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冬季膏方一则!

(2011-11-16 19:49:14)
标签:

健康

分类: 妙手中医

案牍劳形,黯然劳心。日久则神疲精伤,此伤脾胃之源也,然虚则传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郁滞自从中生,余谓之为虚中夹滞。盖胃腑之疾,无论寒热虚实,内生郁滞乃其共存之征也。夫寒凝者凝而不通,热郁则壅而失降,伤阳者滞而不运,伤阴则涩而难行,不外乎一“滞”字了得,此为病因之关键尔!

然肝主疏泄,条畅气机,气机郁滞,中焦不通,下焦无养。此周身,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久之必绵延及肾。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人谓,脾胃伤,肾遭殃是也。

脾胃者,居中焦以溉四旁,四肢之冷暖寒温,脾胃之责也。今调脾胃四肢寒温自然合一也。脾主湿之运化,故脾胃一虚,则湿邪易壅遏清阳也。故《内经》云“因于湿,首如裹”乃指人之头如物裹,头面胀壅昏重之症象。且《类经》卷十三云:“湿在上则首如裹,谓若以物蒙裹然也。”此头面不适之源也。阳气不宣,清窍失其葱茏,故夜静而耳鸣。《医方集解》曰:“十二经清阳之气,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因饮食劳役,脾胃受伤,心火太盛,则百脉沸腾,邪害空窍矣。”此心火之甚,百脉沸腾,亦乃失眠之因也。

此病从脾胃入手,兼以调肾。盖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烦劳伤中,使冲和之气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聋也。昔李东垣曰:“医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理也。”故以东垣先生益气聪明汤为主方,以参、黄芪之甘温以补脾胃;甘草甘缓以和脾胃;葛根、升麻、蔓荆轻扬升发,能入阳明,鼓舞胃气,上行头目。中气既足,清阳上升,则九窍通利,耳聪而目明矣;白芍敛阴和血,黄柏补肾生水。盖目为肝窍,耳为肾窍,故又用二者平肝滋肾也。

膏方用:生黄芪30,粉甘草10,炒白芍15,酒黄柏10,明升麻10,干葛根10,蔓荆子15,西洋参15,太子参15,云茯苓30,云茯神20,炒枣仁50,柏子仁15,软柴胡6,合欢皮30,夜交藤30,北五味15,全当归15,西川芎6,藏红花6,血丹参20,参三七6,明天麻15,珍珠母15,杏仁泥10,薏苡仁30,白蔻仁15,蒲公英20,牡丹皮15,败龟板15,法半夏6,陈橘皮15,浙贝母15,细生地15,炒杜仲15,山萸肉20,钗石斛15,焦三仙各15,佛手片20,全荷叶6,玉米须30,鸡内金30

上方30付,浓煎取汁,加龟板胶200,鹿角胶200,蜂蜜适量,收膏服三月量。

使用注意:凡饭后半小时取膏一勺以开水冲开,稍冷服服用,一日三次。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较强刺激性的食物。同时不能与牛奶同服。在服用期间发生感冒、发热、咳嗽多痰时,应暂停服用。

以此膏方,经冬三月,以求佳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