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走后门”!
(2017-01-31 02:22:00)
但凡诗人,智商估计都不低,不然怎么能作诗呢。不过在唐代的诗人圈子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人诗写得特别棒,却始终无缘金榜题名。有的是不屑于科考,终身不曾应举,比如李白;有的则考过一两次,但是没考上,从此心灰意冷,比如杜甫;有的是屡试不第,比如贾岛;有的虽然金榜题名,但是官轻职微不能施展宏图之志,比如很多。
很多诗人平时能创作出惊世骇俗的作品,在当时就已经流传甚广,但是一旦到了科举场上,却偏偏名落孙山。诗人心里能不着急吗,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满腹经纶为的什么,不就是为了能得到天子的赏识,进而施展宏图大志吗。可以想象,屡试不第的打击给诗人们留下了多么大的心灵创伤。做诗与做考卷毕竟不是一回事。
好在唐代的科举制度不那么严格,不中举照样能做官,关键看有没有人举荐,也就是有没有人在皇帝面前给你说好话。皇帝是天子,他想提拔谁,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诗人们仿佛找到了通往仕途的捷径,千方百计把自认为得意的作品往上送,试图得到天子的垂青。还有一些官职卑微的人,为了能够平步青云,也托人把作品往天子跟前送。于是乎一些向名人高官行卷的作品应运而出。越州举子朱庆余就曾经向当时的水部员外郎张籍行卷。其实朱庆余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年轻人,凭他的智商和能力,及第也不是很难的事。不过他还是跟风了,多次将自己的佳作呈送给当时在文坛上很有名望的张籍,希望能得到张的重视和举荐。
张籍这个人跟一代文宗韩愈还有师徒之缘,韩愈在汴州任主考官的时候,曾经提拔过张籍。张由此步入仕途。张籍是文人,也是举子出身,对那些有文采的举子有种天生的同情,毕竟他也是这么过来的,经他手提携的后生有很多。
转眼就临近考试了,朱庆余的心里还是七上八下,心说我费尽心思写了这么多首诗,不知道入没入张水部的法眼。于是他又写了一首《近试上张水部》,呈送给张籍试探虚实。当然了,诗人之间的事不会那么直白,而是用很含蓄的口吻来试探。诗是这么写的:
很多诗人平时能创作出惊世骇俗的作品,在当时就已经流传甚广,但是一旦到了科举场上,却偏偏名落孙山。诗人心里能不着急吗,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满腹经纶为的什么,不就是为了能得到天子的赏识,进而施展宏图大志吗。可以想象,屡试不第的打击给诗人们留下了多么大的心灵创伤。做诗与做考卷毕竟不是一回事。
好在唐代的科举制度不那么严格,不中举照样能做官,关键看有没有人举荐,也就是有没有人在皇帝面前给你说好话。皇帝是天子,他想提拔谁,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诗人们仿佛找到了通往仕途的捷径,千方百计把自认为得意的作品往上送,试图得到天子的垂青。还有一些官职卑微的人,为了能够平步青云,也托人把作品往天子跟前送。于是乎一些向名人高官行卷的作品应运而出。越州举子朱庆余就曾经向当时的水部员外郎张籍行卷。其实朱庆余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年轻人,凭他的智商和能力,及第也不是很难的事。不过他还是跟风了,多次将自己的佳作呈送给当时在文坛上很有名望的张籍,希望能得到张的重视和举荐。
张籍这个人跟一代文宗韩愈还有师徒之缘,韩愈在汴州任主考官的时候,曾经提拔过张籍。张由此步入仕途。张籍是文人,也是举子出身,对那些有文采的举子有种天生的同情,毕竟他也是这么过来的,经他手提携的后生有很多。
转眼就临近考试了,朱庆余的心里还是七上八下,心说我费尽心思写了这么多首诗,不知道入没入张水部的法眼。于是他又写了一首《近试上张水部》,呈送给张籍试探虚实。当然了,诗人之间的事不会那么直白,而是用很含蓄的口吻来试探。诗是这么写的: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名义上是写洞房、写少女、写闺怨,其实是在试探自己的文章水平如何,合不合考官的胃口。说白了就是问自己能不能中榜。张水部就是指张籍,他当时官拜水部员外郎。
