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营书店危机:倒闭或者“不务正业”

(2010-04-02 13:21:01)
标签:

书店

百荣

席殊书屋

明君

涂志刚

三味书屋

杂谈

民营书店危机:倒闭或者“不务正业”
卖书不“养店”,一家家“名店”正在消失,留下的,被迫“以副业养主业”
http://imgs.xinhuanet.com/icon/xilan/blank.gif
http://imgs.xinhuanet.com/icon/xilan/blank.gif
  ( 2010-04-02 12:30:01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3版
 

    面对传统书店和网络书店的夹击,面对市场的压力,民营书店能否守住自己的理想?现实情况是,民营书店正在遭遇一场危机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学良

    这几天,福州的不少读书人,恐怕都会不太开心。因为他们心中的福州文化地标──“晓风书屋”屏山店,自从3月6日店租到期以来,就没有再开门营业过。而据媒体报道,这家已经在榕城经营了12年的民营书店,很可能会因为无法承受房东调高租金,而彻底与当地读者告别。

    巧合的是,就在年初,北京最大的民营书店第三极书局刚刚倒闭。被7800万巨额亏损压垮的第三极书局,从红火开张到黯然倒闭,仅用了三年时间。

    事实上,一段时期以来,在全国各地,一家家知名民营书店先后消失:百荣书城、思考乐书局、席殊书屋、明君书店……它们为读者带来过各种各样的美好记忆,但它们最终的结局都一样:亏损,倒闭。

    与民营书店竞争的网络书店,境遇则大不同。据报道,2009年仅当当网的图书销售就超过20亿码洋,占到整个中国图书市场份额的10%~15%。面对传统书店和网络书店的夹击,面对市场的压力,民营书店能否守住自己的理想?现实情况是,民营书店正在遭遇一场危机。

  “想要光靠卖书来赚钱的话,中国现在很多民营书店恐怕都得关张。如果民营书店还想打价格战的话,那就是死路一条”

    “高定价、低折扣”是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现状。很多书店也靠大打“价格战”来刺激销量。然而,对于民营书店来说,想打“价格战”,却是“先天不足”。

    “想要光靠卖书来赚钱的话,中国现在很多民营书店恐怕都得关张。如果民营书店还想打价格战的话,那就是死路一条。”某门户网站读书频道的编辑小周介绍说,当前,我国书店主要分为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两大类。而实体书店又分国有书店和民营书店两类,“国有书店仅从教材发行这一垄断性的项目中,就能获得颇为丰厚的盈利;同时,国有书店还拥有政府不定期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等。而他们在店面租金、员工工资等书店运营成本方面,也不需要太多支出。而对民营书店来说,其房屋租金将占到其支出成本的40%左右。”

    至于网络书店,更是凭借“低折扣”而风头正劲。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专门从事出版、发行领域研究的张子辉教授介绍说,出版社与实体书店之间采取的是“寄销制”。出版社先供货销售,后结算。而且很多书店会把卖不出去的书退回给出版社,或者换成其他品种的书再去卖。长此以往,出版社的现金流就容易出问题。而现在有些网络书店则采用“包销”的模式进行售书:“比如我跟出版社订1万本书,我当时付款,把书拿走去卖,不退不换。书卖不动砸我手里,与出版社无关。即便不是现款现结,网络书店的结算周期也会比实体书店短很多。”这种模式保证了出版社现金流供应的持续性,而出版社也愿意拿出更低的折扣来鼓励这些书店进货。

    结算周期短,当然也是依托网络书店自身在现金流的充裕来保障的。而一些著名的网络书店,甚至已经获得了风险投资的资金支持。这自然也令民营书店难以望其项背。

    “所以说,相对于国有书店和网络书店,民营书店不存在任何成本方面的优势。”小周举了今年1月宣告倒闭的北京中关村第三极书局的例子,“第三极的倒闭其实原因比较复杂,但当年它和身为国有书店的中关村图书大厦比着打折卖书,那最后失败的肯定会是它。”

    “高定价、低折扣”的现状,自然也为图书行业协会所关注。今年1月8日,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和中国新华书店协会就曾联合制定并发布了“图书公平交易规则”。该规则规定“新书一年内不得打折销售,网上书店和会员制优惠销售不得低于定价的85%”。然而,“图书公平交易规则”发布已近3个月了,依然未见多少书店──特别是网络书店有什么动静。

    “这也很正常,行业规定又没有法律效力。反正从这个规则出台的时候,我就没指望它能起什么作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营书店店主表示。

“书店不光是一个卖书的地方,而应该是一个交流和人际沟通的公共空间”

    书店就是卖书的地方,可要是卖书不赚钱,民营书店还能做下去么?

