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大蒜价格一度疯涨,但老张并没有抓住那拨行情。相反,把西兰花、菜花视为摇钱树的他,一年下来反而亏了200多万。
创业一年,老张的故事可以写成一部小说,或者编成一本教材
本报记者渠宏卿
天还没亮,董堂村的鸡就叫了。像往常一样,张红领心急火燎地起床,洗脸,听广播。
“今天是2009年11月16日,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县气温骤降,今天夜间到19日最低气温将降至4-5℃……”
又要降温?这鬼天气!一旦下冻,农场里上百亩的菜花可怎么办?
更让张红领焦虑的是:工人工资已经不能再拖,他原本打算用这拨菜花上市的收入来解燃眉之急。
早饭就免了,张红领穿上衣服就往外跑。
嗯?张红领随手推了一下院门,大门却纹丝不动。
“坏了!别不是村民来要工钱了吧?”
使劲挤开一条门缝,隔着缝往外一瞅,张红领乐了:门外没人,顶住门的是盆火头鱼。“老百姓是想我年年有余啊!”张红领忍不住心头一热。
城里人张红领,老张,2008年底放弃很有“钱景”的影楼,跑到江苏省丰县董堂村租了1400亩地,招了120个工人,当起了“农场主”。
2009年,大蒜价格一度疯涨,但老张并没有抓住那拨行情。相反,把西兰花、菜花视为摇钱树的他,一年下来反而亏了200多万。
创业一年,老张的故事可以写成一部小说,或者编成一本教材。
打击接二连三,一年都在交“学费”
董堂村靠近微山湖,土地肥沃,而且离京沪高速公路很近,交通便利,当地政府对农业产业化也比较支持,但是,占据“地利人和”优势的老张,“务农”经历却“相当”不顺利。
第一场打击来自高温干旱。
2008年10月接地,“很早就跟加工厂联系好,销路不愁,”老张说,“刚开始,种菜的感觉就像在种‘摇钱树’”。
140多亩甜豌豆、200多亩青刀豆、900多亩毛豆和130亩荷兰豆──把所有的地都用上,按老张的说法,“除了走路的田埂,1400亩地全种满了”。
2009年4月,“摇钱树”产下第一桶金,让老张没想到的是,这也成为这一季的最后一桶金。
5月初,50年不遇的干旱与高温袭击了丰县,老张种植的荷兰豆根本不适应高温,只能眼看着一天天打蔫,慢慢枯死,“心里那叫个凉啊”!
皮实一些的毛豆也好不到哪里去,产量剧减,根本弥补不了整个农场的损失。
“唉,第一次投资全都交了学费了”,老张自我调侃着。
第二次打击来自经验不足。
2009年9月,“农场”种植进入第二季,这次老张做了调整:种了100亩菜花、100亩西兰花、700亩毛豆,还有200亩甘蓝。
西兰花长得很快,但产量很低。10月底进入收获期,老张突然发现自己农场的产量,根本不能满足下游工厂的加工量,订单失效。此时距离收获只有一个星期时间,失去订单的老张,需要自己跑市场。
“没办法,我就拉上侄子大飞跑到山东寿光,”到寿光正好是晚上,“这个时候,正是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最忙碌的时段。”在一片忙碌中,几乎没人抬头注意这几个外地人。“市场真大啊!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晕了,看着人家一车车的菜一下子就卖出去了,眼馋啊!”
一个人都不认识,老张他们只好尝试着自我介绍,“你好,我们是江苏丰县大地农场的……”
转了半天,发出去一把名片,收回来一把名片,心里慢慢有底的老张,决定连夜回家。回来的路上,老张心里想的已经不是销路问题。
“只要菜的品质好,其实并不愁销路,”老张说,真正的问题是能不能把握行情。这次寿光之行让老张意识到:“行情是个大问题,谁能告诉我明年什么菜身价百倍,什么菜一文不值?”
既然意识到了问题所在,那就继续跑吧。
就在那几天,老张的妹妹张红霞发现哥哥老了,白头发都出来了。“三天时间,他们跑遍无锡、常州、北京去了解市场行情,”张红霞说,“原来从不信头发能一夜变白,现在信了。”
去无锡的路上,大飞开车,为了不瞌睡,他把车载音响的声音开得很大,“不过开着开着车,我就感觉一点都听不见了,手虽然握着方向盘,但两眼发直,对路一点感觉都没有了!”距京沪高速六合服务区只有2公里了,但大飞实在坚持不住了,只好换老张继续开。
第三次打击来自寒流。
西兰花的销路问题解决了。菜花的麻烦又来了。
从11月初开始,历史罕见的寒流来袭,“比以往时候来得早了一个月”。8月份种下的菜花此时正值收获期。被冻过的菜花,很容易“烂心”,如果那样的话,就没人要了,100亩菜花全都得烂在地里!连种子钱都收不回来。
抓紧跑市场的同时,老张马不停蹄“抓紧时间给菜花保暖”,尽量减少损失。
一年来,村民也在观察并考验老张
天气的考验并非全部。一年来,村民也在观察并考验老张。
“没有那几条放在家门口的火头鱼,我真坚持不下来!”现在说来,老张一脸轻松,可一年前,村民们可没兴趣送火头鱼,甚至连租地都心存疑虑。
和许多受“打工潮”冲击的村庄的命运相似,挣钱的冲动,拽走了董堂村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村支部书记董立春做过统计,“走的太多了,咱村总共有1300多人,500多青壮劳力出去打工啦!”
