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评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共四回

点击以下图片欣赏
那么,中篇评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是怎样诞生的呢?
1951年11月21日,上海成立了第一个表演评弹的国家剧团——上海人民评弹工作团,当时有18位著名评弹演员自愿入团。这个团成立的第二天,全体成员旋即参加上海市文艺界治淮工作队,由吴宗锡等同志带领奔赴安徽治淮工地。他们活动的地域北至五河县漴潼河工地,南至霍山县的佛子岭水库工地。他们之中如蒋月泉、刘天韵、张鉴庭、张鸿声、唐耿良、周云瑞等都是上海书坛的名家、响档,他们不计名利,放弃了五、六倍于国家工资的高额收入,毅然参加国家剧团,又不畏艰苦来到淮北工地。他们住的是芦苇盖的低矮工棚,睡的是铺着稻草和高粱秆的泥地,吃的是红高粱做的秫秫饼,奔走在风雨交加的泥泞小道上。他们和工人、民工打成一片,参加劳动,开展宣传工作,历时三个月又二十天。
在治淮劳动过程中,演员们被广大民工当家做主、奋发图强的精神深深感染。有一次,在工地上几个来自上海的电机工人发现了蒋月泉,他们激动地说:“我们刚来这儿,生活条件差,工作又苦,真不想干下去了。像你这样的名家都背着铺盖来做宣传工作,我们说受不了,就太不对了。”这件事使蒋月泉深有感触。周云瑞看到农民艰苦的生活及翻身的欢乐,以及他们勤劳、善良、淳厚的品质,从同情到热爱,他见一位民工在大冷天还穿着单薄的衣裤,就把自己的棉毛裤送给了他。他们还经常为民工、农民们演出。在蚌埠招待治淮委员会和文艺界演出时,刘天韵、谢毓菁演出了新书《小二黑结婚》选段,受到了热烈欢迎。
评弹团的同志三个多月的治淮劳动和体验生活,收获很大。他们回到上海后,对工地上那些不平常的日日夜夜,对那些勤劳质朴的工人、农民久久难以忘怀,特别是一些先进人物的形象时时浮现在眼前,他们胸中涌动着一种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生活和英雄人物的强烈的创作激情。于是他们集体讨论、左弦整理,创作了一部新的评弹作品《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作品描写1951年冬天安徽民工参加治淮的动人事迹。书中主人公赵盖山屡次推迟婚期,带领民工在工地上奋战。在风雨大作,土坝决口的危急时刻,以身体堵住决口,保证了工地的安全。展现出建国初期热火朝天的蓬勃景象和翻身农民的精神风貌。
评弹原来的主要演出形式是长篇,每天一回,要连续演出几个月。他们在创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时,考虑到新的听众的审美需要,所以没有沿袭陈规,而是创造了一种由三回书组成,一个晚会时间演完的新形式,他们称之为“中篇评弹”。这个作品于1952年4月在上海沧州书场首演,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在广大听众中引起轰动,连演了300场左右,听众达30万人次,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极大成功。
评弹演员参加治淮,不仅产生了一部好作品《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而且催生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中篇评弹。这些将成为评弹史上颇有光彩的一页。
------------------------------------------------------
中篇评弹的缘起
中篇评弹的定义《评弹文化词典·中篇书目》(第42页)的释文多达300多字,引证困难。本人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如下解释:“中篇,是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分成三四回书,由多名演员,在三个小时内演完的评弹演出形式。”
第一个中篇评弹
对于这一说法,从1952年起的将近40年里,很少有人提出过异议。可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在评弹界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一说。中篇评弹在1946年就出现过。当时,上海发生了一桩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中西药房的老板去世后,他的子女们为了争夺家产,酿成了一桩惨烈的命案。评话演员潘伯英,将这桩离奇的案子改编成4回书,邀请多位同仁,在上海的一家空中书场演唱过一次。此说源出苏州。
另一说。在1951年春节,有10多位评弹演员正在常熟做会书。为了配合新婚姻法的宣传,他们将发生于当地的一场婚姻纠葛编成故事,分成四回书,一次演完。口述此事的是上海市新长征评弹团的评话演员陆耀良先生,他是那次演出的参与者。
再一说。1950年的10月1日,为了庆祝第一个国庆,由评话演员潘伯英,根据作家赵树理的小说《李家庄的变迁》,编写了评弹《刘巧团圆》,在苏州静园书场公演。第五回“团圆”由祝逸亭、朱慧珍、吴剑秋三个档演唱。此说可见《评弹艺术》第33集“朱慧珍年谱”。
还有一说。在《评弹文化词典》第96页上,可以看到如下文字:“刘巧团圆中篇评弹。潘伯英据韩起祥同名陕北说书改编。”“1950年在苏州首演”。
