一般。

 

6,但不能否认这些人都是很牛逼的治疗师。我想治疗师跟所有职业一样,应该允许形形色色的风格存在。如果有豪斯医生那样的治疗师,我倒挺愿意找他做自我体验。以前我看万峰老师的节目,就觉得,这人不是治疗师,胜似治疗师,话糙理不糙,绝对的当头棒喝。乐嘉老师的节目我也看,刺儿很多,也不见得让人舒服。

 

7,说到乐嘉,不免跑个题。这些年乐嘉老师成了心理学人士最鄙视痛恨的公敌。坦白说,抛开他的性格色彩学不说,我还挺喜欢他。因为这人不作伪,爱憎分明,就算庸俗也不怎么媚俗,指点江山臧否人物,一眼能让人看穿的幼稚。时而又透出那种从底层爬上来的铮铮骨气,尤其令人佩服。——这个人比他的学说要好得多。

 

8,这也是我对大多数流行文化和民科的看法。玩意儿没你们专业,人比你们有意思得多。

 

9,扯远了,收回来。这篇文章的主题总结起来是:心理学人士或心理治疗师未必要让人舒服,至少未必是那种舒服。人在成长,总在不断地磨砺和进步,这个过程其实跟心理学没关系,只是为了做更好的人。

 

10,最后说两句我对那期《非你莫属》的看法。也许是我关注的主要是同行的关系,我感觉大家都愤怒了,至少是很激动,激动的点在于“这帮人完全不懂心理学”。对这一点,我同意,但情绪上我一点不觉得愤怒,因为不懂心理学又不是犯罪。我认为操蛋的地方有两个,一是有个大妈很不尊重,针对选手站姿进行毫无道理的侮辱,另一个其实跟节目无关,是有的网站把视频标题做成“不检点”。但是对于其他人不懂装懂也好,拿小师妹开涮也好,彼此打情骂俏也好,我觉得都是挺轻松的一事儿。男老板好色,女老板吃醋,一两个装逼犯拿个什么MBA班上学到的概念来现,这事儿不是应该笑笑就过了吗?饭桌上不是常有的吗?我不觉得有啥好气愤的。——所以回到开头的话,我总觉得,心理学人士有这毛病,揪着一件事不放,敏感得不行不行。好像心理学在这档子节目里受到了天大的委屈,不平反昭雪不算完,总像是“好容易让我逮着一回机会”的自我炒作。

 

11,我也是逮着一回机会,一口气吐了好多槽。个人观点,言责自负。同意不同意的,咱们别伤和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比照
后一篇:不评判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