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各折: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022-10-30 12:47:30)

各折: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新平县平掌乡是玉溪市最偏远的乡镇。然而,就是在这样最偏远的万山群壑之中,却深藏着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及独特的民风民俗。特别是小小的各折村,是平掌唯一的一个傣族村,至今还保留着喊月亮、泼水节、祭竜、众神树、四方古碑、马鞍神石等丰富而多彩的文化。

曼干河与谷麻江交汇之处的各折,村庄虽小,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却让人陶醉,它还是全县4万多傣族中唯一过泼水节的村庄,更令人神往。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笔者未到曼干驻村之前,曾经到美丽而富饶的各折村采访过,探寻它的历史文化及那些优美而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倍感幸福而自豪。自从来到曼干驻村后,又多次到各折采访,再次疏理遗存在这里的文化。

不妨回顾一下这里的红色文化。1949年,全国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之际,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准备在云南宣布起义。受中共地下党的委托,民主进步人士高国泰在民盟的安排下,携带电台前往思普地区对接“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刘宝煊、政委袁用之等人,传达卢汉的起义计划。但通往思普地区的三条大路都有国民党军队重重把守,高国泰只能选择从谷深林密的谷麻江各折渡口这条小路前往。当高国泰来到这里,看到渡口有设立地下交通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便在返回时向帽盒山党组织负责人李靖姝、丁宗昌等建议,动员开明绅士丁万福、丁绍仁、丁绍武等出钱,在各折村买下一块田地暗设交通站。而各折渡口作为当时云南地下党开展革命斗争、边纵战士南下保卫昆明的咽喉要道,为解放云南、保卫昆明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003年,为了不让各折渡口这段革命岁月和红色遗迹在历史中埋没,在省委、省政府“发扬老区精神、建设革命老区”的号召下,曾亲身经历过那段革命岁月的离休老干部丁宗昌等革命先辈与周边村民一起捐款捐物、投工投劳,并在相关部门资金支持下,在各折渡口原址上修建了一座铁索桥。高山峡谷间,谷麻江铁索桥横跨江面120多米。

在各折,有一块罕见的四方碑,高1.7米,由碑身和碑头两部分组成。碑身宽约0.5米,厚约0.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阴刻。碑头若斗笠状,一面刻有“永定章程”四个大字,另一面为“德隆千古”几个字。该碑为临安府石屏州知州、元江州新平县知县和新平县督捕厅负责人所立。县衙督捕厅类似于现在的公安局刑警大队,始建于清初,主要职责是追捕犯人。各折村民小组位于曼干河与谷麻江的交汇处,为谷麻江的古渡口之一,是通往普洱、版纳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当地人把谷麻江以东的地区称为“江外”,言下之意就是更为偏僻之地,而各折村就是扼守“江内”“江外”的要冲。有一种可能是:为了防止“江内”的犯人逃往“江外”,石屏州与新平县(也许还有其它州县)的最高行政长官签订了合作追捕逃犯的协定,并立碑于此。

这里还是鸡鸣三县之地(新平、墨江、镇沅三县在此交界)的各折。村里居住的是自称“傣婻”(水傣)的傣族。各折,它是镶钳哀牢大山深处的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的傣族村落。村庄小而秀珍,丰富而多彩的民族风情却让人陶醉,他还是全县傣族中唯一过泼水节的村庄,更令人神往。数百年来,自从傣家人到各折居住后,每年都举行一次泼水节,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泼水节象征傣族团结友爱、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也象征勤劳勇敢、纯朴善良的傣家人尊神、爱神的民族风俗。这里还诞生了云南省秋千冠军白玉兰和非遗传承人刁海荣。

之外,还有古渡口。在新平、墨江、镇沅交界的地方,有一条江叫谷麻江。谷麻江深藏于荒凉、偏僻的大山中,很少为外人所知。它是阿墨江的上游,沿哀牢山西麓由西北蜿蜒向东南流淌。与把边江汇合后,称为李仙江。流入越南后,称黑水河。千百年来,谷麻渡口是一个重要的交通站,这里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增添了它的神秘。