张籍何等聪明,对后生晚辈这点小心思自然了如指掌。他同样写了一首七绝《酬朱庆余》作为答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何等聪明,对后生晚辈这点小心思自然了如指掌。他同样写了一首七绝《酬朱庆余》作为答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表面的意思是写越女,说越女很漂亮,越是漂亮的女人越是追求完美,反而是自己不自信起来。后两句是说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有真才实学。透过表面看本质,其实就是告诉朱庆余你的才华出众,金榜题名没问题。诗中所说的“越女”就是指的朱庆余,因为他本身就是越州人。
两首诗一问一答很有趣味。朱庆余是幸运的,这一年应试果然及第,除了他本身的真才实学之外,不知道张籍的赏识和举荐起了几成作用。
面对盛行的“行卷”之风,大诗人孟浩然竟也不能免俗。开元四年(716)28岁的孟浩然在岳州刺史张说手下当差,有一次游洞庭湖,孟浩然借机写诗向张说干谒。干谒就是自我推荐的意思,诗人如果写诗自我推荐,就叫干谒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
两首诗一问一答很有趣味。朱庆余是幸运的,这一年应试果然及第,除了他本身的真才实学之外,不知道张籍的赏识和举荐起了几成作用。
面对盛行的“行卷”之风,大诗人孟浩然竟也不能免俗。开元四年(716)28岁的孟浩然在岳州刺史张说手下当差,有一次游洞庭湖,孟浩然借机写诗向张说干谒。干谒就是自我推荐的意思,诗人如果写诗自我推荐,就叫干谒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钓鱼者,徒有羡鱼情。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钓鱼者,徒有羡鱼情。
一首气势磅礴的佳作在诗人略带卑微和无奈的自我举荐中诞生了。他自己可能也没料到,一首干谒诗竟然成了名垂千古的绝唱。后面的李白、杜甫、刘禹锡、黄庭坚都有吟咏洞庭湖的作品,但是能做到如此大气磅礴的,可以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的,恐怕也只有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还有一说这首诗不是呈送给张说的,因为题目上写的很清楚,是赠给“张丞相”的,张说只是岳州刺史而已,还没到丞相的级别。孟浩然是文化人,不会连丞相和刺史都分不清吧。那么张丞相指的是谁呢?开元年间朝廷有一个姓张的丞相,叫张九龄,本身也是一位大文学家。鉴于文人相惜的道理,孟浩然把这篇作品赠给张九龄也就顺理成章了。
据说孟浩然拿着这首诗给张九龄的时候,张九龄刚好不在长安,而在家乡韶关。所以孟诗人的计划暂时落空。
众所周知孟浩然一生不曾及第,四十岁的时候虽然考过一次,但是落榜了。不过这次长安之行也没白来,他有幸在太学院赋诗,技惊四座、名动公卿。这时候正好唐玄宗李隆基驾到,孟浩然一介布衣,不便跟天子见面,匆忙之间躲到了床底下。在场的学士之中恰好有大诗人王维,他跟孟浩然私交甚笃,两人同样以田园诗著称于世,被后人合称为“王孟”。其实两人的私人关系非常不错,孟浩然比王维大十二岁,年龄上的差距没有影响他们之间深厚而炽烈的友谊。皇帝的突然到来使王维看到了希望,他认为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孟浩然正好可以直接跟皇帝沟通,把才华展现出来。于是王维据实启奏,说床底下还藏着一位大文豪呢。
还有一说这首诗不是呈送给张说的,因为题目上写的很清楚,是赠给“张丞相”的,张说只是岳州刺史而已,还没到丞相的级别。孟浩然是文化人,不会连丞相和刺史都分不清吧。那么张丞相指的是谁呢?开元年间朝廷有一个姓张的丞相,叫张九龄,本身也是一位大文学家。鉴于文人相惜的道理,孟浩然把这篇作品赠给张九龄也就顺理成章了。
据说孟浩然拿着这首诗给张九龄的时候,张九龄刚好不在长安,而在家乡韶关。所以孟诗人的计划暂时落空。
众所周知孟浩然一生不曾及第,四十岁的时候虽然考过一次,但是落榜了。不过这次长安之行也没白来,他有幸在太学院赋诗,技惊四座、名动公卿。这时候正好唐玄宗李隆基驾到,孟浩然一介布衣,不便跟天子见面,匆忙之间躲到了床底下。在场的学士之中恰好有大诗人王维,他跟孟浩然私交甚笃,两人同样以田园诗著称于世,被后人合称为“王孟”。其实两人的私人关系非常不错,孟浩然比王维大十二岁,年龄上的差距没有影响他们之间深厚而炽烈的友谊。皇帝的突然到来使王维看到了希望,他认为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孟浩然正好可以直接跟皇帝沟通,把才华展现出来。于是王维据实启奏,说床底下还藏着一位大文豪呢。