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兴趣爱好出发的转行产品经理之路

标签:
李三科小白如何快速入行产品转行产品经理兴趣爱好产品经理产品经理 |
转行产品经理的路,千万万万,什么样的路,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呢?
要学习需求调研、竞品分析、思维导图、流程图、原型、和需求文档?
要去学技术吗?
要去报个培训班吗?
在这里,99%的人,都没有搞清楚一个事情:
你只是想要一份产品经理的工作机会,其实不需要把这一整套东西都学会了,才可以。
分清楚进入产品经理这行业的“必备”知识技能,和“加分”知识技能;
不管你模仿,或者自学的能力再强,都不如有一个好的方法来的快速,而且你模仿和自学的大部分知识,都可能是”弯路“。
那么怎样才能规避这个“弯路”呢?
我在上一篇文章末尾《转行产品经理,先问自己这三个问题》,提到的一个观点就是:
- 先入坑,再提升
- 掌握最少必要知识,持续实践
- 从兴趣爱好出发
- 明确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简单来说就是:
目标要定在先找到一份产品经理的工作;
只需要掌握入行产品经理的最必备知识即可,不断践行提升自己;
从兴趣爱好出发,这是你比别人了解更深入的部分,也是最能发现真实需求的地方;
明确自己的优势,从优势出发,寻找和产品经理匹配的技能,不断强化;
我们来看下这个流程图
你的目的是“产品经理offer”,这个是最核心的,要达到这个核心,你需要通过面试,通过简历的筛选;
而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分清楚:
必备的知识有哪些?加分的知识有哪些?
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发现正确的需求”是一个产品经理从入门第一天,到成为CEO创业的那天,这个是永远都会存在的。是一个“必备”的知识;而在产品经理要掌握的整个流程中,思维导图,流程图、原型、PRD的重要性,远没有这个高,并且工具和规范的掌握,本身就没有什么门槛,属于加分项。
所以在筛选简历和面试的时候,面试官最关心的永远都是:
- 你是通过什么方式发现这个需求?
- 你是通过什么方式验证这个需求,做了哪些事情,得到了哪些结论?
加分项:
- 这个需求你用思维导图做了功能梳理;输出了流程图,并且把做好的原型给了很多目标用户使用;修改了之前的原型后,写出了一份易懂的文档;
- 在这个过程中,你都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解决了一个个问题;
所以,我们今天先讨论,转产品的的必备知识技能:产品(竞品)分析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一份出色的产品(竞品)分析呢?
立论正确,显得尤为关键;
产品(竞品)分析,和写论文类似,有自己的格式,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一个正确的问题。如果你找的问题都不正确,格式,内容,篇幅做的都很好,就好比“做了一个没人用的产品”一样,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葛优在《非诚勿扰》中的那个发明“分歧终端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一份立论正确的“产品(竞品)分析”呢?
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
因为兴趣爱好,是你比别人投入时间最多,精力和注意力最多的地方,自然会比一般人看得更深入,也更容易发现问题。
我在在行上,见得学员,问完上篇文章的三个问题后,一般都会问他:
- 你有什么长期坚持的兴趣爱好?
聊起自己的兴趣爱好,每个人都会变得很兴奋,在这个环节中,我也是收益匪浅,听他们在分享自己对兴趣爱好的投入,践行和从中的收获;
有一个法国女留学生,喜欢健身,每天都去,还会学习搏击,很难想象一个很瘦弱的人会有这么强的意志力去学习这些;
一个将要去新加坡工作的留学生,兴趣爱好是手机跟艺术相关的广告营销创意,只是单纯的爱好;
一个研三的大学生,兴趣爱好是自驾,去了很多个国家,拍摄了很多照片;
....
从他们滔滔不绝的聊天中,我能感受到,他们是真的热爱。
接着我会问:跟你的兴趣爱好相关的APP产品,你都会使用哪些?
热爱健身的学员会说出一些我自己都没有使用过的产品,立刻就会吊起我的好奇心。
接着我会问:你觉得有什么需求,是这些健身的APP没有解决好的,或者使用着不爽的地方吗?
他又会立刻拿出常用的健身App - Keep,说哪里哪里不好,应该这么这么改,因为自己每天都会使用;
他有一个需求,让自己一直很痛苦,就是他想统计下,自己一年做的哑铃推举次数,记录自己每天练习每个项目的每个次数,然后有一个总计数,这样好激励自己更加努力。
在这个场景中,这个热爱健身的学员,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健身,所以每天都会去,那么他就是很多健身的APP的目标用户,他的需求,就是这些产品的需求。这些产品没有解决好的需求,用着不爽的地方,可能就是很多用户都没有被解决好的地方。
这就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发现用户需求,提出假设的一个例子。
他的这个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的方法,就是我们做产品的思维方式;
因为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就能更容易的发现问题。
下面我们就拿这个学员发现的一个例子来展开说下:
- 如何做需求调研
- 如何才能写一篇优秀的“产品(竞品分析)分析”
- 一个点子做到上线都经历哪些环节?
前一篇:转行产品经理,先问自己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