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有感(5)
《庄子·天地篇》中有段话说:“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盛也。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孝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孝臣。”
这段话的大意是:孝子不啊谀奉承他的父母,忠臣不用卑贱的态度讨好他的君主或领导,这样的子女和臣子是最好的。如果认为自己父母每句话都十分正确,做的每件事都特别圆满,人们一定会认为他是个不懂是非的子女。如果认为自己的国君或首长说的每句话都十分圣明,所做的每件事都非常正确,那么社会上的人一定会认为他不是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就是个品行不端的臣子。
感悟:即使圣贤,也不可能每一言行都十分正确,何况人非圣贤?做子女的如发现父母言行有错误应及时指出,这样不仅对父母本人有益,而且对整个家庭有益。否则不仅对父母不利,而且将给这个家庭带来危害。同理,做臣子的发现国君或首长的言行有问题也要及时指出,不然不仅对国君或首长本人不利,而且对给国家单位或部门都不利。实践证明不论小家还是国家有直言进谏的臣子都是幸事。但家中直言的妻子、儿女常有,而刚愎自用并肯放下大男人臭架子的一家之主不常有。国中或单位里直言进谏的臣子常有,而像唐太宗那样的明君不常有。相反像纣王那样诛杀、迫害诤臣的国君却常有。由此可知“先有慈父后有孝子,先有明君后有诤臣”是有道理的。如没有唐太宗这位明君,也不会有魏征这样的诤臣。国君和家长像纣王似的,即使箕子、比干活着也会闭嘴。历史的教训把直人逼得不得不乖。如今乖巧者不论对谁都唯唯诺诺。不知他们心里有无对错?也不知他们这样做是不是忠臣孝子?
2010-10-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