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66
  • 关注人气:4,3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望“水足迹”多少“冤枉路”

(2010-05-10 13:59:19)
标签:

环保

冤枉路

足迹

地下水

耗水量

华北

杂谈

 

 

 

 

 

    全球正关注高估金融资产所导致的后果,但当前人类社会要面对的却是由于低估环境资产而造成的生态信贷短缺

何保胜

 

    人类是一种很自负的动物,所以说自己是万物之灵。为了自己,几乎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比如残忍的活熊取胆,这种事大概也只有人类的“聪明才智”才会想得出来,禽兽畜牲无论如何是没有这样的智慧的。

    面对这个世界,我们缺少仁慈之心,无论是对动物,还是自己的同类,只知一味的予取予求,无所顾忌,只顾填自己的欲望之壑。

    水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本。我国是最严重的缺水国,淡水资源仅占世界人均的1/4,但在用水上却大有“地大物博,水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派头。荷兰学者阿尔杰恩胡克斯特拉提出“水足迹”这个概念,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有人形象地把它解释为:“水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踏过的脚印。”在荷兰,一杯咖啡(标准杯125毫升)的总耗水量为140升,这主要是因为热带咖啡豆在种植过程中需要大量水分。全球咖啡消费每年需水总量就高达1100亿立方米。而1杯茶的耗水量为35升,比咖啡要节水很多。

    在我国,“水足迹”真是“风尘仆仆”,在人的欲望驱使下,那“足迹”徘徊于万水千山间、奔走在城市阡陌间,走了不少“冤枉路”。《潇湘晨报》报道说,数十年来,华北农业实现了对“南粮北调”的扭转,高速发展的农业依赖的正是一口一口的机井对地下水的掠夺性开采。官方通报显示,华北地下水超采达12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白洋淀的水量。“事实上,真实的情况可能更严重。”一位专家介绍说,华北透支的地下水估计已近2000亿立方米。

    对地下水的掠夺性超采,使华北出现了生态恶化,有着“华北明珠”美誉的白洋淀面临干淀的威胁。白洋淀,作为华北最大的淡水湖泊和为数不多的生态湿地,也被称为“华北之肾”。现在,华北正面临着“肾衰竭”。

    常常听说,我们要为子孙如何如何,不能吃子孙饭,但很多人似乎可以“易子而食”,贪婪自私到只顾自己,甚至顾头不顾腚,哪里还顾什么子孙!又或者画地为牢,以为自己种下的苦果,可以“货与他人家”的“嫁祸于人”,却忘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古训。我们正在用往自己脖子上套绳索的方式在生产在生活在享乐在渔利,正在做自己和子孙的掘墓人,哪里管它什么“水足迹”。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过度砍伐、开垦造田、围湖种地、过度放牧、修堤筑坝等自然和人为诸多因素,而面临干涸威胁的岂止是一个白洋淀——黄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1972年到1998年,27年间,黄河下游有21年出现断流,1997年黄河曾断流226次,超过300天,没流入渤海一滴水,断流河段704公里。1999年开始好转,2000年没有断流,至今,黄河已实现连续10年不断流。不过,黄河水资源日趋减少,流域用水却需求旺盛,消耗量已超过黄河承载能力,黄河还会不会断流?这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剑,一直悬在黄河的头上。我倒是希望1998年水利专家的预言成空,专家按当时的情形预测说,2020年,黄河下游将全年断流,变成一条内陆河。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詹姆士李普警告说:“全球正关注高估金融资产所导致的后果,但当前人类社会要面对的却是由于低估环境资产而造成的生态信贷短缺。如果我们对于地球的需求继续以同一速度增加,那么,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我们将需要两个地球来维持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但现实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近年来,极端气候已成全球气象的主题,我们是饱尝苦头:东北、内蒙古出现严重夏秋连旱,西南遭遇百年旱灾,华北遭受罕见寒潮袭击……这算是“天亦示警”。要防止极端气候频频向人类发难,人类必须反躬自省,善待地球。我们不要等到节水日的时候才想到要节水,也不要等到沙尘漫天飞、百年大旱不期而至的时候,才想到要爱护环境。如果我们一意孤行,竭泽而渔,饮鸩止渴,那么正如那句著名的公益广告所言:世界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亡羊尚可补牢,但等到江心时要去补漏,怕就泥牛入海无消息,悔之晚矣。

(电视媒体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