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手机进课堂的推动力有哪些?

(2016-07-11 22:34:43)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育观察
昨天写了《手机进课堂的阻力主要在哪?》的博文,今天再来讨论一下手机进课堂的动力,因为手机能不能进课堂取决于动力与阻力之间的力量对比与演变过程。

手机进课堂的最大推动力,我以为是形势使然。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已经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挑战。课堂上低头一族成为“世界难题”就是这一挑战的外在表现。为了阻止手机进课堂,学校和教师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从思想教育到强制没收甚至劝退学生,但效果都不佳。

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是河北沧州一中劝退12名带手机进学校的高中学生,当时校方态度坚决不肯退让;在舆论的压力下,最终当地教育局出面,取消了校方的行政决定,让学生在承认错误后立即返校就读。从表面上看,教育局并没有认可学生带手机进学校,学生也承认了错误,但实际上反对手机进课堂一方受到了严重挫败。作为一个案例,今后其他学校也再难采取同样强硬的措施来对待这些所谓“犯错误”的学生了。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现在中学生的手机拥有率大致在70%左右,有些调查数据更高,高中生可能达到90%,有些数据低一些,初中生可能只有五成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预期中学生的手机拥有率将进一步上升。甚至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也已经拥有自己的手机了。而所有的调查都显示,学生对带手机进学校几乎持一边倒的支持态度,这与校方的立场出现根本性对立,于是冲突难以避免。

我听到的最严重的冲突是出现人命事件,死亡的既有老师也有学生。由于媒体对这类事件都不会报道,我也不愿在这里做过多的渲染,但我相信这类悲剧发生的比例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我承认自己深受刺激,我之所以喋喋不休地呼吁允许手机进课堂,不仅仅出于一个网络时代学习的研究者的学术观点,还源于一个教师的良知,我不愿意这样的悲剧在中小学不断演绎下去。

第二方面的推动力来自手机进课堂进行教学改革试验所取得的成效。这种成效不一定表现在对考试分数的提高上,而是在与大多数人认同的先进理念的契合上。我的课堂从来不反对学生带手机,最开始我只是努力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讲课尽量做到新、奇和实用,让学生自愿不玩手机;后来发展到主动利用手机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使我坚信,手机进课堂不是洪水猛兽,关键是学校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近年来我到处奔走宣传手机进课堂的好处,发现自己不是第一个做这种尝试的人,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事实上,全国有很多人都在开展这方面的尝试,大中小学都有,效果令人鼓舞。所以我呼吁每个学校都应开展这样的小范围试验,为今后全面放开积累经验。

第三方面的推动力来自技术的进步。我发现在线教育企业对推动手机进课堂的积极性远高于学校,这一方面有利益方面的考量,但更多的还是对趋势的洞察。很多企业开发了很好的帮助手机进学校进课堂开展教学的产品,如蓝墨云班课、如超星学习通、如作业盒子、如易启秀、小影、美编等手机创作工具,如各种学习APP,这些软件和工具虽然还有一些不足,但基本已能满足手机教学的需要,“用过的都说好”。学校与教师如果多接触这类产品,我相信会逐步转变对手机进课堂的态度。

第四方面的动力来自学校内部变革的需求。我发现中小学并非铁板一块,都反对手机进课堂。学校和教师中蕴藏着巨大的改革热情,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效果存在不满意的情况,都对网络时代的课堂变化感到新奇和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网络的出现让教师的传统角色和地位发生了改变,教师们发现再像过去那样按部就班的教学越来越难以为继,不仅学生不爱听,自己讲起来也没劲。微课慕课让翻转课堂成为可能,为什么不能进一步引进移动互联网,让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课内课外连成一体?只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使大多数学校和老师不敢贸然行动而已。一旦将来各方面达成这样的共识:对于手机进课堂,与其堵不如疏。那么手机进课堂的试验就会遍地开花了。这是我预测五年内手机会进入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分析依据。

让我来进一步预测:手机进课堂的全面开放,可能缘于下列一些偶然或必然事件:
1.发生一起因没收手机引发的震惊全国的事件,迫使教育行政部门取消手机进学校进课堂的禁令。事实上,美国纽约州已于2015年初取消了这样的禁令,大家可以上网查一查。
2.教育部和国家高层为了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主动作出放开网络学习进课堂的决定,掌握教改主动权。这样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3.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的局部试验取得显著成效,导致全国范围的逐渐开放,就像当年改革从局地地区开始一样。我尤其看好那些应试教育氛围比较薄弱的地区和学校的先行先试。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