    能。这是北京“三味书屋”店主李世强先生给出的答案。不过,他加了个注释:书店可以当做“公益事业”来做下去。

    “书店不光是一个卖书的地方,而应该是一个交流和人际沟通的公共空间。这就好比你看电影:一个人看电影当然也会有收获,但是如果大家都看过电影,之后再在一起聊一聊,你会发现你自己可能漏看了很多,因为每个人关注的点不同。而这种交流就会帮助你吸收更多内容。而读书更是如此,读书以后必须有交流,而且有条件的话,最好是能和原作者进行直面交流,这样会加深对书的理解。”本着这样一种“公共交流空间”的理念,李先生和他的夫人在1988年“三味书屋”甫一开业时,就开始举办一系列讲座,来传播一些比较前沿的学术文化思想等。讲座令“三味书屋”声名远播。而这种“书店+讲座”的模式,也被很多后来的民营书店作为范本加以参考。

    然而,即便是知名度很高的“三味书屋”,每周也只有在周六办讲座时,人气才显得比较旺,平时的客流量则不尽理想。“要是从经营的角度讲,我们早就该倒闭了。我们现在每天卖书的营业额,还不够交电费的。”不过,与其他一些民营书店不同的是,“三味书屋”的店面本身就归店主所有,因此不存在租金的压力。不过,由于“三味书屋”所在地段太好(地处长安街),书店周围有不少老主顾因拆迁而离开了,“我觉得这个(指拆迁)冲击比网络书店带给我们的冲击还大。”李先生说。

    与“三味书屋”相比,现在同样以讲座闻名北京“单向街”书店,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租金问题谈不拢,“单向街”于2009年搬离了圆明园深处那个曾经令多少人流连忘返的小院子,转战朝阳公园附近的一个商业区内。虽然这个商业园区为了增加当地的人文气息,而以优惠租金的方式邀请了“单向街”入驻。但由于朝阳公园和圆明园距离太远,“单向街”的一些读者群同样遗憾地流失了。目前,即便不算上店面租金,“单向街”自开业以来也一直基本上是亏损状态。

    为了节约成本,“单向街”店里寥寥数个店员,每人都“身兼数职”:结账、收款、送书……一应俱全。

    “幸运的是,‘单向街’的老板们也都不太在乎盈利的问题。”“单向街”的公关经理小月笑称,“我们这儿的人,都是靠‘理想’二字,才做到现在的。”

    其实,不少民营书店都和“三味书屋”“单向街”一样,是怀着各种理想坚持至今的。然而,在现实面前,恐怕还有相当一部分书店,还是难以摆脱类似“晓风书屋”告别福州的命运的。

“我们这也算是‘以副业养主业’吧”

    “理想”不能当饭吃,如何找到新的利益增长点,成了许多民营书店,特别是比较现代化的民营书店的当务之急。当前,有不少书店正在做的,就是举办类似“三味书屋”和“单向街”这样的讲座、沙龙类活动。

    不过,《新京报》书评周刊主编涂志刚认为:讲座、沙龙这样的活动,虽然是书店可以马上着手去做的,也是可以为书店树立品牌、提升知名度的事情。但它不是一种盈利模式:“民营书店如果不能化解掉店面租金的压力的话,基本上是没有利润空间的。”

    涂志刚举了“光合作用书房”的例子:这家进驻各大商场的连锁书店,以商场摊位费取代店面租金,把租金成本控制到一个比较低的程度,同时它还借助商场的人流带动了自己的客源,也可以成功盈利。涂志刚认为,民营书店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小型化”。

    不过,一些民营书店的负责人则表示,“光合作用”的成功模式并不容易轻松复制。一些民营书店的负责人认为,书店若是作为读者交流的公共空间,若选在过于热闹的商场内,恐怕会令读者感觉气氛不对。比如,“单向街”的小月就表示:“我们当初搬到新址来,还有有很多人表示质疑,认为我们‘商业化’了。虽然这里其实也挺偏僻的。”

