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瓷房子”主人:盼望得一朵小红花

(2010-12-11 15:18:45)
标签:

张连志

天津

瓷房子

博物馆

古瓷片

杂谈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0-12/10/13642965_11n.jpg

▲这座位于天津赤峰道上的法式小洋楼,贴满了7亿多片古瓷片。

章慧君 王京雪

 

  天津有个“瓷房子”。

  这座位于天津赤峰道上的法式小洋楼,贴满了7亿多片古瓷片……从远处看,一条长768米、宽0.8的瓷龙盘旋房顶,龙头是祭红瓷拼出的红色五角星,龙身弯曲成“CHINA”的形状。

  碎片也是古董。贴,是为了保护。

  “瓷房子”又名“中国古瓷博物馆”,主人叫张连志。博物馆里,除古瓷片之外,还有唐三彩、元青花、清珐琅彩等13000多件古瓷器、300多尊历代石造像、300多只历代汉白玉石狮子、20多吨天然水晶石……

 

“搭着玩”搭出“瓷房子”

 

  张连志说,设计“瓷房子”的念头始于童年回忆。

  张的祖上是天津卫盐商,家财万贯。小时候,母亲曾领着他走在天津滨江道上,边走边抬手指给他看橱窗里摆着的东西,“这个是咱家的”,“那个是咱家的”。

  家人好高古的东西,张连志自幼就反复听父亲说“家财万贯,不及钧瓷一片”。那时候,没人稀罕不值钱的古瓷片,张连志的父亲却喜欢收集这些东西,他把成堆的古瓷片拉回家,堆在院子里,柜子顶,床脚下……寓意岁岁平安。而张连志儿时常玩的小游戏,是祖母让孩子们从古瓷片堆里挑年代最老的瓷片,谁挑对了,奖励苹果吃……

  “后来抄家时好的瓷器都打碎了,我不忍心看我妈难过,就拿瓷片用糨糊和江米汤粘起来,搭了个金字塔一样的东西送她,这是我第一次和瓷片创作有关的记忆”。

  带着这段回忆,几十年后,天津法租界里一座经久失修的老房子逐渐变成了“瓷房子”。“就是小孩子搭积木式的梦,刚开始就是搭着玩儿,瓷片随便贴。”贴着贴着,就贴出更多的想法,瓷房子如有生命般膨胀成长,成了一项众人瞩目的“大型行为艺术”。

  最近,美媒评出世界15大设计独特的博物馆,从巴黎卢浮宫、美国丹佛美术馆到日本大阪国立美术馆,入选者多声名在外,为世界一流建筑师的设计佳品。其间,中国唯一入选的就是“瓷房子”。

  瓷房子之外,张连志还有很多创作念头,有的已经着手打造,有的尚在酝酿之中。他正在用古瓷片制作一些可以移动的瓷片贴画,希望有一天它们能在全世界展览,瓷房子搬不走,它们可以,“就像是活动的瓷房子”,能让世界各地的人看到“CHINA”。

  “我用金子贴一座墙,搭一座房子未必会让人惊叹,但这是古瓷片,是中国的符号,这种创作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提到贴画的内容,他说起儿子小石头画的画,自己对《山海经》中古人自由奔放的想象力的喜爱,以及“颠覆一些国外的东西,比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之类,用中国的东西去诠释它们。”

 

“能吃的博物馆”

 

  瓷房子不是他唯一的“发明”,张连志喜欢别出心裁。

  上世纪90年代起,张连志在天津开饭店,某一日突发奇想,把家里的古董一件件搬到了店里,也不拉绳子,也不加罩子,随便人看,随便人摸。他不想像一些人那样偷偷摸摸玩收藏,说那是“老鼠文化”,也不愿像大部分博物馆那样给古董罩玻璃,觉得有距离感,不好亲近。后来,这家据称“除了服务员和餐具外都是古董”的饭店被冯骥才题名为“能吃的博物馆”。

  自己藏着没意思,拿出来一起玩才好玩。张连志提起小时候,自己玩具枪多,抱出去和小伙伴炫耀,结果被母亲看到让他把枪全分了,说一人一只拿着玩才有意思。

  母亲在张连志记忆里,是最慈善可敬的人。“老太太还在的时候,看到小贩大热天骑车卖西瓜,会把一整车都买下来。”瓷房子的员工记得这位老妇人,也听说过不少老人的故事,据说,去世之前,这位一生享过荣华,历过磨难的老人把身上的首饰财物一一摘下,摆摆手:“拿去吧,都是些玩具”。

  十几年过去,张连志“能吃的博物馆”已扩张至三家,其中展示着历代青铜器、石器、木雕、已灌铅的近代枪支、西洋老家具等各式文物。

  是博物馆,也是饭店。张连志说自己是以店养馆,以商人的身份养艺术家的梦。在自己一连串的头衔里,张连志最看重的不是商人,也不是收藏家,而是“艺术家”,耗时10年,仍在增增改改的瓷房子,是他目前最满意的代表作。

 

私人博物馆主的困惑

 

  张连志说,修“瓷房子”的10年,是他个人经济损失最惨重的10年,卖了房子,也无心管店里的生意。但是瓷房子总归稳稳地立在了那里,虽说博物馆的收入养不起馆里的员工,但靠饭店的收入,连带瓷房子在内的4家博物馆也可算运作良好。饭店之外,张连志也在尝试以瓷房子为品牌销售古瓷饰品,将手里的古瓷加工成饰品,吊坠、耳环、袖扣、领带夹……以店养馆,虽然难,但他还是挺看好自己的博物馆的前景。

  和其他私人博物馆馆主一样,张连志也有困惑和委屈。国家对私人博物馆的经营、立法态度尚不明确,瓷房子一路走过来,也难免受到不少冷嘲热讽,他有些孩子气地说,自己把“古瓷博物馆”做得这么好,也希望有谁能来给他戴朵小红花,或者哪怕说几句表扬的话。海外媒体的赞赏让他快乐,但他更渴望的是自己人的认可。

  今年7月在京召开的首届中国私人博物馆高峰论坛,引发了一轮对私人博物馆如何生存发展等热点话题的探讨和关注。不少参会的私人博物馆馆主提出,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谁来保护私人博物馆,帮助私人藏家传承、发展私人博物馆。

  虽然做私人博物馆很难,但张连志还想再做一个。家里收藏了几百个门墩,有王府的、有四合院的……在各种各样的大门口“守过门”,他想把这些东西供给机场或者北京南站,做一个门墩博物馆,让这些老门墩去守守新大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