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读者对《剑胆琴心是中医》的评价, 让我感动!

标签:
杂谈 |
荐书荐书~ 读大学=读书《剑胆琴心是中医》好书共分享
![一个读者对《剑胆琴心是中医》的评价, <wbr>让我感动! 一个读者对《剑胆琴心是中医》的评价, <wbr>让我感动!]()
2012-02-0814:04:31来自:冰霜若渴
Wowhaha~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7325242/?cid=316679194
放寒假,挺无聊的,逛了一下书店,看到新书架上有《剑胆琴心是中医》,读来有点感动,大家共享之~~
下面是我写的书评,算是证据,说明大学的第一个寒假没白过~~~
读中医的师兄师姐,如果课余中读过有什么好书,请推荐~~
守岐黄铸剑胆 衷琴心
“医海茫茫,其烟波之处,幸存奇景,亦存艰难,故天士先生告诫云:亦可为而不可为。”
——《剑胆琴心是中医》
古有董奉、孙思邈等名医,妙手回春而流芳千古,传为奇谈。为医之道,以术分智愚,递而以胆决高下,进而以心论圣凡。
晴暖的冬日,花了两个下午,断断续续地捧着书,翻阅了一遍刚出版的《剑胆琴心是中医》,作者笔尖下流淌的文字,有如冬日,暖融融的。想来,作者下笔时,襟中蓄怀着温暖的回想记忆与一路走来长久的思索。
从医近20年,有人早已疏懒怠思,有人仍能记守当初的郎中之愿;历经几多生生死死,有些选择麻木,有些则默默思考医生的救治之职与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之间的关系;对于时下的中医乱象,趁机争名夺利有之,暗暗心焦的人亦有之。
(一)中医人的跋山涉水
阅读中,反复,中医人不易当、不简单。
高中填报志愿时,我曾无意中说起:“要不填个中医学院,也挺好的。”一学姐听了,若有所思地说:“中医这东西,很挑人,入门容易,但造诣深难,前景也不怎么好。”于是乎,当初的那小小念头就随风散失在青春的原野中,再少提起。因此,翻阅此书,我不由地做种种设想:如果当初我真的跨进中医院校的大门……
古代,中医需要跋山涉水,采集药材。其实,挡在中医面前的,还有无形的书山学海。脱胎于古老的传统并与华夏民族相伴至今,中医与古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文史哲与中医,不论表面内里都互相缠绕,难以剥离。
多年来,作者的生活围绕着“白天临证,晚上看书”八字展开,“午夜一灯,晓窗千字,以勤补拙”,至今不倦,书中也提到了作者研读古籍过程中的点滴感悟,包括《皇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药学书目中的必修经典。
自称尤在泾粉丝的他,大学时,详细记录《静香楼医案》中的首则33字医案,并且搜寻列举各家评注说法加以对照,连通上下文,入微分析其中病证、方药、医理,既有各家之言,也有自身体会,作者本人“不动笔,不读书”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倘若立志不坚,用思不精,恐怕只能望洋兴叹。
众多藏书中,作者特别提到无名氏所著的《张氏医通》,作者仔细地读了10年,与这位无名的古人对话。他说,此生闲暇,必将原稿整理一番,加上自己的经验与评注,让无名先生的书得以流传,不负这天赐的缘分。很多人求佛许愿,但很少有人惜缘。能珍视一本书,珍而藏之而传之,实乃不易。
岁月如梭,织就了作者如今的临证经验与从医感悟。但谈及中医路上的“第一次”,总透着一股劲儿,如小草钻地而出的劲儿。
——“花了4元4角(当时很大的一笔),买了套《医宗金鉴》,参照里面的能近怯远方,自己做丸子。梅雨时节,武汉。丸子揉搓好了,没干,在家里的窗台上长出了一层白毛。舍不得丢,毛去掉,开水温服,结果拉了3天。这是我第一次以自己为病人的行医经历。”
——“学针灸,花5分钱买来《赤脚医生针灸培训》(内部版本,封面还印有“一根针一把草,就把病给治好了。”没有模特,自己扎自己。消毒,扎,血流,接着扎,没有感染。后来,隔壁奶奶的膝盖疼,就这样扎好了。这是我第一次无证行医的经历。”
(二)进则亮剑,退则抚琴
剑锐猛,琴雅致。有剑无琴,剑只是一件杀人武器;有琴无剑,琴便成为一种无奈的感叹。剑术琴情合璧,让人向往。
