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哀其不幸”后的反思

(2011-03-21 15:41:02)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观察
    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给后人留下了一曲悲歌。她的悲剧是封建家长制造成的,但与自己处理事情上的失误也不无关系,而这些失误都来源于她的性格。
  首先,刘兰芝心不够细,对夫妻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刻。
  刘兰芝主动求遣,除与焦母的矛盾外,她对这桩婚姻的不满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诗中,刘兰芝说:“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可见虽然高升的希望并不大(由焦仲卿对焦母说的话“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可知),但仲卿仍然兢兢业业地工作,可惜的是他光顾着工作了,对家庭却照顾不周。仲卿是一个老实人,他不善于表达,只把对妻子的爱深藏于心底,因此,兰芝对他并不十分满意。仔细品味一下开头刘兰芝的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仲卿并不客气。其实,夫妻的恩爱并不完全体现于平时的卿卿我我,它更体现于危难时刻的同舟共济。兰芝主动求遣,矛盾激化,二人的夫妻关系到了危急时刻,焦仲卿把对刘兰芝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刘兰芝深受感动,二人才慢慢把心靠拢。如果刘兰芝细心点,及早发现丈夫对自己的无限深情,她还会主动求遣吗?如果她不主动求遣,悲剧或许可以避免。
  其次,刘兰芝做事缺乏理性思考,过于感情用事。
  面对焦母的百般刁难,她不是和深爱她的丈夫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商量对付焦母的策略,而是对丈夫施压,说什么“君家妇难为”,“及时相遣归”,这无疑是向丈夫摊牌,对丈夫施压,同时也是向焦母摊牌,向焦母施压。当仲卿去焦母那儿之后,事情便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再次,刘兰芝做事没有主见,意志不够坚定。
  面对母亲的逼迫,仲卿作出了让兰芝暂时回家,自己作通母亲的工作后再接兰芝回来的英明决策。在矛盾缓和之后再解决矛盾,这不失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回娘家后,在兄长的连哄带吓之下,兰芝却违背了和仲卿的约定,她要嫁人了!还说什么“渠会永无缘”。后来二人相见后,仲卿表示“吾独向黄泉”时,她又改变了再嫁的主意,和仲卿相约赴死。在当时,如果她劝劝仲卿,或者做出抗婚的承诺,悲剧就不会发生。
  除了“求遣”这一不理智的举动外,她的其他决定都是因别人的劝说而产生,因别人的劝说而改变,缺乏主见如此之甚,怎能有好结局?
  类似焦刘的悲剧过去有过,现在也经常发生,只是方式不同了,过去的“自挂东南枝”和“举身赴清池”已经落伍,现在改为割腕之类了。我们在“哀其不幸”的时候,也应该对他们的行为做一些反思。

  (作者:刘鲲鹏 刘玉真/山东省定陶县第一中学)

欢迎登陆《校长》杂志全球官网http://www.xiaozhangchina.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