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言商(之一,商字古今谈)

(2015-07-02 02:58:49)
标签:

文化

  题记:无论法语多么的优雅,无论英语多么的强大,我独爱我的母语,一个字一个词,一转身就是—中华。

  我不是五毛,不会为政府去阿谀奉承,更不会马屁成性,我只写出我所见,也许是书中悟道,也许是冥想所得。四十一年来,这千古的文字,大爱与美时刻感染着我,与其说是爱国,不如说是爱中华的文字和文化。

  写这一篇文字,我用胸中的激情在写,古人“搏膺”乃泄胸中怒火,今人作文乃倾心中文思。

  就让我从商字写起:

                                     夏商周三朝,商周之存在已有证明

   中华有典,始夏商周。有华夏一词之由来。然夏朝未见历史痕迹,也就是说,没有出土文物与文字相证明,一代宗师王国维先生谈史学云:“二重证据法”,乃言“出土的文物史迹与古文字相对应”才是正史。

  而近年之“商周断代工程”通过安阳的考古,炭-14的追踪,加上古代文献和古天文学的计算,已经准确的推断出来商王朝的八次迁徙中的“盘庚迁都”的具体年代日期,所以夏商周中的夏朝,现在无证据证实,存疑。而商王朝,清清白白的罗列在我们的眼前。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玄鸟》

  诗经里面有一个“玄鸟生商”的故事,说的是五帝之一的帝喾(读音裤),次妃叫简狄,嫁给帝喾以后多年无子,一天帝喾带着众美女去洗澡(鸳鸯浴?或者算多P),天上飞来一只燕子(黑色的鸟叫玄鸟)生了一个鸟蛋,简狄氏吃了就怀了一个孩子叫“契”(此处读谢)。

(A 。《史记·殷本纪》曰:“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赐姓子氏。”

 

 B《楚辞·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凤鸟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C《楚辞·天问》:“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诒,如何喜?”)

 

  《史记》里面说,契长大了,帮助大禹治水,立功了,封为“司徒”,就是主管老百姓的“教化”,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长”。然后封契到商这个地方,成为商人始祖。成为“火正”官,主管天下之火,其实是为了观察“大火星的流动”给老百姓一个时间概念,星辰更迭流动而知晓“四时四季节气时辰”。在中国古代“大火星”又叫“荧惑星”是观察天下有没有“异象”的,有没有人会来夺取君王的天下,宫廷中有没有小人,都是靠星象判断出来的。

  综上所述,“火正官”管看“大火星”,这个至关重要,因为“授万民于时”,在农耕社会是了不起的事情,现代人还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古代是靠天收吃饭的,所以“火正官”很重要。《诗经国风》里面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个流火就是指代大火星,根本不是夏天很热如“流火”。

 (大火星,并非太阳系八大行星之火星,属二十八宿之东方苍龙七宿(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的第五宿心宿第二颗星,即“心宿二”。相传自颛顼帝时,开始派人专门观测此星,并发现了运用大火星相对于地球方位关系(即每天黄昏时大火星位于天空东、中、西一线上的确切位置)来确定季节的规律。)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堂主非常喜欢唐诗,其中杜工部的《赠卫八处士》,文字优美,且录下观赏一番: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诗中说世间上的挚友真难得相见,好比此起彼落的参星与商星这两个星宿。所以又要引入一个典故了—“参商”。

 《左传·昭公元年》里面有一个故事:“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沉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这里面高辛氏就是帝喾,说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阏伯就是“契”的别名,老二叫石沉(古代沈沉同音同意)。关系不好,见天有矛盾就打架,所以帝喾不高兴了,把老大迁到“商丘”,把老二迁到“大夏”,远远相离,永远不能相见。所以天上的星宿,也用“参商”来命名。

    参星与商星。辰星也叫商星,因此也叫“参辰”。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各奔东西,两个星辰我升起来你就落下去了,永远不得相聚。

  所以后人用“参商”来形容亲友隔绝,不能相见。这再古典诗文里面比比皆是:

  如三国时候的曹植《与吴季重书》中有:“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再如晋代陆机《为顾彦赠妇》诗之二:“形影参商乖,音息旷不达。”;还有南朝梁吴均《闺怨》诗:“相去三千里,参商书信难。”……