有了以上诸说之后,就有人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并非评弹历史上第一个中篇评弹。
那么究竟哪一个作品才是评弹历史上第一个中篇评弹呢?本人认为,应该是《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理由有三。一,有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才有了中篇评弹的名称和其特定的演出形式。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演出资料完整,有唱本、录音、图片、报道及评论等,其它3个作品少有实物佐证。三,《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演出时间长达数月,在听众中影响深广,而其它3个作品皆演一场而已,影响有限。因此说,由上海评弹工作团(以下简称上海团)在1952年编演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是评弹历史上第一个中篇评弹。
中篇评弹形成的原因
这一说法基本不错,但是过于简单。因为中篇评弹的形成,不只是它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还有更多的原因。
评弹市场的组成,主要是四个部分:一听众、二演员、三书目、四书场。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篇评弹所以没有出现,倒不是当时的听众不喜欢“一次听完一部书目”,也不是评弹艺术不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比如长篇弹词《杨乃武和小白菜》、《啼笑因缘》,以及长篇评话《张文祥刺马》、《鄂州血》等,就是在30年代前后编演的,又是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新长篇。
那么,当时的评弹演员,为什么没有将这些故事,先编成中篇评弹,再发展成长篇评弹呢?关键的原因在于,那时的听众市场还不够庞大,演员队伍也很有限,而且书场少、规模小。演出中篇,必需集中较多的优秀演员,致使演出成本很高;除了经费问题,还面临着人力、物力、组织能力和唱本编写等诸多方面的困难。可以说,在30年代前后的评弹市场,还承载不了中篇评弹这样的演出形式。
那么到了1946年和1950年,评弹市场有了根本性的改观。尤其是在上海,全市已有茶楼书场、专业书场、舞厅书场、花园书场等各类书场200多家,还有20多家空中书场,每天的听众在10万人次以上。当时的评弹市场已经大到足以承载中篇这一演出形式,并已三次显露端倪,那么为什么中篇评弹依然不能横空出世呢?
问题在于,中篇评弹这一演出形式的诞生,仅有演出市场依然不够,还须在评弹界的内部,建立起一个专业的演出团体。这个演出团体,应该不同于过去的光裕社、润余社、普余社、同义社和宽裕社那样,是演员各自为政、结构松散的行会性组织,而是要一个:1,在经济上是独立核算的;2,集合了众多优秀演员的;3,得到政府部门支持的新型评弹演出团体。只有有了这样的演出团体,中篇评弹才能诞生、生存和发展。
上海团的成立,是为中篇评弹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石。因为:
1,该团是独立核算的国营事业单位,演员的基本工资旱涝保收;
2,建团的班底是名噪一时的“四响档”,还有其他评弹名家,如刘天韵、张鸿声、徐雪月等;
3,政府部门不仅支持建立这样的国营演出团体,还及时确立了建团宗旨,并颁发了正式文件。
那天吴宗锡先生在这里演讲时,曾经提到过两项建团宗旨:“艺术实验和演出示范。”其实,建立国营演出团体的宗旨共有五项。本人在撰写《中国曲艺志·上海卷》的时候,曾经在上海市文化局档案室里看到过这五项宗旨的具体内容:1,配合政治宣传任务;2,艺术上的创新实验; 3,演出中的示范作用; 4,重要的内部演出; 5,国际交流和出国访问演出。
第一项宗旨就是“配合政治宣传任务”,这对于中篇评弹的诞生来说至关重要。至此,一切条件均已具备,中篇评弹的诞生已成必然趋势。
然而,新生事物的诞生,除了要有必然因素,还要有偶然因素,必然性只有通过偶然性才能表现出来。上海团建立之初,18艺人参加了“上海市文艺界治淮工作队”,在淮河工地深入生活达4个月之久,这就是催生中篇评弹的偶然因素。
根据当事人的回忆——那天吴宗锡老师也说了——上海市文化局给予治淮工作队的任务,主要是去学习、宣传、参观和劳动,并没有给演员们布置创作任务。但是,演员们被工农群众的劳动热情和英雄主义精神深深感动。尤其是耳闻目睹到工人们跳入冰河之中抢救机器,农民们用身体来堵住堤坝的决口,等动人故事以后,那些同样怀有强烈翻身感的演员们,在震撼之余,就产生了要用评弹形式,将在治淮工地上的所见所闻反映出来的强烈愿望。他们的目的,是想通过演出,让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听众们,也能了解到治淮工地上的动人故事。以使人们更加关心和支持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这就是18艺人创作演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动机。
这种真诚的、朴实的感情,充分体现了建国之初,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演员们高涨的政治热情,是中篇评弹得以诞生的原动力。