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当吟诵到“不才明主弃”一句的时候,唐玄宗不高兴了,说你根本没有来求仕,朕也没有抛弃过你,你干嘛这么损朕啊!得嘞,你哪凉快哪呆着去吧,朕身边最不缺的就是诗人。因为一句诗,孟浩然被撵到了襄阳。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捉弄人,如果孟浩然当时吟诵的不是《岁暮归南山》,而是那首“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临洞庭湖,所得到的待遇恐怕大不一样。可惜他把这首诗送给“张丞相”了,同样一首诗总不能送两个人吧。把别人不要的东西送给皇帝,就不是撵出京城那么简单了,弄不好得掉脑袋。
千载难逢的机会,就这么溜走了,后人每读至此,都不免为一代文豪扼腕叹息,不知道诗人自己是何感受。
数年之后,韩朝宗任襄州刺史,听说孟浩然隐居在襄阳,于是约他一同到长安,试图再次给他一次机会。孟浩然当时也答应了,并且对韩朝宗相当感激,但是到了成行的那一天,不知什么原因,他竟然没有赴约。韩朝宗挺不爽,从此把孟浩然凉到了一边。三年之后,张九龄出任荆州长史,把孟浩然请来当文职,时间不长孟大诗人再次隐居。从此孟浩然彻底跟仕途绝缘,他不甘隐居,却不得不长时间隐居下去。
孟浩然虽然隐居一生,但是他还是名声远播,除了王维以外,跟李白、王昌龄等人也非常要好,跟杜甫的关系也不错。李白年轻的时候曾经专门写诗赠给孟浩然:
千载难逢的机会,就这么溜走了,后人每读至此,都不免为一代文豪扼腕叹息,不知道诗人自己是何感受。
数年之后,韩朝宗任襄州刺史,听说孟浩然隐居在襄阳,于是约他一同到长安,试图再次给他一次机会。孟浩然当时也答应了,并且对韩朝宗相当感激,但是到了成行的那一天,不知什么原因,他竟然没有赴约。韩朝宗挺不爽,从此把孟浩然凉到了一边。三年之后,张九龄出任荆州长史,把孟浩然请来当文职,时间不长孟大诗人再次隐居。从此孟浩然彻底跟仕途绝缘,他不甘隐居,却不得不长时间隐居下去。
孟浩然虽然隐居一生,但是他还是名声远播,除了王维以外,跟李白、王昌龄等人也非常要好,跟杜甫的关系也不错。李白年轻的时候曾经专门写诗赠给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诗中的孟夫子指的就是孟浩然,据说他是孟子的第三十三代孙。此诗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了对孟浩然的爱慕之情,当然这种爱不是那种很意淫的爱,而是爱其才、爱其名。
李白的另外一首送给孟浩然的诗想必大家就耳熟能详了:
李白的另外一首送给孟浩然的诗想必大家就耳熟能详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圣杜甫《遣兴》组诗中也有专门写孟浩然的:
吾怜孟浩然,短褐即长夜。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清江空旧鱼,春雨与甘蔗。每望东南去,令人几悲咤。
清江空旧鱼,春雨与甘蔗。每望东南去,令人几悲咤。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云游襄阳,当然不会忘记会一会老友。两人相见甚欢,难免要多喝几杯。这时候正赶上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经过医生的治疗日见好转,这次畅饮之后竟然旧病复发。而且身上长毒疮最忌讳吃鱼,襄阳这地方鱼肥虾美,孟浩然难免要做几道鱼肉小菜招待朋友。数日之后毒疮复发,就这样,一代宗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与世长辞。
相比孟浩然的不幸,白居易在这方面无疑要幸运很多。唐代的长安是整个亚洲的中心,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前来求学、求功名的文人学子不计其数。白居易初来长安人生地不熟,自然也想到了“干谒”这条捷径。他求见的对象是当时的文化名人顾况,想求顾大学士在公共场合给自己扬扬名,最好能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
顾况这个人生性清高,请求他给推荐的文人不少,但是很少有他看上眼的,因而也很少推荐别人。白居易把来意说明,顾况乐了,说你叫白居易,这个名字可太霸道了,想在京城白吃白住,而且认为是很容易的事,这不是开玩笑吗,你以为在京城是那么好混的吗?
白居易不卑不亢,把自己的作品递上去。顾况看完以后大惊失色,说就凭这样的作品,不要说在长安“居易”,就是“居天下”也不是难事啊!