    “单向街”尝试盈利的模式,则是学习了“万圣书园”。这家毗邻清华、北大等几大学府的著名学术书店,依托书店与咖啡厅的有机结合,目前已经实现了盈利。“单向街”也计划通过免费的讲座吸引客源,再通过大家听讲座时消费咖啡等的收入来弥补书店的亏损。“我们这也算是‘以副业养主业’吧。”小月说。实际上,鉴于中国人对于饮食文化的偏爱,“单向街”也曾考虑过引入西式冷餐来增加收益,但因后台操作间面积过小而作罢。

    “单向街”还在学习“如何经营好一个咖啡厅”,而有的民营书店则已经直接挂出咖啡馆的招牌了。比如,北京的“等待戈多”咖啡馆,实际上也是一个书店。但“等待戈多”店内销量最好的,不是咖啡也不是书,而是它在店里出售的周边产品──“小提琴笔记本”。无独有偶,南京的“先锋书店”,更是设计了一系列与图书相关的笔记本、藤篮、香烛、咖啡杯、艺术相框、纸质书架、雨伞、个性文化衫、手工玻璃等产品。

    此外,“女性书店”“绘本书店”等一些个性化书店,也开始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总之,民营书店的经营者们,没有走第三极那样的“巨无霸”路线,反而是越来越“小”──无论是“小型化”,还是“小众化”。

    “三味书屋”的李先生,暂时没有什么盈利方面的想法。但对于民营书店的未来发展,他则持一种乐观态度:“网络书店代替不了民营书店,就像上网阅读代替不了纸质阅读一样。当今社会,人们还是需要这种精神层面的交流、沟通的场所的。13亿多人的大市场,全球都看好,机会肯定是有,关键还要看自己如何把握,并找对契合点。”李先生认为,即便是“三味书屋”当前的运作模式,在未来境况也会越来越好,“我们只是可能做得稍微超前了一些”。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0-04/02/xin_2404070212308432229336.jpg

■资料

那些离我们而去的名店

    ◆成都“卡夫卡”书店(关闭于1999年)

    1994年初,唐丹鸿在成都仁厚街41号附2号开办了成都第一家纯学术书店和文化沙龙──“卡夫卡”书店。开业没多久,就因为店内的人文书籍和文化活动名噪一时,成为了成都当时的文化符号之一。但是书店经营5年之后,却终因经营不善而被迫关闭。

    ◆北京百荣书城(关闭于2004年)

    百荣书城当年坐落于北京南三环木樨园桥西北角、面积达2万平方米,当时号称“亚洲单体面积最大”(“单体”即“单独非连锁”)。百荣书城于2004年开业,但开业两个多月后便宣告倒闭。据悉,当时的百荣书城每月营业额仅有万元左右。

    ◆“思考乐书局”北京分店(关闭于2006年)

    大门紧闭,书架凌乱,2006年2月,民营书店思考乐书局在北京惟一一家分店闭门谢客。昔日被白领人士视为“休闲图书馆”的思考乐书局已经“面目全非”。而在北京思考乐停业前,上海思考乐3家书店因为欠款过多,改由江苏大众书局接手经营其在上海的3处门店。

    ◆席殊书屋(关闭于2006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席殊书屋”雄心勃勃,欲图打造“中国亚马逊”,此后更是致力于民营连锁图书商的谋取之道。但随后接踵到来的债权人的催逼,使人疲于应付,促使席殊及其团队顷刻解体。据悉,早在2001、2002年,“席殊书屋”就已经深陷日甚一日的债务纠葛之中。

    ◆上海“明君”书店(关闭于2007年)

    2001年~2003年,明君书店曾迅速扩张,在地铁站及居民点一气开出了28家连锁书店,一度成为上海第一家民营连锁书业。但到了2004年3月~9月,因“明君书店”长期拖欠出版社书款且分文不还,上海40家出版社集体停止对其发货,部分书店停业。随后,“明君书店”的法定代表人刘渝华对媒体承认,在各个地铁出口处开设的连锁书店,8家亏损、5家略盈、15家持平,经调整后开始逐步关停。

  ◆上海“左岸”书店(关闭于2008年)

    复旦大学的旁边,曾经有一家经营了数十年的小众人文书店──“左岸”。在很多复旦师生眼中,“左岸”是一个文化标记,一个杂糅了太多个体和群体记忆的地方。然而,因为经营面临困境,为了平衡收支,“左岸”曾数次迁址,也曾将价格从8折提到8.5折,但种种举措还是没能挽救倒闭的命运:2008年5月,“左岸”被迫关门。关门后,有复旦学生在BBS上发帖“感伤左岸书店”,还有人建议“要在BBS上给左岸开一个追悼会”。

    (新华每日电讯王学良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