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身痛点出发的产品全流程演练之路

标签:
小白如何快速入行产品自身痛点产品经理李三科产品经理兴趣爱好产品经理 |
分类: 一次尝试 |
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
思维导图的还有一个作用是,帮我们穷尽一些细微的功能后,我们可以做一些拆分,区分出哪些优先级比较高,可以放在一期来做,哪些稍微弱些,放在二期;
--常规的描述,行动点的表述;
--表明按钮的状态;
--表明要统计的数据都有哪些,用以日后进行数据分析,比对出当前入口的点击量情况;
--一个基本的交互行为,要支持用户返回,比如用户又不想分享了,又或是操作错了,要给出这个入口;
--若用户“取消”了某些商品,那么这些商品就不会被发给好友;定义清楚逻辑;
--描述清楚,点击某个按钮后的代码应该执行的逻辑是什么;
--放置用户在滑动屏幕,挑选要发送好友时的误操作;所以给用户一个二次确认的环节;
--定义好要发送好友的列表的排序规则,结合用户的场景,把用户最有可能发送的好友列表排在最上部的位置;方便用户快速完成行为操作。
--此规则,参考很多社交APP的做法,比如微信的做法。有一个场景就是,可能对方就是刚刚问过你的那个人,这样的话,排序自然要靠前一些。
--主要是放置用户手抖,再次确认下。
昨天跟一个学员在咖啡厅见面,她(姑且叫她Y吧)目前是在一家公司做金融风控相关,公司要计划进军国际市场,团队刚开始搭建,很多事情从0到1开始搭建,也有产品的事情可以做,她想先了解下产品经理这块的工作,看看自己是否喜欢,要不要转过去。在了解完她的基本信息后,我们开始了如下对话:
我:你有什么兴趣爱好?
Y想了一会,说:购物,逛淘宝算不算?
我:算啊,你在购物使用淘宝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用着不爽的地方?
Y想了一会,说:每年双11都会问好友,淘到什么好东西了没?然后朋友就发她几个,她看看不错,也都会加到购物车里,但是每次双11过去了之后,我都发现,朋友还买了其他很多非常好的东西,这样连续好几年了,都感觉特别的不爽!
我:这个痛点发现的很好啊,那么怎么样才能让你用着比较舒服呢?
Y又想了一会,说:要是有个”一键把购物车里的商品分享给好友“那就好了,这样就再也不会错过好朋友要买的好东西了!
我:是啊,这样就不会错过了;你可以再想想,这个”一键把购物车里的商品分享给好友“的功能,会不会有啥隐私的顾虑之类的?
Y又想了一会:会的,比如好友一些比较私密的东西,可能就不愿意分享给别人。
我:那要怎么做呢?
Y说:加一个全选和勾选取消的功能,这样就可以把购物车里头,愿意和好友分享的商品,分享给好友了,不用担心有一些私密的尴尬物品被分享出去了。
我:恩,这个设计很好,照顾了人性;可是,你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分享给好友呢?微信上,QQ上,还是淘宝自己的站内好友聊天?
Y想了一会说:这个我还没有想好;
我:通过微信,QQ的话,是被微信禁止的,发过去的是一串被编译过的商品字符,你需要粘贴复制后,在淘宝打开,可以看到好友的商品购买列表;但是如果你使用淘宝自己的站内聊天发送,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而愿意给你分享购物车商品的人,你们关系应该是比较好的。
Y:对,暂时可以先支持站内好友的相互发送就可以了,省去了很多麻烦事。
我:你刚才的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产品经理工作的日常:
发现自身痛点,给出解决方案;
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可是,你发现的这个问题,是个真需求,还是个伪需求?
Y:什么叫真需求和伪需求?
我:
真需求就是真实存在的需求,很多用户跟你一样需要这个功能;
伪需求就是假需求,就是你自己一厢情愿的需求,其他人压根就不需要这个功能。
Y:要怎么验证呢?