白居易递上去的那首诗就是我们很熟悉的那首“草”,全名叫《赋得古原草送别》:
相比孟浩然的不幸,白居易在这方面无疑要幸运很多。唐代的长安是整个亚洲的中心,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前来求学、求功名的文人学子不计其数。白居易初来长安人生地不熟,自然也想到了“干谒”这条捷径。他求见的对象是当时的文化名人顾况,想求顾大学士在公共场合给自己扬扬名,最好能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
顾况这个人生性清高,请求他给推荐的文人不少,但是很少有他看上眼的,因而也很少推荐别人。白居易把来意说明,顾况乐了,说你叫白居易,这个名字可太霸道了,想在京城白吃白住,而且认为是很容易的事,这不是开玩笑吗,你以为在京城是那么好混的吗?
白居易不卑不亢,把自己的作品递上去。顾况看完以后大惊失色,说就凭这样的作品,不要说在长安“居易”,就是“居天下”也不是难事啊!
白居易递上去的那首诗就是我们很熟悉的那首“草”,全名叫《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恐怕没有不知道的,只要你有小学文化,肯定不会陌生。如今小学语文教材一改再改,但是“草”这首诗却一再保存下来,成为儿时学习生活的一个记忆符号。
同样的际遇李白也有过,李白刚从四川来到长安的时候,和白居易一样,也是人生地不熟。他在城里一家宾馆开了房,开始了自己的长安之旅。
李白的到来没有瞒过耳目众多的权臣贺知章,他对李白仰慕已久,于是亲自到宾馆拜会。贺知章想必大家也不陌生,就是写“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那位。他比李白大四十二岁,堪称当时的诗坛泰斗。贺知章对李白的名气早有耳闻,而且这老头儿特别厚道,喜欢提拔推荐年轻人,这次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看看李白的作品。李白拿出的第一篇作品是他出四川的时候所作的《蜀道难》:
同样的际遇李白也有过,李白刚从四川来到长安的时候,和白居易一样,也是人生地不熟。他在城里一家宾馆开了房,开始了自己的长安之旅。
李白的到来没有瞒过耳目众多的权臣贺知章,他对李白仰慕已久,于是亲自到宾馆拜会。贺知章想必大家也不陌生,就是写“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那位。他比李白大四十二岁,堪称当时的诗坛泰斗。贺知章对李白的名气早有耳闻,而且这老头儿特别厚道,喜欢提拔推荐年轻人,这次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看看李白的作品。李白拿出的第一篇作品是他出四川的时候所作的《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贺知章一边读一边感叹,最后不禁拍案叫绝,称李白是“谪仙人”。诗仙的称号从此时便打下了基础。贺知章解下身上的金龟换来美酒,跟李白开怀畅饮。在贺知章的追捧下,李白的名声开始在京城鹊起。后来贺知章与诗仙李白、草圣张旭等人合称“醉中八仙”。
贺知章出入仕途的时候,也曾经受过别人的推荐,这个人就是孟浩然曾经写诗相赠的那个人,《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赠给他的。这人就是张说。由此可见经人推荐入朝为官在当时相当普遍,已形成了一种风气。不是诗人们喜欢走后门,而是社会风气使然,此是其一;其二,唐代虽然科举日趋完善,但是它并非文人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干谒成了文人步入仕途施展抱负的一条捷径。
杜牧在参加科考的时候也有一段奇遇——
话说当年,刑部员外郎崔郾任主考官,主持在东都洛阳举行的科考。临行这一天文武百官都来城门外欢送,以示对催侍郎的尊重。毕竟能当科考的主考官是一件相当荣耀的事情,同时也只有皇帝最信赖的人才有资格,替皇帝选拔人才,责任重大备受瞩目。
正当欢送仪式热烈进行的时候,一个老头儿骑着毛驴来凑热闹。这老头儿姓吴,叫吴武陵,时任太学博士。崔郾见吴博士来相送,赶紧起身迎接。这位吴博士你可不要小看,他在京城很有威望,堪称一时之雅士,跟大文豪柳宗元关系相当不错。
吴博士把崔郾拉到一边,偷偷对他说,你这次东都之行责任重大,一定把眼镜睁大了,替皇帝好好把关,正好我认识一个大才子叫杜牧,他写的一篇《阿房宫赋》那叫一个绝。
于是乎吴博士当着崔郾的面把《阿房宫赋》朗诵了一遍。崔郾也是文化人,听完之后不禁拍案叫绝:好文章啊,慷概激昂、文采飞扬,小伙子有前途!
