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友4亿多,知心能几人?

(2010-11-08 21:35:19)
标签:

埃莉诺·里格比

中国

社交网站

孤独的社会

互联网

杂谈

 

何保胜

  如今,相对于现实世界而言,网络时代开启了一个数字化的虚拟世界──网络社会。上网已成为越来越多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正如一学者所言,生活已经变成围绕着互联网而组织起来的一条“不断的河流”。

  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网民数量遥遥领先全球。调查显示,80后人群的上网时间几近他们日常生活时间的一半。

  在中国使用互联网进行沟通和娱乐的人数要多于其他新兴市场。以前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现在是“一台电脑看一天”。在这10多年中,网络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对我们的沟通行为也形成了巨大影响,你会看到同一办公室的人,彼此宁愿在电脑上打字沟通,也不愿抬头招呼一声。

  英国精神健康基金会曾发布一个名为《孤独的社会》报告称,大约一半的英国人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更加孤独的社会中。18岁至24岁年轻人感到孤独的几率是55岁以上人群的两倍,其中31%的年轻调查对象承认,自己花费过多时间与应该见面的人通过网络保持联系。眼下年轻人用社交网站代替真正的社交活动,导致他们成为“埃莉诺·里格比一代”。《埃莉诺·里格比》是英国甲壳虫乐队一首描述孤独的歌曲,后来成为孤独的代名词。

  网络世界的崛起,人类因自然交往产生的亲密性的友谊,也在被各种社交网站、即时通讯工具所“清洗”。你可能有很多熟人,却很难有相知相惜的朋友,就算是曾经的朋友,也多是通过网络保持联系,让亲近的朋友与自己“渐行渐远渐无声”。朋友,最后成了一个网上的符号。当今世界,只要是互联网普及的国家,想来都避免不了“埃莉诺·里格比一代”的困局。尼尔森公司的研究显示,在过去两年中,千禧一代(指那些年龄在一二十岁以及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每月使用电话通话的平均时长从1200分钟减少至900分钟。同期,18-24岁人群发送短信的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不爱使用语音电话,是因为其即时性剥夺了他们的掌控感,而使用短信、电邮时却有掌控感。什么掌控感啊?不就是不愿意直接交流而已,把自己生动直观的形象、表情、声音隐藏起来,而用文字“隔山打牛”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弄得像垂帘听政一样,用这样的隔膜方式做成盔甲,拒人于千里之外。

  互联网正在扩展我们的见识,为人们的接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但同时也对人类互动的传统形式提出了挑战和威胁,“互联网会在根本上把社会变成一个不完整的、没有人情味的世界”(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以互联网为桥,与远在异地甚至远隔重洋无法见面的亲友联系沟通,自然是方便法门,但若以此为“独木桥”,难免会有感情的鸿沟与藩篱出现,人人变成若即若离的封闭孤岛。

  我们在享受数字化时代快捷、高效的同时,也正在用电脑、手机等数字化终端疏远自己亲密的朋友、冷落远方的家人。数字化亲密的便捷、随意、甚至轻率,正是现代人际关系日益淡漠的表现。不论是MSN、QQ,还是博客、微博上面的加为朋友,看似“天涯若比邻”,但扪心自问,这样真的可以成为互相唱和、渔歌互答的亲近朋友吗?我们有着很多熟人,但却没有几个人能同我们建立深厚的感情,我们在网上忙忙碌碌千言万语只培养出一种肤浅的表层关系,“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而要想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友谊,只有在故纸堆里去寻找了。

  (媒体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