我:多问问人,比如,你问我看看我有没有你说的这个需求?
Y:三老师,你有这个需求吗?
我:没有,因为我从来不在双11买东西。
Y:.....
我:那接下来怎么办呢?说明这个需求是个”伪需求“
Y:呃....是不是三老师,你不买而已,我应该再去问问我的闺蜜们,那些在双11买东西的人?
我:对!是的,问人就是做需求调研,在做需求调研的时候,切记要找到”目标用户“,非常重要。不然你问了一圈不是目标用户的人,得到一个”伪需求“的结论,是不科学的。
正确的做法是说:你要到在双11买很多东西,而且还在不停的问好友询问她们有没有淘到好东西的人;这样的用户,就是目标用户。
--目标用户:商品或服务的直接使用对象;
Y:理解了,我应该去多问一些目标用户,然后看看他们是否也有这个需要;但是得问多少个?
我:一般建议询问20个左右,就差不多了。但是问问题的方式要注意下,不能直接问:在淘宝的购物车里新添加一个”一键把购物车里的商品分享给好友“功能,你想不想要?
Y:为啥?难道这样不更加直接吗?
我:这样直接问,你的朋友会不假思索的回答”要“或者”不想要“,很多时候都是不加思索回答的,这样的结果不具备代表性。
就像好多产品经理在做用户访谈的时候,会问用户说:我们要做一个XX功能,你会用吗?用户说:我会用!结果发现上线了之后,用户压根不会用。这个时候,你要说:用户撒谎吗?其实不是,是产品经理自己的方法错了。
在做某个功能的用户访谈的时候,要”旁敲侧击,看看用户之前的使用方式是什么“
比如对于这个功能,你要问下你的好友:
1.在双11的时候给购物车里添加了多少商品?
2.一般她都怎么寻找到这些商品?
3.今年双11之后,她有什么东西后悔没有买吗?
这样问主要的考虑是:
1.通过商品数量的多少,判断一个基本面,即她是不是一个双11的疯狂购物者;
2.看看她是问好友呢?还是自己发现?这样就能从侧面发现”分享给好友“这个真实场景是否存在?
3.如果好友买了,她很后悔,说明好友有些东西没有发给她,这说明你的这个需求,在她这里是有存在的。
Y:哦,原来问个问题,还有这么多门道啊?
我:是的,这个其实就是做产品经理最基础的一个技能。你知道“需求调研”有几种方式吗?
Y:不知道耶,求三老师讲解下:
我:Ok,做好了
需求调研
接下来,我们就讲下”需求调研“的分类和注意事项:
需求调研整体分为四类:
- 调查问卷
- 在线聊天(QQ、微信)
- 电话访谈
- 当面访谈
目的: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问题,探寻目标用户对于某一个功能或服务的需要程度和使用场景,并进行一些开放性的延展沟通;
1.调查问卷:设计了一套问卷,通过在网络上大规模的进行派发,收集用户对于要收集问题的回答,做分析整理,抽离出共性的一种调研手段;
2.在线聊天(QQ、微信):通过跟目标用户通过QQ、微信等方式的聊天,挖掘出用户对于某个需求的场景、强度等的一种调研手段;
3.电话访谈:通过打电话的方式,挖掘出用户对于某个需求的使用场景、强度等的一种调研手段;
4.当面访谈:通过与用户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挖掘出用户对于某个需求的使用场景、强度等的一种调研手段;
至于用什么方式,因产品阶段和公司资源而定,一般我会推荐产品经理多做一些“当面访谈”的调研方式,因为这样面对面的与目标用户沟通,会快速建立起产品经理对于目标用户的认知,知晓为谁去设计产品,同时在与用户面对面聊开放式的问题,总是会聊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来矫正产品经理以往的一些认知。
这四种调研方式不同,但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也就是说,你想从侧面了解到目标用户对于“一键把购物车里的商品分享给好友”这个功能到底是不是真的有需求。
做调研之前,首先你要梳理好一些问题,一般目的明确的问题和开发性问题,不建议超过10个,以免受访对象过于疲惫而随意回答。
我:明白了吗?
