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字新解
据“六书”理论,孝是上下结构的会意字。上边是老字省略了匕,这里表示年事已高的父母。下边的子表示子女。上下两部所示之意合起来,含义有二:
一是父母有亲生子女并关爱养育他们。
二是子女敬仰并关爱自己的父母。
但几千年来国人只把子女赡养父母,视为孝。其实这是对孝的不完全理解。
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原文见《论语-为政》)。意思是说:现在人们认为孝就是供养父母。至于家里的狗马也是养的。养老人,但无敬仰之心,这同养狗马有区别吗?随后孔子又说:子女在父母面前总是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事替他办,有活替他干,有美酒、美食,让父母先吃。让父母以子为荣。这才是孝敬的子女。(原文同上)。
由此可知判断子女孝与不孝,不仅看是否供养父母?而且要看是否对父母和颜悦色?
孝 的另一层含义是对上,即对父母而言。
首先做父母的必须有亲生的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个含义。因无后,会断祖宗香火,所以此事最大。
其次,必须给孩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如果孩子出生前父母没做好各方面准备,孩子来到世上,不仅没有温暖的家,而且连最起码的襁褓都没有。父母没尽到应尽的责任,也是不孝。孩子未成年人为地使之单亲,也属不孝之列。
第三,要给子女良好的教育。“养不教,父之过”,只生养,不教育,父母失职,也是不孝的内容之一。
由此可知孝有两方面含义:
1.是子女对上能尊敬并赡养父母。
2.是父母对下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二者缺一,不是完整的孝。所以我们对孝的理解不能顾此失彼,只讲“子敬父”,而忽视“父爱子”。
仓颉造的孝字,上是老,下是小。意在:人之为孝,老者在先,子女在后。即父母关爱子女在先,子女孝敬父母在后。故有“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和“父慈子孝”、“父不慈,难免子不孝”及“上梁不正,下梁歪”之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