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万木草堂堂主
万木草堂堂主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370
  • 关注人气:12,9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的“江湖”!(新书《游历身体的“江湖”-听李大夫讲中医》序言)

(2011-01-24 22:06:11)
标签:

杂谈

分类: 济世杂言

《庄子 .大宗师篇》:“泉涸,鱼双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说一泓清泉干涸了,两条鱼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互相以口水滋润着对方,使对方保持湿润而不干涸。不由得缅怀起往日在江河湖水里自由自在,彼此不相识的生活。这就是 “江湖”一词最早的由来。

读“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一句,让我们晚上难以入眠,只得寒夜一茶一人枯坐待天明!是牵肠挂肚还是缠绵悱恻,我也像庄先生一样,陷入了“到底是蝶化的我还是我化的蝶”的公案中……

中医几千年,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怎么轻易的被发展才几百年的西医,远远的丢在了后面,国家虽然在拯救中医,但是所有被拯救的都是快衰亡的。

百姓们也被“中医养生大师们”忽悠着,层出不穷的新理论,语不惊人死不休,仿佛中医很简单,什么人只要会说话,敢说话就可以成为“名老中医”,如此这般中医沦陷沦落是指日可待了。对于百姓而言,不知道什么大道理,只知道:中医看不好病,就会被忘却,成为历史和文化。这也是我们牵肠挂肚的另一层原因:希望中医不被“相忘于江湖”,是本书的灵魂。

其实无论西医也好,科学家也罢,质疑中医,并不可怕,不知者不为罪。大家心平气和且听我们的娓娓道来,将中医理论掰开了揉碎了,留下精华,让我们进入神圣的中医殿堂,和古人彼此扣问心灵,体悟古人的智慧和灵性。

让我们再回到庄先生的笔下,庄先生总是有浪漫的情愫,但是浪漫的背后也需要实际的物质和精神,如果鱼儿是一对夫妻,在结婚后,过的很不容易(有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两种因素造成),所以彼此都怀念的是过去,也憧憬着不是和他(她)的将来。所以成语“相濡以沫”真正是落实在 “不如相忘于江湖”上的。

思考一:江湖是什么?江湖,非溪海也!

正因溪水清纯潺潺,我们怎能忍心看到浑浊;海,又因其巨大,浊浪滔天,心中只有敬畏,感觉望洋兴叹;只有江湖,才能真正表现意境,江有溪之隽永绵长、且有磅礴之势,向东流而不知疲惫;湖,另有海之深沉,无穷的生命蕴涵之中。古龙笔下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早已经成为惊世之言。最终,还是古龙先生为江湖的称谓做了定义总结:“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这句话现在已经不是小说家言了,的确是很有哲学意境的。

对应我们中医而言,中医离开了百姓,就是庄先生笔下离了水的鱼,离开了百姓的信任,中医连生存都是问题,何来的发展,所以我们中医药保护好自己的“江湖”—在乎自己的清誉。好好的看病,看好病,并且力所能及的推广“玄门正宗”的中医,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只要百姓们了解真正的中医理念和特色,“伪中医”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所以我们写了这本书,希望写给三类人来看:第一,写给爱中医的普罗大众来看,就是养生也总应该有个理论吧,要不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书旨在让爱中医的人,能读懂古代深奥的医学文字;第二,写给骂中医的人看,骂我们,根据何在?估计《黄帝内经》一些人是读不明白的,所以我们写本普及书,让有些人读了以后,骂人也会点文化;第三,写给学中医的人来看,中医存亡和发展,我们不可以等闲视之,至少要武装一下,“科学家和伪大师们”都“咬”我们了,我们难道就坐以待毙?不可能,我们也要振奋一下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看完此书,您会发现,中医还可以这样学。只要有一点收获,也不废我们午夜一灯,晓窗千字的辛苦了。

思考二:中医和西医的结合是不是这两条“相濡以沫”的鱼?