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平掌还是玉碗茶的故乡。独特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温度气候所形成的高山云雾生态环境,不仅让平掌适宜种茶,而且产量极高,茶叶品质优良。这里的茶叶冲泡后嫩芽舒展、汤色透亮、清香四溢、口感鲜润、入喉顺滑、回甘无穷,茶水中升腾的热气寄托了群众对好日子的期盼。无论是酷热难耐的夏天,还是心情烦躁的时候,玉碗茶都是很好的伴侣,汤色清亮,茶汤里拥有无数白毫(用透明杯冲泡时,茶汤中能看到悬浮的茶毫越多越好,说明茶叶鲜叶嫩度越嫩),味道既清新淡雅,又有清热解毒之功效。难怪这里人们用山歌唱道——

 

历年种下茶树林,满山茶叶满山香。

茶叶飘香乐万家,如今茶树变成钱。

 

平掌还有一年一度的人山人海的朝山会。农历二月初八,也是彝族的传统节日,这天,各家各户均备正午约定的猪肉、鸡,或有生儿女的主户自愿拿出自家养的猪或羊做出生新儿的保佑品、祭祀庙房、请神庙保佑,祭祀庙房,庙神保佑,供全村人享乐,村众祝新生儿女长命百岁,各村寨的男女青年都要汇聚到特定的地点“朝山”歌场对歌比舞,人们爱唱“阿苏者”,谈情寻侣,吹笙弹弦,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平掌的“朝山会”二月八一直到二月十六才结束,节日过后,人们便要放松红线,三弦、芦笙高挂起,全身心忙于春种。

“阿苏者”流行区域贯穿整个哀牢山脉,大致分布于红河与澜沧江之间的区域,在彝族、哈尼族、拉祜族、汉族等多个民族中流传。“阿苏者”跳歌调有多种称谓,玉溪、楚雄、普洱一带称“阿苏者”、“阿苏则”“阿乖乐”等,临沧一带称“阿数瑟”。“阿苏者”是彝语,意为“大家来一起玩”。虽然各地的“阿苏者”跳歌调的音乐、舞蹈不大一致,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唱调子时都是以“阿苏者”三个字收尾。“阿苏者”最早是由彝族先民创造的,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融合了周边多个民族——特别是汉族文化的元素。平掌乡位于新平西南部,是新平、墨江、镇沅三县交界的地方。这里高山峡谷纵横,人烟稀少,世居民族有彝族、哈尼族、拉祜族、汉族等,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因为处于哀牢山腹地,大山阻隔,交通不便,受外来文化影响小,这里的传统文化保留相对完整。

“阿苏者”跳歌调流传于平掌乡的所有大小村寨。“阿苏者”集歌舞乐为一体,逢歌必舞,逢舞必歌,所以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跳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平掌乡一带的村民举行婚礼时,“跳歌”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无论是讨亲还是嫁女,婚礼当晚,夜深人静,当其他仪式进行得差不多时,“跳歌”就开始了。“跳歌”的参与者除了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还有附近村寨赶来凑热闹的爱好者。过去,参与“跳歌”者都是自发的,歌手也不必特意邀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阿苏者”歌手也有了市场意识,歌手慢慢地变成了受邀请才参与,并要收取一定费用。办婚事的主家之所以愿意支付不菲的费用请歌手来唱“阿苏者”,除了“跳歌”能给婚礼增添喜庆气氛以外,更重要是要在这个过程中举行祈福禳灾的“关龙”仪式。举行“关龙”仪式是一个古老的风俗,在当地人心目中意义重大,关乎到以后的日子是否能平安幸福。

又据玉溪学者张培学先生考证,“阿苏者”还以跳歌调的形式记录了腊鲁人迁移的历史。是腊鲁人的祖先为了让后代子孙不忘先辈是从哪里来,而定下的规矩。数百年前,也许是战争,也许是瘟疫或其他原因,有一部分腊鲁人从蒙化一路往南迁徙,在哀牢山的丛山峻岭中重新寻找自己生存空间。在新的土地上建立起新家园后,他们仍然怀念自己的故土,所以在婚礼的“关龙”仪式上,用歌唱的形式,留下祖先的记忆。

我的好友李永新听闻世间还有如此一个世外桃园的地方,前来探访,兴而来,欣然而归,并留诗云——

 

哀牢古木吐新芽,

谷麻江畔几人家。

山高路远情义在,

风雨归来共烹茶。

 

云霞明灭群山中,

曼干河水听无穷。

又是经年桑麻事,

不忘初心天地空。

 

 

 

 

2022年10月26日于曼干河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