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背诵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儿子问爸爸:“坐爱”是“因为爱”,为什么“坐”是“因为”的意思呢?
懵懂顽童,若想讲理明白,颇不容易。且听你爹慢慢道来:
一 坐的本意是人止息的方式之一,就是休息的方式。其实坐就是类似“跪”:双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后来又凳子和椅子了,凡将屁股着于凳子椅子,以支撑身体重量为坐。汉代及以前,国人不穿底裤,怕薄露春光,所以坐与跪相似。(开始由坐姿谈到,小内裤是保护小鸡鸡的,各种安全教育……。)
从《左传》以降的考证,就不讲了,清代顾炎武《日知录》有专门论述杂事的解释篇,如坐:“古人席地而坐,西汉尚然。”“古人席地之坐,皆以双膝着地。有所敬,引身而起,则为长跪矣。”所以屁股离开脚后跟叫“长跪”,这是跪的由来。
坐稳必须要稳,不能随意的晃荡,所以“坐”的第一个引申意义就是“主持与掌管”,如:古代县官叫坐衙,到人家家里教私塾叫坐馆,皇帝老儿当老大叫坐江山。
坐的本意是稳稳当当的坐着,所以坐火车,坐飞机,坐一壶水,坐位(后来才有座位一词)这些理解不难。
二 因为坐与跪姿势上很相似,大家想想,古代公堂审案,犯人是不是要跪着,跪久了屁股挨着脚后跟就是坐了。所以引申出“因……行为,导致获罪”这个引申意义,如《韩非子》的定法篇里面说:“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所以法庭上的辩讼叫做“坐”,被定罪也是“坐”,于是产生:连坐(一人罪,多人亦罪),坐盗(问,犯得什么案子啊?答:坐盗,因为盗窃被判刑也。)
这里的坐已经不是动词和名词了,变成了连词“因为……,由于”的意思了。
所以“停车坐爱枫林晚”里面的坐,是因为的意思。
三 其实“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可以有多重解释。这是属于古代词汇的特殊习惯。如《庄子》大宗师篇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见坐忘一词,坐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用在“停车坐爱枫林晚”里面:我停车,是自然而然的停的,如此良辰美景,叫我如何不想止步,自然的爱,才是大爱。
补充重点学问:国人内裤之沿袭考证(这当然没有讲给儿子听了)
古人说的衣裳,上半身为“衣”,下半身为“裳”。“裳”有点像裙子,说白了就是块遮羞布。直到春秋时代,才有了裤子。《易经》里有句话:“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我们那时候的老祖宗,男人们上衣下裳,女人们就只穿长袍。穿裙子的男人们撩起衣角渡河去会情人,裙里面也不是光溜溜的两条腿。裙里面所谓的裤,其实要称作“胫衣”,只是遮住两条小腿。古时的内衣称中衣,其中女性内衣在不同的时期又称为抱腹、心衣、两裆、抹胸、肚兜等,唐代女性“惯束罗裙半露胸”的普遍装束在历史上只不过短短一瞬,从古到今,内衣都一直蕴藏着女性的隐密,是绝对不为外人所知的。汉代以前,女人下体无衣,到了汉朝才穿上开裆裤。《汉书·上官皇后传》说:“虽宫人使令皆为穷裤,多其带。”所谓“穷裤”,便是开裆裤。穿开裆裤的目的是方便大小便,然则不穿内裤,也顺理成章。如此情形,至少延续到了唐朝,日本人以唐装制成和服,似乎女子着和服也不穿内裤。也有人说和服是“吴服”的改造,来源江南八百童男女。女人不穿内裤,保留了古代中国人“衣”的基本特点。倒是南北朝时期的胡女,穿着到臀部的短褶,腰间束带,下身是裤口很宽的大口裤,十分精神。胡服热潮席卷唐初风尚,女子们穿翻领长袍,束带,穿紧口裤和皮靴,俏丽可爱。
先人创造内裤,以保护性器官为第一要义,又用来维护体面,于是便成为文明的产物。时光轮转,用以护体的内裤如今已以束缚身体为己任,或以三角紧绷于大腿内侧,丝丝入肉;或以三线缝合,以为点缀。保护的功能既不存在,那么能否遮挡私处,似乎已无必要。所以,前卫女性们到底穿不穿内裤,已无关大局,更与文明无涉。除去“春光乍泻”的“意境”,余下的便只有性的诱惑。观念开放已久,性压抑的年代早已“逝者如斯夫”,夫妻扪虱夜话,内裤倒成为恩爱的障碍,不如跨越障碍,放弃束缚,返回自由,来得痛快。衣服的作用,以保护身体为最高;又以恢复身体的自由为最高境界。内裤既然成为累赘,那么不穿也罢。
古代女人不穿内裤,有其历史传统。王小波在他的《红拂夜奔》里写道:“洛阳大街上的妓女对红拂是最不客气的了,动不动就转过身去,撩起裙子来,给她看光溜溜的屁股。见到了这些屁股后,红拂才知道这些人原来不穿内裤。不穿内裤仿佛是要突出屁股,然而那些屁股本身并不好看。然后她们又转过身来说:想逮人吗?回去打听打听,老娘是几进宫!”洛阳城里的妓女不穿内裤,虽无记载,但考校野史笔记,不难发现王小波描述的贴切。但她们有无“几进宫”的光辉事迹,却不得而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