Y:听明白了,其实就是有技巧的跟用户聊天,套用户的话
我:聪明如你,不做产品经理白瞎了。那么我们假设你问了20个用户,大多数人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接下来,要怎么做呢?
Y:那就开始写需求文档吗?
我:且慢,还有一些事情,首先,要把使用这个产品的目标用户立体的描述出来,这样好让那些没有做过需求调研的同事知道这个功能做给哪些用户的,他们有什么特点,这个立体的印象建立了之后,会让大家在讨论一个功能、文案的时候,知道服务的是哪一类用户,并且这对于你后续项目的推进会有很大帮助。
Y:哦? 那要怎么做呢?
我:那我们就展开的讲一下:
用户画像
--通过访谈或数据分析等手段,从众多样本或数据中抽离出能够代表一类用户的一个虚拟的用户代表。
我:在产品的前期,没有数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从用户访谈里进行抽离:
一般在实际的工作中,会建议附上代表人物特征的照片,姓名,性别,工作等信息,以及一段人物性格鲜明的描述。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这段人物的描述,要尽量做到人物具象的刻画,然别人读完之后,这个人物特征就特别明显。
比如:
网购达人王小美,同事身边的网购专家,啥东西值不值得买,问问小美小姐姐便知道;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每个月必须要至少买两套衣服,一双鞋子,你可能很难在两周内看到小美穿过同一套衣服,单身又是北京本地人的她,业余生活总是很丰富,性格开朗活泼导致她每次出马谈业务合作,总是能轻松将对方拿下,大家都打趣的喊她:王大拿。
这个描述怎么样,这个人物形象,是不是比较真实,很明显,网购达人,大家有拿不准的网购商品,都会问下王小美,对于社交是有要求的,生活没有什么压力,工作需要经常购买新衣服。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用户。
Y:理解了,原来就是把一个人写的特别特别像这个功能的目标用户;
我:是的,要不你也来试着写一个?
Y: 容我好好想想...
我:那么接下来需求也调研完了,用户画像也做了,那么接下来怎么做呢?
Y:三老师,我不知道,你直接说吧?
我:套路学的真快啊?接下来是:
竞品分析
就是看下你想要做的事情,同行有没有做?是怎么做的?这样方便你扩展自己的思路。
一般的结果会是有两种:
1.别人做了,但是做法可能跟你预想的有一些出入;
--这个时候做竞品分析,就可以很好的矫正自己的想法和开阔思路,毕竟别人做了之后,可能会进行一些迭代,已经才过了一些坑,自己的想法别人也想过,并且在原有想法的基础上,做了很多改进,这个时候,做一些必要的调整,直接拿过来用就可以了。
2.别家都没有做;
我:如果你看了下其他几个竞品,比如京东,没有做这个功能的话,你打算怎么做?
Y:那我是第一个想到这个想法的,岂不是牛逼坏了?
我:.... 你再想想?
Y:.....
我:其实,这个时候,你才是更要注意的,也许别人也想过这个事情,并且去深挖过,发现这个事情,可能没有什么需求,所以才一直没有做,如果你能问道他家的产品经理,这个事情,可能你连用户调研都不需要做了,这叫“看别人踩过的坑,涨自己的经验”;
Y:啊..... 原来是这样啊... 一身冷汗,要不然得让大家走了很多弯路啊,很多工作都白费了!
我:你说的一点都没错,是这么个道理;但是如果我们问了京东的产品经理,他们说他们考虑过,后来发现没有需求,我们就这样了,也不做了吗?
Y:要不然呢?
我:其实不是,我们要询问了再清晰一些,他们是什么时候做的调研,用的是什么方式,调研了多大的样本量,得出的具体结果数据是什么....