  在这里我们开始知道:契,商,商丘,参商,这几个词的基本关系了。最早的商是地名,是契的受封地,契是商族或者是居住在商的人老大,是商人的祖先。其观星象或者他死后埋他的土丘叫“商丘”,而因为契和他的兄弟关系不好,才有来古天文用“参商”来命名并解释兄弟不和。

 

         “商,从外知内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东汉的许慎,为了小黄门(太监)学习文字,编撰了中国的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可惜这老头没有见过“甲骨文”,所以他的解释是从“金文或者小篆大篆”等字体里面悟出来的。到了清末,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去药店买中药吃,发现一味中药叫“龙骨”,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自成体系,不是华夏原来的体系,然后王祭酒药也不吃了,把北京城的龙骨全买回家,发现石破天惊的“甲骨文”,然后追根溯源找到了河南安阳,考古人员发现了“殷墟甲骨文”,加上整个“殷商”的旧址(古代殷商合称)。

 经王懿荣,王国维,罗振玉这些大家考证,加上后来的郭沫若,甲骨文字,一天天被破解,这个是中华的福音。

  我们书归正传,商是契观察大火星流动的地方,参商代表星辰,所以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商字:从外知内也!并不错。貌似还很贴切。

 

  商的本意,通过观察星辰变幻,知道天气,知道宫廷内外有没有祥瑞或者不吉利的事件。后来的段玉裁注解这一段文字说:“汉律志云:商之言章也。物成熟可章度也。”

  商字用章字解释,谷物或者万物成熟了,可以“章度”了。

  章字,生活中常说,我姓章,“立早”章。非也!应该是“音十”。《说文解字》说:“乐竟(尽)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一段音乐完结了叫一章,所以文章的章是一段的完结叫章。

  既然用汉字“十”来解释章,所以章可以用来度量,所以《九章算术》叫章就是这样来的。也就是说章和商可以互通的,所以可以度量的就是商。由此引出:商量,商度等词汇。当然也可以引出智商,情商等词汇来。在这里商就是测量的意思。数学里面的“商”就这样冠冕堂皇的产生了。

  再回到《说文解字》之“由外知内”的解释,在这里还可以有“预测”的意思。我们又引入一个典故“商羊”:

  汉代王充《论衡·变动》里面说:“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屈其一足起舞矣。”宋代苏轼《次韵章传道喜雨》:“山中归时风色变,中路已觉商羊舞。”说“商羊”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每当大雨到来之前,会屈着一只脚在田间飞舞。这尼玛不是预测是什么?

  由此引出一系列词汇:商略(估计);商算(计算);商度(测量);商谜(猜谜);商功(古代九章算术之一,即测量体积、计算工程用工的方法)。

 

                                商与契约的关系

  商的老大叫契。古文字的“契”字,右边是一把刀形,左边的一竖三横表示是用刀在一块小木条上刻下的三个记号。它形象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结绳记事之外的另一种主要记事方法—契刻记事。也就是说这是书写的开头和起始。

  重要的事件我们用刀子刻录下来,目的是什么呢?所以才有了“约”的来历:约是形声。字从糸,从勺,勺亦声。“糸”表示“缠束”、“绑定”。“勺”意为“专取一物”、“专注于一点”。“糸”与“勺”联合起来表示“专门对一件物品进行绑定”。本义:专物专绑。引申义:专门就一件事给出不可改变的承诺。

 用勺子取东西,当然是专注的,有目的性的直奔主题。所以勺子的里面的”一点”就是“重点”,就是我们要取的东西。

契约加起来,就是用刀子刻录,用绳子绑定,我们做出最最诚信的承诺。

所以商族的祖先叫契,构成了商人的本质契约精神,这个推断也就不难了。由此可以产生一系列词汇:商通(勾通;相互商量以取得一致意见);协商;商校(商度,衡量);商串(商量串通);商决(商量决定);商宜(商量如何处理);商订(商讨订正);商借(商量借用);商通(彼此商量并取得一致意见);商论(磋商讨论);商略(商讨)。当然由于可以度量,可以预测,可以商量,可以契约诚信,我们可以互换交易,从而产生了商业,商人,商旅不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商女不知亡国恨,这些就不稀罕了。

 

 另外还有很多重点啊,中国古代的工尺谱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又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后世商的契约精神变成了商战,五行里面“商音与金声”相合?

最早的商的契约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杀伐”?变法的商鞅,他的商难道真是姓吗?下一篇,《商之变:商与杀戮与法之关系》,敬请期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