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空有激情,飘忽不定!-苏洵《六国论》商榷

(2017-09-10 13:18:15)
标签:

杂谈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成功的借古讽今的史论。谓其成功,仅在于写作一隅,在于一“白日梦”的完成;至于借的“古”,讽的“今”,纯为臆想中的“古”与“今”,此“古”非彼“古”,此“今”也非彼“今”。

中国明清两代会写文章会鉴赏的学者中早有人指出苏洵的《六国论》不过是篇“借题发挥”的文字,“观诸侯之割地赂秦,非谋拙智昏,出于不得已,即不割亦未必不亡”(林纾),“若就六国言六国,不如次公(指苏辙及其《六国论》)中肯,而警时则此较激切”(浦起龙),因此茅坤、高士奇主张读苏洵《六国论》“当与子由《六国论》并看”,“赂秦必亡,理也。然韩、魏与秦最逼,齐、楚、燕、赵莫为之援,势不得不效地以自免,韩、魏亡而四国亦随之。小苏《六国论》尝及此意,茅坤谓两篇宜合看,良然。”

我以为,苏洵《六国论》逊于其子的地方有两处,即“讽今”激切有余,“借古”中肯不足。

“古”既可“借”,势必易遭涂抹、扭曲。能中肯者则不然,得尊重历史。六国亡于秦,乃历史之必然。“秦王扫六合,虎势何雄哉”,对于古人极少有认可的李白,如此由衷赞美秦王,显见当时秦之政治、经济、军事、技术、人力资源配置、地势均具灭掉六国的较大优势。六国惨败中的赂地不过是败相,非败因。苏洵将因果倒置,奚落韩魏君臣如三岁小儿,谓之“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如此苛责古人,不亦过甚?至于仗着韩魏牺牲得以苟延残喘的燕赵,苏洵对它们的灭亡,又深致婉惜之意,竟说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这样大脑严重缺氧的话来!秦灭六国这段历史,在苏洵看来,不过是一则用来“讽今”的可以由他加工的材料而已。这个“古”,是苏洵臆想中的“古”。中国古代文士对“古”的认知和利用,大多是和苏洵处同一水平,持同一态度。

至于过于激切的“讽今”,缘于宋代文人好谈兵论战的痼疾。自“杯酒释兵权”后,武人地位日降,文人地位日升。武人效仿文人写诗填词,文人则以笔墨为剑戟,过过挥师征战的干瘾。苏洵一厢情愿地以为他的大宋军队是强悍无比的,征契丹、伐西夏,可以指日功成。殊不知,骚扰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自汉唐以来从未消弭过攻伐中原的野心,北宋除非具有一招毙敌的超强实力,否则将永无宁日。这时,较为可行的策略就是用财物换和平。宋真宗、宋仁宗为了贯彻这个策略,不惜把“输”改为“ 纳”,名分上吃点亏无所谓,让百姓安定才是根本。这种政策实行的结果怎样呢?为了筹集用来换和平的财物,北宋大力发展经济,据说其经济总量占到彼时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北宋被金逼到南方后,虽然金朝的统治同样重视民生,但“中原之民无一日之忘宋者,乃仁宗深仁厚泽之所留遗哉”(弘历)。千万不能用北宋王朝的最后灭亡,来证明其前期某项国策的错误。苏洵既无先见之明,也无洞烛时弊的慧眼。他只是很激切地表达他的一种看法罢了。与他处同一时代的宋朝士大夫中,别具只眼的大有人在。苏明允的见解算不得高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