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青山夕照明——湖北中医学院前院长洪子云教授小传
(2013-01-30 21:22:43)
标签:
健康 |
分类: 济世杂言 |
余幼读儒书,少年学医,侧身杏林,凡五十寒暑。虽学业渐进,然非一帆风顺。时于迂回曲折之中,勉得一进,时于艰苦竭蹶之际,有所收获。是以每进一步,深知其难;愈知其难,愈以求进。余天资驽钝,学无妙法;医术不精,鲜有良方。今能告青年后学者惟「难」与「进」二字而已。
谨承庭训
余祖居湖北鄂城县洪家大垮,三世行医。先祖父坤臣公,精于《伤寒》。先君云卿公,承萁业而另谐于《温病》,中年以后,名重乡里。余以长子长孙地位,蠲家至爱,但爱而不溺,养而不矫,训导尤严。七岁进学,始诵三字经。稍长,即课以诸予之学,旁及诗词歌赋。初,先祖父在世,昼忙于诊务,夜诘余之学业,若能背诵当日课文,并能默写,则宣以抚慰。否则严加训斥,必令当晚完成,方许休息。后,先君督学,严过于前。家境虽寒,犹不惜膏油之资,故余常夜坐鸡鸣,朝读五更。如是者,十易春秋,略通文理。出学之日,年届弱冠,因受家学多年熏陶,而有志于医。先君授以医学经典,躬亲教诲,凡能由理求实者,则于字里行间,务使昭晰。凡有一己之心得,必贯串其中,而声情并茂。若夫晦涩难明,或有脱漏者,则不强为解释,而免引入歧途。其于《内经》,除要求通读明义之外,尚规定若干精读背诵之文。至于《伤寒》、《金匮》,则要求整本背诵,谓之「包本」。温病虽不在经典之列,以先君笃好之故,亦要求背叶氏《温热论》、吴氏《温病条辨》等书。另选若干精炼之歌括,务必能背。当时虽不胜其苦,迫至用时,方知其甜。盖人之生理规律,年龄随日月以逝,记忆伴年龄而衰,若非少壮苦读,并反复强化,时至今日,衰老临身,当是腹中空空,而一无所知也。或笑曰:死背书本,乃旧时习俗,现已跨入电子时代,但需生动活泼,理解精神则可,背书不合时宜。答曰:即如电子时代之电子学,不知多少公式、定律,多少理论、数据,既需理解,亦需熟记(背)。若开卷了然,捷卷漠漠,似有所知,而胸无定见,何能致用哉。因劝后之学者,仍需背诵(或称记忆),阻背诵加深理解,以理解促进背诵。背而成诵,实非易事,若能知难而进,反复如兹,其乐无穷。
攻读之余,常侍诊于先君,得以理论联系实际。每诊一病,余先分析病机及所用方药,然后由先君一一评论,确定其正误,因而得益良多。侍诊三载,年满二十,许余单独应诊。初见疗效,余以为沾沾自喜。殊不知,余所诊之病,俱在先君心目之中,或明加指点,或暗中查访,未尝稍懈。忽一日,先君问:「某村之某病,疗效如何?」对曰;「已愈。」先君怒形于色日。「尔只知高热舌燥,便用寒凉,而不察全部病情之表里寒热。该腐虽高热而恶寒,不汗出而烦躁,已属大青龙证范畴,幸被我查觉,及时更换处方,病始告愈。尔阅历不深,读书不够,自即日起,停止应诊,专读医书。」此举对余不啻当头棒喝,虽在年轻气盛之时,亦未敢不从,而学习更加刻苦用功。如是两年之内,余之处方权,曾三夺三予。谓之「磨炼心志,而使斋纯也」。此法对今日之青年虽不适宜,但自觉磨炼,余以为应当提侣。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余以为青年医务工作者,应白日工作,夜。省吾身」。凡发觉不足处,应及时翻阅文献,加深理解。凡有心得,亦应及时总结,作为今后借鉴。医道虽难,但遇不屈不挠之有心人,定能步步攻克难关,步步前进。
先祖父及先君,积数十年医学经验,撰写不少文稿,医案尤多,余曾细细读过,视为珍宝。先君临终时,教余榻前,指点各种文稿曰:「昔韩愈有言,『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学业之道,未见有靠先辈而精而成者。故凡文稿,应尽行销毁,全赖尔之自立也。」余痛心倍至,欲求保留,先君又曰:「儿孙有用,要它何用?儿孙无用,要它何用?」余含泪而遵其命,一一销毁。未几,先君弃世,余时年二十二岁。因知医道虽难,但奋发图强,坚持不懈,善始善终则更难。从而豁然有悟;先君焚稿,意在鞭策,用心良苦。每忆及此,心潮起伏。余常云,今日之青年,得天独厚,上有党无微不至之关怀,中有师长教育,下有同志帮助,学习条件,优胜于前,未可计算。故青年应必然胜过老年,使岐黄之术发扬光大。寄希望于青年矣
融会「寒」、「温」