翻开书中的代序,我猜想,作者应该是一个容易被感动的人。2011年,夏,万木草堂堂主的博主,即作者发微博给王菲,告知自己相识两年的病人加朋友——如如对王菲的钟爱。有关此事,书中代序摘引了作者给如如的一封信,讲到“正如你最爱的王菲对你说的、出自《金刚经》的“如如不动”。叔叔读了一遍,得出这样一个开悟:‘佛宛转低回,苦心孤诣,指月与我们这些愚人看。教我们泅渡时光、赏花不沾襟,爱物不执著。”对一个濒临死亡边缘的花样少女,自诉衷肠,其间自然显露出的透着悲悯的“看淡生死”与现在许多医生的“无动于衷”有着天壤之别,并教会我:生命及尊严在疾病面前,虽然无助,但仍然坚强。这正如王菲在《心经》中唱道“心无碍无碍故 无有恐怖”。
除如如外,书中写到微博粉丝、病人由于对他的信任而给予他的感动。文中可见,他对病人充满关爱,会定期回访、免诊疗费用等,我想,作者的这些举动,除了出于仁义之外,还有有着对中医那份足够的自信。自信,才能以药为剑。
中医的亮剑,不专横而霸气自显。在问病篇中,作者讲述了许多“临危受托”的病例,如中药灌肠治黄疸、平肝风治遗精、用大黄给孕妇治痢……注重辨证,务求审证精确;见解与疗法独特超人,或另辟蹊径,或大胆用药,总之“因病制宜”,处处体现着“中医药驱除邪气,留有出路”的理念。
(三)歧黄之术,在于中正
中医式微,用作者的话说,中医迷路了。原因种种,既有理论家空谈之误,中医理论本身的玄奥,后人歪解,也有中药市场的混乱无序。积弊之下,中西医之争不断,不可否认的是,中医弱势已成事实。
到现在为止,作者的医学之路,可以说,是以中医与西医开始,而以中医或西医告终。作者大学的专业时中西医结合,他以“一个人,能左手画圆的同时右手画方吗?”作比,以自身的体悟劝诫道:“中医的发展,轻易地借鉴西医的东西,表面上说得通,而深入起来就是麻烦。”
在此之前,大概五六年前,曾听许多人提起中西医之间的论战,各有看法和道理,门外人的我不能取此舍彼,于是往往沉默,但总会为中医感到伤感。诚然,中医是宏观医学,着眼于大方向,整理而治,属于经验科学;西医则讲求量化,条分缕析,追求起效迅速……或者,中医的发展,还在于自救,返本开新或者才是身处迷途中的中医的出路。期待“拿来主义”,硬套或迎合西医的理论,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反使中医受制。因此,文中处处谈及西医影响之下,中医走上了歧路,涉及施学教材、治学态度、临床疗法……中医不能无视西医,但也不能趋附于它。走中正之道,报开放心态,唯此,中医才能突破困局,走得更稳健、从容。
萌生志趣、院校求学、跟师入行、单独临证、四处会诊……,串起了作者李杰的成长路,炼成了铁杆中医;循着书中娓娓回放着的往事和挥洒着的悠悠情感,我来到并踏进了中医人李杰的屋子,感到:心仪之至。
2012-02-08
Wowhaha~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7325242/?cid=316679194
放寒假,挺无聊的,逛了一下书店,看到新书架上有《剑胆琴心是中医》,读来有点感动,大家共享之~~
下面是我写的书评,算是证据,说明大学的第一个寒假没白过~~~
读中医的师兄师姐,如果课余中读过有什么好书,请推荐~~
守岐黄
“医海茫茫,其烟波之处,幸存奇景,亦存艰难,故天士先生告诫云:亦可为而不可为。”
——《剑胆琴心是中医》
古有董奉、孙思邈等名医,妙手回春而流芳千古,传为奇谈。为医之道,以术分智愚,递而以胆决高下,进而以心论圣凡。
晴暖的冬日,花了两个下午,断断续续地捧着书,翻阅了一遍刚出版的《剑胆琴心是中医》,作者笔尖下流淌的文字,有如冬日,暖融融的。想来,作者下笔时,襟中蓄怀着温暖的回想记忆与一路走来长久的思索。
从医近20年,有人早已疏懒怠思,有人仍能记守当初的郎中之愿;历经几多生生死死,有些选择麻木,有些则默默思考医生的救治之职与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之间的关系;对于时下的中医乱象,趁机争名夺利有之,暗暗心焦的人亦有之。
(一)中医人的跋山涉水
阅读中,反复,中医人不易当、不简单。
高中填报志愿时,我曾无意中说起:“要不填个中医学院,也挺好的。”一学姐听了,若有所思地说:“中医这东西,很挑人,入门容易,但造诣深难,前景也不怎么好。”于是乎,当初的那小小念头就随风散失在青春的原野中,再少提起。因此,翻阅此书,我不由地做种种设想:如果当初我真的跨进中医院校的大门……
古代,中医需要跋山涉水,采集药材。其实,挡在中医面前的,还有无形的书山学海。脱胎于古老的传统并与华夏民族相伴至今,中医与古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文史哲与中医,不论表面内里都互相缠绕,难以剥离。
