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洪波的小说“清唱”
——读田洪波的小说有感
付卫星
在田洪波的一系列小说作品里,不乏有题材重大,主题深刻的重头作品,像《给我打只山鹰吧》、《血麦》、《残缺》、《小上海1972》等。它们无论是从故事结构,人物刻画,还是主题挖掘上都让你体验到作者深厚娴熟的文学功底,透骨敏锐的洞察能力,读来总是让你觉得是那么的凝重,沉甸甸的。但我今天不想说这些,我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在洪波所有的作品里,有很大一部分作品与前面提到的作品在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这部分作品简单地说,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在题材选择上多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繁琐小事,二是结构简单,多是一两个人物,一个场景,时间跨度也不大,三是结尾处理精妙,寥寥几句话,就让看似平淡的小事立刻赋予现实意义,给人以启迪。我自创名词,称这类小说为小说“清唱”,或叫“清唱小说”,以和他的其它作品加以区别。
我为何要提“清唱”呢?戏角一上舞台,锣鼓齐鸣,器乐同奏,与戏角相得益彰,相互弥补功夫上的不足,不是内行人,还真听不出来。清唱就不同了,那是要全靠戏角的真功夫,来不得半点虚假。洪波就是这样一位戏角,敢于站出来,“清唱”一曲,让大家见见他的真功夫。像他最近的《树上有个人》就特别有代表性,人物就是一个唱了三十多年孙悟空的老演员古乐辉,时间也就两个来小时,事呢,不大,这位老演员不知何故独自爬上一棵树,被邻居们发现后产生出种种猜测。直到作者最后一抖“包袱”,才知这位老演员在他的一生中遇到了“坎”—面临提前退休的窘困。这时读者也不免为这位老演员先前颇为荒唐的爬树举动深感同情。在《捏死你》里,是讲关于家庭夫妻双方感情的“趣事”,之所以说有趣,是说作者在反映夫妻感情问题上完全采取了一种幽默诙谐、令人破涕为笑的创作手法,把长期因双方缺乏沟通而产生的压抑都发泄在一袋袋方便面上,更有趣的是,这篇小说是以市场保安的视角来讲述的,读者完全以为是一件“恶作剧”。就在这位保安处理这位恶作剧的制造者时,一个母老虎式的女人出场了,她的出现一下把故事的性质给改变了,最后,连这位保安也不得不说出这样一句狠话:“你再这么飞扬跋扈,我就捏死你!”这使读者不免又是哑然一笑,深刻体会到男人心中久积的压抑和发泄,这句话让保安说出来,就更具普遍意义。我想作者在创作这篇小说时,一定是听到别人捏方便面的声音才勾起自己灵感的吧,如果真是那样,作者观察生活的细腻和敏锐就可见一斑。还有《吃狗》,一个黑胖子看上了启子的大黄狗,村长武断地安排中午就在他们家吃。从表面上看,这就是一件典型的临强欺弱的霸道行为,但作者在结尾处让小主人启子也以以牙还牙的方式掏出刀子对付黑胖子时,主题立刻升华到了另一个高度,它让人们不得不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干群关系如何相处?和谐社会如何建立?
在写作手法上,他总是不露山不露水地跟你讲一个司空见惯的故事,很平常,甚至看不出有什么要讲下去的必要性,往往是在你读到最后一两段,你才会豁然开朗,心中一惊,原来是这样!像《捏死你》,一开始就是讲一个保安在留意捉拿捏碎方便面的肇事者,你根本就不知作者要给你传达什么样的信息,你对肇事人捏碎方便面的真正动机也不清楚,直到那个恶女人的出现,严格地说,是在那位保安说出那句“捏死你!”时,作者的真正意图和要表达的东西才露出庐山真面目。还有《树上有个人》,从一开始就设下一个悬念,一个老演员为何要爬树?就像树下的邻居们一样,读者也会被作者牵着鼻子一步一步往前走,直到作者认为满意的结局和境地。
像这类作品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我曾在他的博客里给他留言:洪波的小说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却篇篇能揪住人心,令人掩卷深思,也许这就是功夫吧!他却说:哪有什么工夫,其实我是不太擅长讲复杂的故事。我喜欢简单,从简单中能看出复杂就妙了。我想,这一来是他的谦虚之谈,二是为他的这些“清唱小说”做的最好注解。简单中能看出复杂,这就是功夫。
我喜欢这些“清唱小说”,因为它有真功夫,不蒙人,是真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