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雯萱
要说第一部在国内影院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应该算施瓦辛格的成名作《真实的谎言》。不过,对大多数国内观众来说,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大片只有一部:《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上映的时候我刚进中学,真正在电影院看过的影片除了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片以外,只有动画片《狮子王》。有一天我去同学家玩,她因为有个舅舅在美国,常常能私下接受欧风美雨的熏陶。她神秘兮兮地掏出一本过期杂志:“你知道《泰坦尼克号》吗?一个在国外很著名的电影。”那本杂志被翻得卷了边,印着乐队、电影、前卫艺术家的大幅图片。我毫无兴趣地接过来翻了翻,问:“什么号?是火车吗?”
没过多久,这部电影的宣传大量登陆我生活的小城。记忆中从没有哪部电影有这么大来头,惊天动地。我很快知道了它不是关于火车,而是关于一条船;也不只是关于一条普通的船,而是关于一个爱情故事:甚至还有从未见过的裸露镜头。不过,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投资2.5亿美元。那可是90年代的中国,2.5亿美元是一个怎样的天文数字,而这么多钱竟然只是用来拍一部电影!
那一年VCD刚刚流行,班上只有语文课代表家有。在一个期待已久的周五,下课后,我们许多人浩浩荡荡地奔赴她家看碟。大伙儿在客厅里围坐一圈,甚至还分了前排后排──盗版碟放进VCD,卡住了。然而,在不断马赛克、没有一句台词能听完整的情况下,我们毫无怨言、专心致志地看完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影片。中间有好几次播不下去了,就退出碟片重头来,快进到播不过去的地方再试。一次又一次,直到能播下去为止。即使如此,还是有10多分钟的时间没法看,我们就快进跳过,继续看后面的内容。直到今天,我再也没有这样执著地看过哪部电影。在我们集体围观VCD后不久,我又和爸爸妈妈去影院专门看了一场──不仅我们,大人们也被忽悠住了。对于许多中国家庭来说,《泰坦尼克号》标志着唯一一次全家出动进影院的回忆。
回过头看,我从来没有喜欢过这部电影,现在没有,当时也没有。但毫无疑问,我彻底卷进了人们的赞誉、惊叹中,毫无判断力地一头扎进粉丝团。我们一到放学后就扎进校门口的文具店,翻来覆去地挑选印着男女主角的电影海报、作业本、文具盒、贴纸、卡片、徽章,收集各种昂贵的画册和原声磁带。与许多同学相比,我根本算不上真正的粉丝──她们的收藏往往塞满床底的整只抽屉。
直到十多年后卡梅隆携《阿凡达》卷土重来,相似的热闹才再度重现。多年不进影院的人们排着长队聊天解闷:哎呀,我上次进影院还是看《泰坦尼克号》呢。当年《泰坦尼克号》票价30元,在国内创下3.6亿票房;如今《阿凡达》票价120元,国内票房收入只是前者的两倍。从这一点上来说,《泰坦尼克号》创造的奇迹连3D大片也无可战胜。我想,如果迈克·杰克逊代表八十年代,《泰坦尼克号》也许可以成为九十年代末一起大众文化事件。在那以后,大片越来越多,观众越来越挑剔,把人们忽悠进影院变得既容易又更困难了。
(影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