Y:我知道了,三老师,就是要问到底,这样的话,如果对方做的事好几年前,问的“目标用户”不对,使用的“需求调研”方法不对,那么结果自然会是有偏差的!
我:你不做产品,白瞎了...
--这是产品经理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刨根问底的能力,也是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充分验证,不畏权威,对事情有自己的判断。
--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得到可信服的结果。
我:如果别人没做,这个时候,你就没法做“竞品分析”了,我们假设别人做了,这个时候,你就有必要做下竞品分析了,那么一份比较标准的竞品分析,应该怎么做呢?
Y:直接放到一块对比吗?
我:不止于此;好的竞品分析,应该先有一个目录:
因为竞品分析,最终是要给团队的其他伙伴,老板来看的,帮助他们来深刻理解我们的产品与竞品之间的差异,所以好的目录,会让人比较清晰的一眼看出来,你的这份报告的目的和思路。
所以,在目录上多花点时间,你就赢了一半;
Y:那具体的内容应该怎么写呢?
我:你觉得呢?
Y:就写一下本期做竞品分析的目的,寻则某某APP作为竞品的原因,看您写的第三个模块的话,那么应该就是把一些页面截屏放一放,最后再做下总结,说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大概的思路对了,但是有几个细节,可能需要注意下:
1.项目背景,一定要言简意赅,把事情说清楚;切记啰嗦的大套空话;
2.竞品概述这块,如果是大项目,当然就不需要写对方的体量(下载量等数据),就直接写就可以了;如果你自己做的项目是比较小众的,那么就需要列一下对方的体量,体量是很好反映一个公司,一个产品受欢迎程度的指标;这个指标决定了看报告的人,会对你选择的报告投入多少的信任度,倒不是说你的报告,而是对于竞品的功能和功能本身的质疑;
3.在“目标功能对比这块”,也是建议初学者可以言简意赅,把对比截屏放到一起,说下优点和缺点即可,切勿拖泥带水,因为很多看你报告的人,可能早就体验过这个产品,他可能也只是想矫正一下自己的思路而已。所以言简意赅是非常重要的。
4.总结,要有新意和立场;要说出你做这个竞品分析的思考和提炼是什么,能够结合我们接下来要怎么做,给出明确的建议;千万不能做完就做完了,这样,就是不认真了。
Y:理解了,原来做竞品分析,这么有门道啊!
我:呃....
我:做完了竞品分析,发现我们还有一些优化的空间,集重家之所长;然后要怎么做呢?
Y:这会可以直接开始做原型了吧?
我:且慢,还不够;这个新功能,都有什么子功能?发的人,和接收的人,在这个地方,需要的功能点是什么?
Y:发的人:点击发送,把私密的商品取消掉,然后发送给淘宝的好友?
收的人:打开消息模块,看到好友发过来的链接,点击进入之后,直接可以添加到自己的购车里,也可以点击进入直接查看商品;
我:分析的很好,怎么表达出来呢?
Y:也在纸上先画一下?
我:对的;这个就是要说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用来梳理一个大功能,一个产品的所有用户需要的子功能、需求分类的集合,通过使用一些工具来把这些进行穷尽,绘制出的一张树状图;
目的是为了帮助自己梳理产品的核心功能,避免有遗漏;同时也方便别人在查看和校验的时候,一目了然的知晓全貌。
通俗点理解,就好比你中午在家要宴请一个好友,打算做8菜一汤,那么这八个菜都是什么呢?列个清单出来,会不会比较方便自己和家人理解,这样一起合作做一桌菜,是不是彼此都比较明确。
来看下这个功能的思维导图
在这个思维导图中,有几点需要注意:
1.需要把“分享者”“接收者”做一个拆分;因为两者的需求点不同,当然角色也可以互换;
2.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即把两种角色用户需要的功能做一个穷尽罗列;
3.自我思考,一期做,还是二期做?