吴博士说你不能光嘴上夸奖啊,得拿出实际行动来,依我看你把状元给他就得了。崔郾面露难色,说状元已经被别人预定了。吴博士说既然状元没戏,那就弄个榜眼、探花什么的,这总可以了吧。崔郾还是挺为难,说这两个位置也有人占了,你提前半年举荐的话估计还有戏,现在太晚了。
吴博士急眼了,跟崔郾最后摊牌:我不管你想什么办法,杜牧的成绩不能掉下前五名!崔郾碍于吴博士的面子,只好答应下来。吴老爷子心满意足,骑上毛驴哼着小曲儿飘然离去。只剩下崔郾站在原地摇头不止。
众人问崔郾怎么回事,崔郾把刚才的事原本道出。其中有人就插嘴了,说杜牧这小子在京城还有些名气,文采也有,就是有一个大缺点:这小子在私生活上非常不检点,经常出入夜总会和洗头房,影响特别不好。崔郾无奈地摇摇头,现在说什么也晚了,我已经答应吴博士了,杜牧必须要中前五名,就算他是个杀猪的也得中。
就这样,大和二年(828)杜牧以第五名的身份高中进士。杜牧心花怒放,当即赋诗一首表达心中之喜悦:
贺知章出入仕途的时候,也曾经受过别人的推荐,这个人就是孟浩然曾经写诗相赠的那个人,《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赠给他的。这人就是张说。由此可见经人推荐入朝为官在当时相当普遍,已形成了一种风气。不是诗人们喜欢走后门,而是社会风气使然,此是其一;其二,唐代虽然科举日趋完善,但是它并非文人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干谒成了文人步入仕途施展抱负的一条捷径。
杜牧在参加科考的时候也有一段奇遇——
话说当年,刑部员外郎崔郾任主考官,主持在东都洛阳举行的科考。临行这一天文武百官都来城门外欢送,以示对催侍郎的尊重。毕竟能当科考的主考官是一件相当荣耀的事情,同时也只有皇帝最信赖的人才有资格,替皇帝选拔人才,责任重大备受瞩目。
正当欢送仪式热烈进行的时候,一个老头儿骑着毛驴来凑热闹。这老头儿姓吴,叫吴武陵,时任太学博士。崔郾见吴博士来相送,赶紧起身迎接。这位吴博士你可不要小看,他在京城很有威望,堪称一时之雅士,跟大文豪柳宗元关系相当不错。
吴博士把崔郾拉到一边,偷偷对他说,你这次东都之行责任重大,一定把眼镜睁大了,替皇帝好好把关,正好我认识一个大才子叫杜牧,他写的一篇《阿房宫赋》那叫一个绝。
于是乎吴博士当着崔郾的面把《阿房宫赋》朗诵了一遍。崔郾也是文化人,听完之后不禁拍案叫绝:好文章啊,慷概激昂、文采飞扬,小伙子有前途!
吴博士说你不能光嘴上夸奖啊,得拿出实际行动来,依我看你把状元给他就得了。崔郾面露难色,说状元已经被别人预定了。吴博士说既然状元没戏,那就弄个榜眼、探花什么的,这总可以了吧。崔郾还是挺为难,说这两个位置也有人占了,你提前半年举荐的话估计还有戏,现在太晚了。
吴博士急眼了,跟崔郾最后摊牌:我不管你想什么办法,杜牧的成绩不能掉下前五名!崔郾碍于吴博士的面子,只好答应下来。吴老爷子心满意足,骑上毛驴哼着小曲儿飘然离去。只剩下崔郾站在原地摇头不止。
众人问崔郾怎么回事,崔郾把刚才的事原本道出。其中有人就插嘴了,说杜牧这小子在京城还有些名气,文采也有,就是有一个大缺点:这小子在私生活上非常不检点,经常出入夜总会和洗头房,影响特别不好。崔郾无奈地摇摇头,现在说什么也晚了,我已经答应吴博士了,杜牧必须要中前五名,就算他是个杀猪的也得中。
就这样,大和二年(828)杜牧以第五名的身份高中进士。杜牧心花怒放,当即赋诗一首表达心中之喜悦: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
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
诗中的“三十三人”指的是中榜一共有33个人,他们都是那一年考试当中的幸运儿,仕途之路从此大开。这件事的真伪我们不去特别考究,至少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时科举考试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名次内定的现象有多么严重。那一年的状元是谁人们没有印象,但是杜牧的名字却永远的流传下去。就像另一位诗人张继,他落榜了,但是却因为一首《枫桥夜泊》而流传千古,而那一年的状元却像一粒灰尘一样淹没在尘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