那么,《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一题材,为什么不用已经成熟了的长篇和开篇形式、或者是用已经形成了的短篇形式来表现,而要去创造一种全新的中篇形式来表现呢?因为内容决定了形式。
演员们在治淮工地上逗留的时间虽有四个月之多,但流动性大,很难真正的深入到工农群众的劳动和生活之中。因此,他们对于工农群众的思想感情还缺乏深刻的了解。演员们所能采访到的素材,又大多是些短小故事和好人好事;若要编成一部长篇评弹,不仅素材不足,就是创作力量也嫌不够。所以那些聪明的、富有创造力的演员,以建筑水库为贯穿线,由青年农民赵盖山为主角,将“创造盖沙法”、“杨广林转变”、“姜阿土跳水”和“赵盖山堵决口”这四个小故事串连起来。于是,一个既有轰动一时的政治效应,又对评弹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中篇形式,随着《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上演,终在1952年历史性的出现了。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成功的原因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就其唱本的质量来看,并非上品,甚至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艺术品。恰当的说,是一个报告文学式的文艺宣传品。理由:一,整个作品缺乏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由4个情节之间没有必然关联的小故事组合而成。因此,没有悬念,更没有关子,难以引人入胜。二,就这4个小故事而言,也只是描写人与自然环境的斗争,极少描写人与人之间的性格冲突;而不同的英雄人物,如农民赵盖山和工人姜阿土,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又非常类同,缺乏人物的个性特征,给人以概念化的印象;只有第二回中,由姚荫梅演唱的[费家调]“杨广林的转变”,既有思想又有行动,生动有趣,但杨广林是个略显身影的转变人物,并非故事中的主角。 3,评弹是一门语言艺术,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说。而在这个中篇里,处处可见的是政治术语,很少听到生动形象的群众语汇,有明显的标语口号式倾向。
既然《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唱本有很多不足,那么为何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原因是——
一,得益于50年代初,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当时的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是真正怀有崇敬之情的,并对建设富强的新中国抱有热切的期望。治淮工程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宏大的建设工程,吸引着全国人民的关注。那些爱好评弹的听众,以及没有听过评弹的上海人,都想通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来了解治淮的实情。这一中篇正是适应了天时、地利、人和,才得以一举成名。
二,强大的演员阵容,也是中篇具有号召力的重要原因。如刘天韵、蒋月泉、张鉴庭、姚荫梅、杨振雄、唐耿张、张鸿声、吴子安、周云瑞、徐雪月、陈希安等响当当的名字,在当时只要有其中的五六位同场演出,那就一票难求。而这次竟有10多位名家响档同台献艺,实属罕见。正如一位老听客所说:看到这个演出广告时就欣喜万分,即使他们一句话也不说,我也要买张票子去轧轧闹猛。
三,演员们饱满的政治热情、精湛的表演艺术和认真的演出态度,也是中篇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参加治淮的演员,几乎全都是从旧社会熬过来的。当时,他们对共产党带来的职业尊严和生活安定,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他们自发的要求编演这台节目,是为了表达他们对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热爱。据不少当事人回忆,当演员徐雪月在第一回中,叫一声毛主席的时候,“她的眼睛里会发光的”,这可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啊。
在演出中,还有一些难能可贵的事情值得一提。为了演好这台中篇,几位红得发紫的演员,不计名利,甘当配角。如流派唱腔、张调的创始人张鉴庭,在第二回中,说表不多,唱得更少。而且不唱张调,只唱一档山歌调。他照样一丝不苟,唱得工整到位,算得上是评弹曲牌中的精品。还有,流派唱腔杨调的创始人杨振雄,他在第三回中只有几句表唱,唱的不是杨调,是薛调。他也是唱得字字铿锵,感情充沛。
此外,报刊、电台和街头广告等大张旗鼓的舆论宣传,对演出的成功,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
点击以下图片欣赏 中篇评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第一回
第二回
第三回
第四回
点击以下艺人姓名打开与之相关的节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