我:那么接下来呢,梳理完这个思维导图,清楚的知晓了双方想要的功能,那么接下来还要做什么呢?
还是上面的例子,你把8菜一汤的清单列出来了,那么先做哪个?先上哪个菜?凉菜,热菜,汤?得有一个顺序;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说的:
流程图
流程图:按照公司业务、或用户在一个产品中的进度或者使用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关键节点的说明图;
流程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创作者在梳理公司业务流,或者用户在使用产品/服务的时候,所进行的一系列流程和关键节点,这样方便对接的同事快速了解业务流和用户流所经历的每个节点都有什么,避免遗漏和考虑不周到的地方。
来看一下这个功能的“发起者”用户流程图:
在这个流程图中,有几个要点需要注意:
1.用户是作为起点,来开始;
2.抵达的第一个页面,是购物车;
3.在购物车,有“一键分享”的按钮;
4.点击完“一键分享”后,吊起商品选择确认页面;支持“取消”商品的勾选;
5.用户点击确认后,吊起好友筛选列表;
6.在好友筛选列表中,选中某一个特定的好友;弹出“确认”或“取消”按钮;
7.用户点击“确认”后,则把之前选择好的商品商品列表发给Ta;
这就是一个“发起者”的用户流程图;
我:你可以试着从“接收者“的角度,来试着画下这个流程图;
Y:好的,我试试看。
我:这个图做完了之后,接下来应该干什么呢?
Y:那应该在就没什么了吧?开始做原型和写文档?
我:嗯,这次答对了。接下来就是这两个事情了。
Y:那么,三老师,请教下,这个原型应该怎么开始呢?
我:
产品原型,是你前面做的所有工作的结晶
--通过需求分析明确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通过竞品分析,矫正和完善自己对于产品功能的构想,同时对自己在产品原型设计时,提供多重参考
--通过思维导图,穷尽产品的细分功能和状态
--通过流程图,梳理出业务、用户流的逻辑
前面所有的工作,都是帮你来进行自我梳理,最终用原型图,来进行可视化的功能展现,这个也是一般PRD评审时必备的,高保真的图形界面,大家看起来会比较一目了然。
当然开始做的时候,可以现在纸上构思好,然后再用工具进行还原:
我们来看下一组真实的原型:
注解:
在这个页面中,我们分别来说下几个图中的原型设计背后的考虑:
图1:
一般分享按钮都会选择在右上角,而现有购物车有一个“管理”的入口,那么我们保留即可,因为是一个新功能,以及在探索,我们就直接新开的一个入口,直接去空间库里找一个“分享”的按钮即可;图标往往传达的意思要比文字更加直观和清晰;
图2:
点击分享吊起的好友列表里,用户可以进行“取消”整个页面,则返回上一级别;
可“取消”不愿意分享给好友的一些商品;
点击底部“确定”则进入下一个环节;“确定”按钮之所以放在底部,也是参考了很多产品的设计,放在底部,更容易操作。这个页面最核心的目的,就是引导用户进行“确定“操作,尽快完成整个流程;
图3:
在图3中,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让用快速的选择想要分享的好友;
图4:
用户选中后,会有一个确认按钮,放置用户在滑动中有误操作而发给了不应该给发的人。(此页面暂时未画出)
我:做原型,每一个交互,每一个跳转到的页面,都建议把他做出来;
我:Y,你知道给新人在做原型图的时候,应该怎么做么?
Y:请老师赐教?