医学之博,浩如烟海,文献之繁,汗牛充栋。而人之精力有限,欲求其博,不过相对而已,实难面面俱到,门门精通。由于先君通伤寒而谙温病,故余自幼对此二门,兴趣极浓。当余中医基础较为牢固之后,专攻伤寒、温病,并付诸实践。治学之法,先读伤寒,以明认识外感热病之源,后学温病,以知其流。读伤寒分作三步。①熟读熟背,领会大体精神,以成无已《批注伤寒论》为主要参考文献。不贪其多,但求其熟。②精读柯、尤、钱氏之三「集」、《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辑义》以及二张(张隐庵、张令韶)、陈修园之诠释,并浏览其余,以广见识。在博览群书基础上,务必综合归纳,分析对比,逐条体会,相互交融,分中有合,台而复分。例如心下痞一症,除五冯心汤证外,应遍搜有关条文,各个分析对勘,求出证治之异同,而了然予胸中,以便运用时提起一点,带动一串。多年实践证明,此步功夫,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大有裨益。③理论联系实际。此时应与书本保持若叩若离关系。「若即」是借助书本,继续提高理论水平。「若离」是不受书本束缚,大胆独立思考,能动地认识疾病发展变化,及其诊疗规律,决不可限于条文字句之间。然后根据实践所得,以总结提高。要此不断往复,必能形成自己的学术见解。如157条(二版教材《伤寒论讲义》之序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六四年版,下同)十枣汤证,有「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句,历来注家多顺文演义,未加深究。余在临证中发现,病者主诉心下痛者甚多,而诉心下硬满者极少,对照批注,难明其故,然细查病体,则恍然有悟。即医者以手切按病人心下,觉抵抗力较强,若有硬满之状。同时病者称心下痛者极少,而称牵连嘲胁痛者多,若积饮较重者,或有窒息感。故知「硬满引胁下痛」是他觉证。由是应断句为「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这样不仅符合临床实际,而且便于教学。又如22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历来对「脉促」见解不一,聚讼纷纭,有以「急促短促」为解者,有以「数中一止」为训者。据临床所见,「急促短促」者确有之,且为多数学者赞同。而「数中一止」者,亦时有所见。如病毒性心肌炎,初起酷似外感,或寒热未罢,而脉促(指「数中一止」,下同)已见,或外证已除,而脉促不休。其中有心阳虚劫者,投桂枝去芍药汤化裁,常获佳效。于是,以上两种意见,兼收并蓄可也,不必由理论而理论,辨其是非。
学习温病,仍需循序渐进,分步而行,兹不赘述。参考书籍先以《温热经纬》,「温病条辨》为主,打下坚实基础,然后再及其余。关于融会「寒」、「温」问题,历来贤能倍出,著述颇众,互有发挥。.余不过身体力行而已,并无创建。余以为「寒」、「温」二派,从源流以观,恰有互补之妙,而绝无对峙之情。
因篇幅有限,难以尽意,仅以厥阴为例,略作说明。
《伤寒论》厥阴篇,寒证及寒热错杂证甚多,而热证极少。篇中虽有白虎、承气之属,终非厥阴本证。此非厥阴无热证,而是仲景所未及也。温病学家独擅其长,阐发热陷心包、痰热内闭心包、热盛动风,虚风内动等证,俱属厥阴无疑,足补仲景之不逮。从而观之,厥阴病应有寒、热、虚、实及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诸证。再从卫气营血辨证分析,则厥阴之气、营、血分证,必朗若列眉。若就三焦而论,热陷心包等证属上焦,热盛动风及厥阴寒证属下焦,有据可凭。故余主张,对外感热病辨证论治,应以六经为经,以卫气营血、三焦纬贯其间,实事求是认识疾病,摒却门户之见,方能窥见外感热病之全貌。
学理如此,实践亦然。例如大叶性肺炎,一般属温病范畴,多采取卫气营血辨证。然而亦有特殊情形,如严冬发病,常有里热虽重,但外寒柬缚不解,可仿太阳兼内热证治法,方用太青龙汤化裁}有初病之时内热潜伏不显,而见面色苍白、肢冷脉微、血压下降者,当急予回阳救逆,待阳回之后,再议其余;有在热炽过程中,或热灼之余,而阳气暴脱者,仍须当机立断,速投回阳之品。目前中药剂型改革已有苗头,遏此病情,常可采用清热解毒之注射剂与参附或四逆汤注射液,双管齐下,较诸口服药,又胜一筹。又如去年余曾治一例湿温(西医诊断「变应性亚急性败血症」)患者,身热不扬,发热呈间断性,间隔时间与发热时间,均在数日至一、二周不等,四肢微凉,病程长,难以告愈。初用宣透湿热之剂,疗效不显。因息其病,与厥热胜复相似,悟出湿热深伏厥阴之理,在前用方中,加入乌梅、草果、知母、柴胡之属,轻而取效。然患者病差之后,自汗盗汗不止,衣被常湿。诊知属营卫不和,故以桂枝汤加黄芪善后,精神饮食,一如常人,至今未见复发。可见一人或一病之中,在特殊情况下,寒热变化不一,虚实或在反掌之间,岂可因寒温学派不同而限定之。故业伤寒者,必熟温病;专温病者,必通伤寒。
一九五五年余受聘于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一九五八年任教于湖北中医学院,虽始终担任《伤寒论》教学工作,但对温病之学习,及临床运用,未敢松懈,然以体会肤浅为憾。年近黄昏,而难题甚多,愿竭绵力,以迎青年学者之发明创造。
后记:此文猜测是洪先生弟子梅国强教授的文字,细腻而博大!
因篇幅有限,难以尽意,仅以厥阴为例,略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