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门往事(1)
毛岭沟南10公里是清河门。有关清河门的事我最早是在毛岭沟听说的。那时我下乡在毛岭沟林场,晚上没事,又没电,我们几个知青经常围坐在煤油灯前,听饲养员老李头和炊事员老王头,给我们讲往事。
提起“清河门”老李头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清河门”的名字来自300年前的“柳条边”。关于“柳条边”他又说:清军入关后、特别是顺治帝迁都北京后,感到东北老家军事空虚,一旦有事首尾难顾。于是决定在东北老家仿照明长城修一道军事工程联通北京城,有情况以烟火为号。但这道军事工程并不像明长城那样用砖和土石垒的,而是用挖壕沟、筑土石墙和栽杨柳树的方法,历时10年方才建成。当时这道军事工程叫皇边、边墙、或柳边,后人叫它“条子边”或“柳条边”。后者有嘲笑它不如明长城坚固、不堪一击之意,是贬义。但清军建它不是为了御敌,而是为了侦查和通报军情。最先建的是西、南两道皇边。这两道皇边的起点都在今铁岭的开源。一条向西经今新民北、阜新南、由清河门去义县、西接山海关,直通北京城。向西这道叫西边,归奉天将军管辖。向南那道也从开源起,经满人老家新宾,西折到凤城,再南折到鸭绿江口的东沟(今东港市)。此线主要戒备朝鲜生事。向南这条叫南边。归盛京兵部管辖。后来向东又建一条。这条也从开源起,经四平、公主岭、长春南、吉林北到阿城(今黑龙江省啊城县)。这段主要戒备吉、黑一带生事。东道边归吉林将军管辖。同时东、西两道边也有戒备蒙东各部生事之意。因东道边是后建的所以叫“新边”,先建的那两道叫“老边”。
清军在这东、南、西三道近万里的边墙要道上共设20个边门。并在每两个边门之间便于瞭望的每个制高点上各建墩台一座,驻兵把守,有重大军情白天放烟,晚上点火,通报情况。我市的清河门就是这20个边门之一。这就是清河门名字的来历。原地名叫“浦草泡”,在今火车站东南6公里处。
后来康熙帝平了“三藩”,统一了中国,大清政权稳固了,“关外三边”也就废驰了。
当年沙俄入侵我黑龙江就是东道边首先发现并迅速把敌情通过西边传进京城的,康熙帝得此军情,立即调兵反击,很快打败了俄国侵略者,并逼沙皇政府与我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清初的“关外三边”不仅有效地保证了当时军事空虚的关东大地安然无恙,而且也有力地支持了关内清军主力放心大胆地向南征讨。为清廷较早地统一中国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
今辽、吉、黑三省地名中凡有“门”字的地方都与清初“关东三边”有关。如我市的“清河门”和东百里的“白厂门”,再东百里的“彰武台门”,都是“清初三边”西边的边门所在地。抚顺清原县的“英额门”,新宾县的“旺清门”等,都是清初南道边的边门所在地。今长春东,吉林西的“石头门口”是清初东道边的边门所在地。据史料清初三边到嘉庆8年(即1803年)方才解禁。至今已废弃200多年了,但原三边沿线仍有多处遗址,有的地方不仅墩台还在,而且边墙和边壕仍很明显。如黑山、北镇和阜新三县交界的“白土厂门”墩台巍巍,10里可见。那又宽又深的边壕与殘墙清晰存在。清初的“关东三边”虽不如关内长城那样雄伟,但其浩大的工程也十分罕见、壮观。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