多年来,作者的生活围绕着“白天临证,晚上看书”八字展开,“午夜一灯,晓窗千字,以勤补拙”,至今不倦,书中也提到了作者研读古籍过程中的点滴感悟,包括《皇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药学书目中的必修经典。
自称尤在泾粉丝的他,大学时,详细记录《静香楼医案》中的首则33字医案,并且搜寻列举各家评注说法加以对照,连通上下文,入微分析其中病证、方药、医理,既有各家之言,也有自身体会,作者本人“不动笔,不读书”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倘若立志不坚,用思不精,恐怕只能望洋兴叹。
众多藏书中,作者特别提到无名氏所著的《张氏医通》,作者仔细地读了10年,与这位无名的古人对话。他说,此生闲暇,必将原稿整理一番,加上自己的经验与评注,让无名先生的书得以流传,不负这天赐的缘分。很多人求佛许愿,但很少有人惜缘。能珍视一本书,珍而藏之而传之,实乃不易。
岁月如梭,织就了作者如今的临证经验与从医感悟。但谈及中医路上的“第一次”,总透着一股劲儿,如小草钻地而出的劲儿。
——“花了4元4角(当时很大的一笔),买了套《医宗金鉴》,参照里面的能近怯远方,自己做丸子。梅雨时节,武汉。丸子揉搓好了,没干,在家里的窗台上长出了一层白毛。舍不得丢,毛去掉,开水温服,结果拉了3天。这是我第一次以自己为病人的行医经历。”
——“学针灸,花5分钱买来《赤脚医生针灸培训》(内部版本,封面还印有“一根针一把草,就把病给治好了。”没有模特,自己扎自己。消毒,扎,血流,接着扎,没有感染。后来,隔壁奶奶的膝盖疼,就这样扎好了。这是我第一次无证行医的经历。”
(二)进则亮剑,退则抚琴
剑锐猛,琴雅致。有剑无琴,剑只是一件杀人武器;有琴无剑,琴便成为一种无奈的感叹。剑术琴情合璧,让人向往。
翻开书中的代序,我猜想,作者应该是一个容易被感动的人。2011年,夏,万木草堂堂主的博主,即作者发微博给王菲,告知自己相识两年的病人加朋友——如如对王菲的钟爱。有关此事,书中代序摘引了作者给如如的一封信,讲到“正如你最爱的王菲对你说的、出自《金刚经》的“如如不动”。叔叔读了一遍,得出这样一个开悟:‘佛宛转低回,苦心孤诣,指月与我们这些愚人看。教我们泅渡时光、赏花不沾襟,爱物不执著。”对一个濒临死亡边缘的花样少女,自诉衷肠,其间自然显露出的透着悲悯的“看淡生死”与现在许多医生的“无动于衷”有着天壤之别,并教会我:生命及尊严在疾病面前,虽然无助,但仍然坚强。这正如王菲在《心经》中唱道“心无碍
除如如外,书中写到微博粉丝、病人由于对他的信任而给予他的感动。文中可见,他对病人充满关爱,会定期回访、免诊疗费用等,我想,作者的这些举动,除了出于仁义之外,还有有着对中医那份足够的自信。自信,才能以药为剑。
中医的亮剑,不专横而霸气自显。在问病篇中,作者讲述了许多“临危受托”的病例,如中药灌肠治黄疸、平肝风治遗精、用大黄给孕妇治痢……注重辨证,务求审证精确;见解与疗法独特超人,或另辟蹊径,或大胆用药,总之“因病制宜”,处处体现着“中医药驱除邪气,留有出路”的理念。
(三)歧黄之术,在于中正
中医式微,用作者的话说,中医迷路了。原因种种,既有理论家空谈之误,中医理论本身的玄奥,后人歪解,也有中药市场的混乱无序。积弊之下,中西医之争不断,不可否认的是,中医弱势已成事实。
到现在为止,作者的医学之路,可以说,是以中医与西医开始,而以中医或西医告终。作者大学的专业时中西医结合,他以“一个人,能左手画圆的同时右手画方吗?”作比,以自身的体悟劝诫道:“中医的发展,轻易地借鉴西医的东西,表面上说得通,而深入起来就是麻烦。”
在此之前,大概五六年前,曾听许多人提起中西医之间的论战,各有看法和道理,门外人的我不能取此舍彼,于是往往沉默,但总会为中医感到伤感。诚然,中医是宏观医学,着眼于大方向,整理而治,属于经验科学;西医则讲求量化,条分缕析,追求起效迅速……或者,中医的发展,还在于自救,返本开新或者才是身处迷途中的中医的出路。期待“拿来主义”,硬套或迎合西医的理论,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反使中医受制。因此,文中处处谈及西医影响之下,中医走上了歧路,涉及施学教材、治学态度、临床疗法……中医不能无视西医,但也不能趋附于它。走中正之道,报开放心态,唯此,中医才能突破困局,走得更稳健、从容。
萌生志趣、院校求学、跟师入行、单独临证、四处会诊……,串起了作者李杰的成长路,炼成了铁杆中医;循着书中娓娓回放着的往事和挥洒着的悠悠情感,我来到并踏进了中医人李杰的屋子,感到:心仪之至。
后一篇:归真堂的“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