让人痛心疾首的是,现代的有些中医总是等待着西医来“濡沫”,到最后,没有尊严的时候就是彻底的“辱没”了—另类的“相辱以没”。如同爱情,非要等到彼此见异思迁的时候—“没有了爱再分手吗?”我们的建议是—中医和西医,不如相忘于江湖,互相欣赏,相互尊重,“距离产生美”。(当然还要中医自己争气,“弱国无外交“,怎么会有尊重。)本不是一类医学,强行的“拉郎配”,只会酿造“杯具”所以,此书在对中西医结合为什么总是“不着调”进行了解读(西医不需要中医,越来越强大,中医去中西医结合却是每况愈下),从难以互通的本源和现实层面,都一一阐述,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思考三:中医的江湖是什么?

我们每次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缠绵的情感都变成了蕴怒!因为经常有人说这个中医古代是“走江湖”的,言语中满是轻谩!走江湖一词是怎么来的呢?在唐朝时,禅宗马祖道一,住在江西,各地学禅的人,都风起云涌,到江西去访道;而在湖南的希迁禅师,也是当时名气极大的大师。所以天下僧侣不是到江西参访马祖道一,就是到湖南去参访希迁老和尚,于是当时俚语称这些去学习的人叫作“走江湖”(江西和湖南)。沿用到后来,也称那些浪迹四方以谋生者为‘走江湖’,其实,‘走江湖’指的就是过去禅者的云游参访。

而古代确实有一种医生—铃医亦称“走方医”、“串医”或“走乡药郎”。铃医自古就有,宋元时开始盛行。(铃医以摇铃来招揽病家,固而得名。)实际上,作为我国医学史上组成部分的铃医医术,在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的扁鹊、华佗等名医都是铃医。在清代名医赵学敏和铃医赵柏云合作编辑的《串雅》就是记载铃医的药方为主的书籍。

这些“基层医务工作者”—铃医,走的是江湖,推广的是中医。如《史记》中记载:扁鹊云游各国,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名扬天下。在邯郸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便做了带下医(妇科医生)。在洛阳,因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如果按照今天的《职业医师法》的规定,就这样一个“游医”至少是没有向行医的当地“卫生局”注册哦—无证行医。

再看1998年推行的《职业医师法》是“打击”民间中医的一部“又好又快”的法律。我们承认民间有些良莠不齐的“老军医和老中医”,于是为了甄别良莠,搞了个“职业中医师”考试,简直就是一场革命—彻底的革了民间“走方医”的命。铃医和现在的“代课老师”一样,本来的生活条件艰苦,谁不想正式哦,然后来个“一刀切”。所以我们在本书里面也希望向制定中医政策的领导汇报一下中医的学术特点和发展特点,对中医特殊性的传承方式的断层,表达出了我们的忧思。

思考四:学中医也要有点人文情怀。

我们总说单凭自行车和绳子上不了月球,哪怕您用的绳子是纳米级别的,您的车是太空金属构成!为什么?您用的工具错了,没有火箭推进器,您怎么也上不了“广寒宫”。学中医也是一样,我们一直奢望—除了做临床中医,也要做文化中医!古语云:“文以载道”,就是说“道”是要靠“文”来传承的。比如“金元四大家”中朱丹溪的文字最好,因为朱是“程朱理学”的弟子。所以他的“养阴思想”推行起来很直白和容易。而东垣老人,文字功夫一般,一段“阴火论”写的后人看了懵里懵懂的,到现在还在引起百家争鸣!

为了通俗,本书借用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来讲述中医理论,比如用金大侠的笔下的“南帝的一阳指”,比喻说明来引入中医心的概念,用《红楼梦》“木石前盟”的故事来引入肾的先天之本和津液气化功能。恳请大家能淡化牵强之处,重点落实在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品味当中。作为中医的普及,其实写法轻松一点也无可厚非,因为毕竟不是学术专著,只要读者能读,愿意读就好。最后要郑重说明的是:由于学识浅薄,错漏之处在所难免,也希望知我者罪我,共同打造和完善这本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