2008年,老张的到来打破了董堂村的宁静。
“地怎么能让外人种呢!”听说这个外乡人是来租地的,干了一辈子农活的董正振老人,不禁在心里嘀咕:“以后地里不种粮食,吃啥?再说了,万一到年底他把菜一卖,卷钱跑了咋办?”
拿不到地,就开不成农场。为打动村民,老张琢磨出不少招数。
老张租一亩地,付租金700元,如果小麦价格走低,租金“保底”650元。而附近地区普遍的租金价格多在600元。
老张答应安排村民到“农场”工作:每人每天工钱30元左右,年底结算,每人每月先发500元生活费。超额完成生产目标,年底还有可能得到分红。
为表明自己的诚意,老张决定预付一年的租金给村民,还把老婆从城里接了过来,在董堂村安家。
村民们的顾虑慢慢被消解,董堂村300户村民,最后有260多户签了租给合同。不过,签完合同只是过了第一道关。
农场第一年就亏了钱,村民们一年130多万的工资发不发?
发!老张克服困难,按合同发放了工资。
130多万工资所带来的效应是巨大的。“尽管农场发展艰难,但村民没有一户退租,一些原本还想观察观察的村民,还主动问我‘还要地不?’”老张知道,村民已经开始信任他。
“我打算把地都租出去,”一年前犯嘀咕的董正振,家里有4亩多地,他和老伴都干不动了,在新的种植季到来时,他们准备“冒一把险”。
市场变化莫测,北风刮来“意外之财”
2009年底,喜欢捉弄人的市场突然动了一下恻隐之心,“帮”了一把老张。
就在村民送来火头鱼后不久,北风不停地刮,这对多数菜农来说可不是好消息,但对于老张而言确是一个机会。因为降温,菜花大面积受冻减产,价格大幅度回升,从原来的每斤两三毛钱,短时间内猛升到了每斤一块五。
更“意外”的是,老张种的菜花却奇迹般地没有“受冻”。“幸亏没听专家的”,说起来,老张不无得意。
“专家说,撕下一片菜花叶子,将菜花头盖住可以防冻害,”但老张在实际操作时发现,撕下的菜叶太薄太轻,北风很容易就把盖在菜花头上的菜叶吹翻。那怎么办?冥思苦想后,“我想了一个变通的方法:把菜花的所有叶子收拢起来用绳子扎住,将菜头围在中间,这样就不怕北风吹了。”
老张的“小聪明”价值千金。按照每斤一块五的市价计算,如果把保护下来的菜花卖掉,不但能够收回成本,还能净赚10万!
这个好消息让老张手忙脚乱。幸好,老张去过一趟寿光,带回来一打名片。强按着喜悦,老张从这堆纸片中抽出一张。
王学禄,40岁,哈尔滨人,在寿光市场拼杀了十几年,练就了敏锐的市场嗅觉。在电话中,老张兴奋并略带颤抖语调,让他感知巨大商机,放下电话就赶往丰县。
确实是好消息,他发现农场那些围着“菜叶围脖”的菜花不但没有“烂心”,而且很白嫩,卖相很好,当即决定以每斤8毛钱的时价,先拉一车回去。
没想到市场变化很快。就在等候采收和装车的那两天,从寿光传来消息说,菜花的收购价每斤突破了1块钱。而这一车菜花当时估计能有18000斤!
价格在疯涨,老张并没有贪心。还是按之前定好的价格──8毛钱一斤,把菜花卖给王学禄,这让后者感到很意外。而更让王学禄意外的是,菜花装车时他提出要过秤,好给老张报一下运走的菜花数量,日后卖完了好算钱,而老张却说,“不用过秤,你回去卖完了给我报个数就行!”
“到年底了,农场急着给工人结账,他竟然宁可少赚也不食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王学禄仔细地打量起眼前这位刚“出道”一年的生意伙伴。
深受触动的王学禄当即表示,将这车菜花搭运费拉回寿光自家的门市去卖,不论卖多少钱都是老张的,自己分文不取!王学禄回去后,更向寿光蔬菜批发大户、“红南瓜大王”王涛推荐了这位“不俗的人物”。
在“二王”的倾心帮助下,老张的菜不但在寿光有了销路,而且农场还在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招聘了自己的信息员,平时农场一个电话就能知道市场的“风吹草动”。
“今年再种就有把握了”,入行一年的老张终于找到了信心。
最近,老张接受王涛的建议,准备开春后拿出几百亩地种红南瓜,“他们告诉我这些菜性价比高,”,老张说,另外还要建500亩蔬菜大棚,“今年再有寒潮等灾害性天气,我就不怕了。”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0-04/02/xin_450407021223812012734.jpg
▲张红领在自家地里。
张玉印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