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牛奶

标签:
美食 |
分类: 高城矮事及香格里拉找食记 |
瓷碗洁白无瑕
牛奶似雪洁白
心地是否纯洁
且看碗中牛奶
——德钦藏族情卦
在牧场上,每天挤两次牛奶,两天打一次酥油、做一次奶渣,是放牛人的基本功课。一般一个牛场会有一个牛棚,供两人居住使用,可能今年愿意上山放牧的人少,今年格桑一个人住一个牛棚。一个人的牧牛生活更清静、更自在,但要挑的担子也更多——劈柴挑水生火煮食这些本来有人可以分担的事,现在全要独个儿来,所以格桑每天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因为仅仅挤牛奶喂牛食,一天就要用掉8个小时!
这天正好是打酥油的日子,格桑一边打酥油一边说:今天时间紧了,只能快快地打……要不然,应该是慢慢地……。
他的所谓“快”,在我看来还是很悠扬舒缓,大圆木桶里二十几斤牛奶翻滚得稳稳当当,格桑开始唱打奶歌。
哦!一是独一哦,二是独二。
哦,三是独三哦,四是独四
……
打奶歌也叫打酥油歌。属于德钦藏族民间歌曲里面“列安”这一类的劳动调子,同一类的歌,还有“绛安”(筑墙歌)、“土咚安”(打麦歌)。打奶歌是边打边数,数到一百次加一次热水,小歇一会儿,一般要打到一千次以上,才能出来酥油。
“格桑,你唱的就是数字对吗?”我问。
“后面是数字,开头要唱感谢牛奶的话,就是说谢谢给了我们这么好的牛奶哦……”格桑说话时手里都不能停。
啊,还要感谢牛奶。就像信基督教的人每餐饭前都要祷告。不同时空和对象,最初的时候,感激之情是发乎自然的。变成《感恩的心》那样的体操歌后,内心的感情还剩多少呢。
牛奶在热水和搅拌的双重作用下,分离成奶油(酥油或者叫做天然黄油)、奶渣和奶水,奶油浮至上层,奶渣沉到底部。白白的牛奶表面上变成黄黄的奶油时,格桑调子一转,唱起了酥油歌,仍然是藏语的,唱的是对酥油的感谢。
打出来酥油再用手掌整理成型,4斤一坨,放在牛棚的阴凉处,等着村民们来就可以带回村子去分给牛们的主人家们。
虽然现在这边很多地方的酥油还是用新鲜纯牛奶来提炼,但方法就由手工改为机器,洗衣机就是其中一种机械化方式。老人们说洗衣机打出来的酥油不如手工打的,我们没有吃过,不知道是真的不如呢还是仅仅心理因素。但是我想,至少用洗衣机打酥油的时候,没有人会唱着“洗衣机歌”来打。倘若以后统统都变成机器打酥油的话,打奶歌必定要失传,对牛奶的感谢,也只能等着词曲作者们编写新式的《感奶的心》了。
(本来想上传打奶歌和出酥油时的两段视频,结果都超过200M,传不了……遗憾了,大家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