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个同行交流,居然也听到了“拖延症”的名词,看来常识普及需要做到专业领域里。
如何诊断一个人是不是得了“拖延症”?——答案是无法诊断。拖延症从来就不是一个诊断名词,恐怕以后也不会是。这两年“拖延症”被炒得很火热,可是炒着炒着,很多人就忘了它只是一个比喻而已。
当然,拖延(不是症)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它是一种现象,此种现象谁都有可能遇到,也可能很严重,甚至可能成为生活中最大的困扰。但是这种现象并不具有单一的心理成因。正如“缺钱”也是一种现象,“没有妹子”也是一种现象。我们可以开玩笑说自己得了“缺钱症”,甚至把名词传播开,大家一呼百应地纷纷附和:我们都有“缺钱症”!但是专业人士也一本正经地拿它说事,还要找诊断标准……就有点可笑了。
如上所说,拖延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千差万别,没有单一的心理成因,所以也无法构成专业意义的诊断。
当然并不是说,拖延的人不需要心理治疗。拖延本身,很可能是其它一些心理障碍(或问题)的外在表征。举例来说,甲拖延做作业可能是因为他抑郁;乙拖延打电话可能是因为他社交焦虑;丙拖延做家务可能是因为对老公不爽……从这个角度上说,把拖延比喻为“拖延症”,呼吁“患者”寻求心理帮助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过从我的观点来看,负面的作用更大就是了。尤其是在专业人士自己都被搞晕了的背景下。
另一个误区是,“拖延症”的“治疗目标”是什么?绝对不能武断地假设为,拖延行为的停止。
如果经过治疗,我的来访者吃得香,睡得好,日子充实,爱好丰富,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满足于现状,那么就算他不做作业不复习,靠着临时抱佛脚的考前突击,60分低空掠过,或者哪怕挂科补考,退学,这个治疗都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个来访者心理很健康。——是的,他的生活有麻烦,但哪个健康的人就没有麻烦?
拖延的人可以健康地拖延下去,正如缺钱的人可以健康地缺钱下去一样。但当我们把拖延称呼为“拖延症”时,其实已经把没有按时交报告,没有为六级考试复习足一个学期,没有在暑假开头就写完所有作业都看成病态的行为。事实上,这些只是老板,老师,父母,和你自己担心的东西,心理学家倒是不太在意。
结论就是,凡是吹嘘“治愈拖延症”什么的,必是成长夏令营一类的东西,与正统心理学无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