我:一定要多去用下竞品,多去用下主流APP的这个类似功能,是怎么样的。
说白了,就是要先学会”抄“,就好比我们学习走路一样,先看别人怎么一步一步的迈出去的,自己在一点点的学。做产品也是这样的,如果一个初学者,能够在抄上不出差错,基本上就秒了全国90%的初学产品经理。
在控件的选择上,很多原型工具都有注明,按钮用什么控件,图片区域用什么控件,这个都是有标准的,可以再网上搜一下就知道,或者多看看手机上的APP是怎么设计功能就知道了,学起来,也比较简单。
在做原型设计师的,建议尽量只用黑白灰的颜色来进行设计,之所以不建议用色彩,主要是为了避免影响设计师发挥,这也是产品经理做原型的规范吧,公司的UI设计师会用自己的所长,把你交付的原型转化成研发可进行开发的设计稿。
在什么控件放置到什么位置上,这个问题,还是会建议初学者,多参考竞品,看看别家是怎么放得,或者一般类似的功能,按钮会放置到哪里,临摹即可。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尊重用户习惯,不做无用的创新。
Y:记下啦,三老师,那么我要学习Axure吗?
我:我一般建议大家使用 墨刀 modao.cc ,这个工具覆盖了Axure的功能,最大的亮点就是:
1.提供了很多完整的原型模板,其中不乏很多成功的案例,可以再官网,或者进入PC端就可以查看;
2.在线共享,你改个东西,研发们再次访问的时候,刷新一下页面就可以看到更新了,这个功能简直太暖心了!
3.中国人自己的创业团队做的,太难得做的这么走心,支持下吧;
墨刀官网:http://modao.cc
Y:回去我立刻试试。
我:一般都是先建议再纸上多画几次,然后再在工具软件上绘制;当然,我的画的那个只是”发起者“的原型图,你可以试着画一个”接收者“的原型图。
Y:好的,老师,这两个我都按照您说的方式,在纸上练习下,然后再在墨刀里做;
我:好学生。赞1024个赞,产品的学习,重在实践;那么画完原型之后呢?
Y:那应该就是写需求文档了吧?
我:对,你知道需求文档有几种类型么?怎么样才可以写出一个好的需求文档呢?
Y:三老师,您还是直说吧?
我:哈哈,好,那我就直接说了:
需求文档
需求文档,主要是写给研发、测试工程师来看的,主要是针对所要实现的需求功能进行书面化的说明,对于逻辑进行简洁清晰的描述。
需求文档一般会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用word来写,一种是在一张比较大的画布上,把一个个原型截图放上去,旁边加上标注。
用word写的文档,在我刚入行的时候,大家使用的比较多;后来移动时代了,大家讲究的是敏捷开发,一两周就一个版本迭代,这样的话,直接把所有的原型截图放到一张大图里,查看的时候,就很方便,旁边加上标注也很快,看起来更加直观;
所以,对于新人来说,我一般是推荐使用这种方式,这个方式也是我在优信集团几十PM中,推广开来的,大家使用后,纷纷觉得这样更加快速,效率更高。
墨刀也有这个功能,在新建画布的时候,选择PC/Web,然后把尺寸调大些,就可以了。然后把在墨刀原型里做的原型图生成图片down到本地,然后再粘贴到PC/Web的画布中就可以了。
大概的示意图是这样,依然建议你现在纸上画出来,先写出来:
在原型的右侧,一般会放上当前页面的说明:
图1,需求说明为:
1.分享按钮位于顶部的title bar上;点击后,调出选择分享的商品列表;
2.分享按钮为常驻按钮,默认展示;
3.统计当前按钮的PV、UV数;
图2
1.在分享商品确认页面,支持用户点选“取消”分享的商品功能;若商品被“取消”则不会被分享给好友;
2.若用户点击“确定”则被选中的商品清单则发给好友。
图3
1.点击确定后,则调出好友列表,用户点击“某个”好友后,则弹出一个“确认”和“取消”对话框;
2.好友的排序顺序按照最后聊天的顺序,由新到旧排列;
图4
--漏了,你可以补充下,有一个确定和取消的二次确认操作。
以上就是一个功能的需求文档了。
我:写文档有什么要注意的么?
Y:不要太啰嗦?
