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读中庸(6):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2017-04-06 23:29:25)
标签:
转载 |
中国人常说:“你要小心!”出门时妈妈总要叮嘱一句,“要小心一点!”
这个“小心”是什么意思?中华文化中很多的传统就是圣人教化而来的,读中庸,是为自己读,是学习其心法,儒家认为人与人的区别在于心,君子率性,小人被性反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仲尼即孔子,这里几句都是引用的孔子原话,孔子强调人的心法必须要师传,所以孔子五十知“天命”!这个天命就是中庸这个心法,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孔子的门徒,修成的不动心的极少,颜子做到了不动心,孟子说自己40岁以后不动心。不动心即知天命,即能率性而为。孔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这是在告诉弟子,心法练后会是什么样子,儒家为了帮助门人练功,把性分成五行五种属性,方便修炼自己性之所缺,从而达到圆满。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不同气,在不同时间节点会引发人心内外交合,气一动则心动,心一动则气也跟着动。各种气动又会引发自己与外界其他人的互动,良性的互动,顺气而生,反之则是逆气。君子生顺气,小人生逆气。
中庸就是君子之道,达成的标准就是中庸。
朱子注这段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惟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
儒家大师旬子曾专门写过一个文章区别君子与小人之区别:
君子,小人之反也。君子大心则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知则明通而类,愚则端悫而法;见由则恭而止,见闭则敬而齐;喜则和而理,忧则静而理;通则文而明,穷则约而详。小人则不然,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知则攫盗而渐,愚则毒贼而乱;见由则兑而倨,见闭则怨而险,喜则轻而翾,忧则挫而慑;通则骄而偏,穷则弃而儑。传曰:“君子两进,小人两废。”此之谓也。
虚怀若谷时则与天地同气,小心时则畏义而节,旬子对于君子与小人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详解过,旬子也是一位大教育家,到了战国后期,天下的大才韩非、李斯等几乎都出自旬子的门下。今天的小心有警惕自己的意思,其也来自于古代儒家的教诲。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朱子注: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为然。今从之。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
小人之心是就是放任自己,不约束自己的言行,那么各种情绪无所顾虑地释放,而不管社会的礼节,君子而时中,每时每刻都让自己气顺而节,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末施而亲,不怒而威。
为读懂这一段,把旬子的《不苟》重读了好几遍,去体会儒家将君子与小人区分得如此清楚是出于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