我:是的,你说的很对,这个只是第一点,还有几点:
1.切记太啰嗦,能一句话说清楚的,就不要罗里吧嗦;但前提是一定要让研发、测试工程师看得懂。怎么才能让他们看得懂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拉着他们让他们帮你修改下。
2.形成自己(团队)的规范
比如在我们团队,我们的规范是:
横向表示不同的功能页面,纵向表示同一功能的不同状态页面;
新功能描述从左至右,从上至下,逐个进行说明;
3.所有评审完,还修正的文档,一律在旁边标注中使用红色字体来描述;
这样一旦团队的规则定义好了之后,对接的同事阅读和理解起来就会非常易懂。
你可以试试。
Y:老师记下了,接下来我把这块的文档也想想怎么来写吧,写完了您也帮我改一下;
我:好的,你知道都写啥吗?
Y:....
我:你要写新增的功能的交互逻辑,比如点击”一键分享“这个按钮后的反应是什么,后面页面跳转是怎样的?打开的是啥页面,都有啥功能?一个页面一个页面的写,一个功能一个功能的说,前期先不用担心啰嗦,先完整的走一遍在做,后面写完了可以发给我帮你看下。
Y:感谢老师!
我:写完的文档,让你的老大修改完之后,接下来干嘛呢?
Y:进行需求评审?
我:恩,是的,你知道需求评审要注意些什么吗?
Y:流水账的念吗?
我:算是一个,但最重要的还是被问住了,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很尴尬...
需求评审
拉着项目组的所有人一起在一个会议室,听产品经理阐述接下来要做的功能的需求文档的会议,就叫需求评审。
需求评审对于产品经理是一个很好地锻炼机会,当众对着投影仪上自己写的PPT,进行宣讲,任何人随时都有可能打断你,这个时候,你就得想法看怎么来解决他的问题,所以在评审之前,产品经理都要自己先反复想想大家可能会问道哪些问题,尽量避免被问住了,不知道怎么回答;
需求评审没什么问题后,对接的各个技术负责人、设计负责人、测试负责人就开始忙活了,因为在接下来的两三天里,他们需要给出项目的具体排期,给到产品经理(我所在的几家公司都没有项目经理)。
然后统一由产品经理来进行排期,协调各个leader,一起商定本期需求需要开发、测试的周期,给出最终上线的时间。
这里头就涉及到一个事情:项目管理
评审之后,到项目上线中间,产品经理与其他同事之间,会存在大量的沟通:
1.沟通设计稿怎么设计并最终确认;
2.沟通技术(客户端、H5、API、AI等技术部门)实现,一些商量出合理的方案,并给出排期;
3.跟测试沟通需求,确认测试用例,并给出测试周期;
4.跟运营方商议上线时间和上线物料的准备并确认;
...
多次沟通,多次确认,让项目组的所有人都知晓项目的进展,确保信息的传达无误,提前暴露项目可能会出现的延期交付等事宜,最终确保项目如期顺利上线。这就是项目经理要做的事情,但目前大多都是由产品经理来做的。
最终,项目如期上线了。那么接下来要做什么呢?
Y:看看反馈怎么样?
我:是的要紧盯数据,紧盯用的反馈,这块也有一些科学的方法论:
版本迭代:
也就是说,上线后,要紧盯新功能的数据情况,在社交媒体上看看大家对新功能的反馈情况怎么样,在产品的意见后台,也可以看看大家对于新功能的意见是怎样的,包括应用商店中用户的评价,不管是赞扬还是批评,建议都一并收集整理起来,每天都看一遍;
从用户的意见反馈中,辨别一下真伪,提炼出可供产品进行下一版本迭代的需求,是一个比较靠谱的做法。
以上就是一个通过一个学员自己的痛点,梳理出的”从点子到上线“的完整流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前一篇:由兴趣爱好出发的转行产品经理之路
后一篇:产品经理完整工作流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