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剑胆琴心是中医(15):中医的失落(二)

(2011-01-23 04:37:43)
标签:

健康

分类: 中医理论

失落二:中医理论太过深奥,对学人的本身素质要求过高。

上篇把文人治医,把文人学中医对中医学的误导,骂了个狗血淋头。这篇“又反其道而行之”,我们李大夫是不是有点不讲理,怎么正反说都有理呢?莫急,听李大夫娓娓道来。

中医和西医的不同是,现代的中医入门很简单,学完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四本书基础课以后,就可以看病了。后面的内外妇儿科,只是这些内容的系统归纳,加上本科得发病治病特点就是。比如妇科有经带胎产等特点,那么诊断治疗就自成体系,但是不会逾越基础的四本教材的内容。而西医和中医不同的是,学了如生物化学,解剖,组织胚胎学,病理学,药理学等等基础课以后,依然是没有办法看病的,只有学了临床才能看病。

简而言之,中医入门快,提高难!如同下围棋,知道“气,眼,和地盘多的胜”就可以下了。但是,从第一手起,古今都没有一个最好的的完善的手段来既定。当然这就是中国文化里面的精髓了,内敛!中医也如此,和上文里面说的,理论虽然学起来表面很容易,但是太过于抽象,对顿悟的要求非常之高,没有一个模式来说那种方法最好,条条大路虽然可通罗马。但是寻找路的方式很艰难。西医虽然入门繁难,但是后面的临床课程结束了,全国乃至于全世界,诊断和治疗基本是统一的,只要诊断下了,治疗方案没有大的变化,只有经验的高下,没有理论的区别。

而中医,对学子的要求特别的高,就算当一个普通的中医,也是不容易的。因为经千年传承,理论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都对!

比如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这真是难解的一句!古往今来,注释这句话的医家可真是不计其数,怎么说的都有,令后学者无所适从,惹得今天的我们也要在这里要专门的讲讲这个能“决”十一脏的“大胆”!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是不是说五脏加六腑,一共十一个内脏都要听从胆的号令,以“胆”马首是瞻呢?非也非也!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地位稳固而不可动摇。摘除了胆囊人还可以享受比较健康的生活,摘了心试试看?别说明天早晨的阳光,就是今天晚上的星光都没得看!是不是说这句话丝毫没有依据,纯属古人信口胡说的呢?非也!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原文。并结合原文为大家介绍关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的五种不同理解:

观点一,一年之始论。正如我们一直强调的,天人合一是中医的两大特点之一,也是其理论基石。《素问·六节藏象论》讲得正是天地人三才相应的规律。并指出“天”的规律是:五运相袭,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所以,当黄帝问“藏象何如?”时,岐伯回答:心者,通于夏气;肺者,通于秋;肾者,通于冬气;肝者,通于春气……也就是说自然界一年的变化时春、夏、秋、冬、再到春,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息,而人体“小自然”与大自然相对应的就是心-夏、肺-秋、肾-冬、肝-春,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肝和胆都属木(这个在前面的表格中已有显示),皆通于春气。所以,岐伯最后说出了“凡十一脏(心、肺、肾、肝、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取决于胆也”的千古名句。也就是说这句话其实表明的是“胆—肝—春—一年之始—取决于胆”的关系。

观点二,阴阳平衡论。中医以“中”为本,也就是讲究阴阳平衡。《生气通天论》和《六节藏象论》都有写“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就是说人的生命活动是以阴阳平衡为根本的,而阴阳两者之中则以阳为主导。由此推之,人之所以生病就是阴阳不平衡,特别以阴重为多。正如《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把阳气比做太阳,可见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阳主升,阴主降。纵观一天十二个时辰(二十四个小时)之中,阳气的升发又是从子时(23:00~1:00)开始的,而子时正是足少阳胆经气血充盛之时,故而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即“子时—胆—阳气升发—取决于胆”的关系。
  观点三,易经卦象说。正所谓“医易同源”,确切地说应该是医源于易。所以,有人认为学习中医理论就应该从它的源头入手,运用易经的理论与思维去思考和阐述。我们现在就运用易经理论来分析下“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这句话——阴阳的消长变化,是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体小自然理应与之相对应。“冬至一阳生”、“阳生于子”,也就是说整个一年的阳气在冬至这一天开始升发,而冬至处在中国农历的子月;就一天而言,子就是子时,是一天中阳气开始升发的时刻。易经的十二消息卦,就形象说明了这个道理。与子对应的是复卦,从卦象我们可以清楚看出一阳爻处在五阴爻之下,也是一阳生于下之意。依据大自然的规律,一年之中阳气在子月的冬至开始生发,一日之中阳气在子时开始生发,而人体小自然与之相对应,人体阳气的生发也应该开始于“子”,而这个“子”就是胆。因为在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甲子排在第一位,而甲和子对应的也都是胆。所以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小贴士:【十二消息卦】十二消息卦,又叫做十二辟卦。是汉代孟喜提出的用十二辟卦代表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十二卦,一共七十二爻(每一卦六爻),代表七十二候。其中刚柔(阴阳)二爻的变化,体现了阴阳二气消长的过程。详细说来,十二消息卦包括复、临、泰、大壮、夬、干、姤、遁、否、观、剥、坤等十二卦。前六卦,从复到干,阳爻逐渐增加,阴爻逐渐消减,后六卦从姤到坤,阳爻逐渐消减,阴爻逐渐增加,如此就体现了一个阴息阳消和阳息阴消的过程。正好可以用来说明自然界的节气、时间和人体小自然中脏腑、经络之间的密切关系。) 

观点四,胆主决断说。综观《内经》对胆的论述——胆本性刚正果决,不偏不倚,被称为中正之官;它依附于肝,依靠经络与肝形成了互为表里的脏腑关系。作为将军的肝主谋虑,作为军师的胆主主决断,两者同心协力,大事可成;此外,胆作为“中精之府”,藏精汁之液(胆汁)——军师的每一滴脑汁都该是金色的吧?!因此,“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并不用拐弯抹角的去理解,它只不过是想表明五脏六腑都要从胆取得决断功能,正如中军帐中往往是军师发号施令一般。“决”,就是决断。这句话就是旨在说明在思维活动中,肝负责考虑,提出建议,而胆负责给他敲锤定音。

观点五,调节脏腑气机论——胆与肝相互应和,帮助肝完成其疏泄的功能,使人体气的运行通畅,则内到脏腑,外到肌肉,升降出入,纵横往来,并行不悖,从而维持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胆的功能正常,则各个脏器都不容易出问题,因此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素问·六节脏象论》)的说法。也就是所谓的“十一脏皆赖胆气以为和”(《杂病源流犀烛》)。但是这里有一个疑问——人体是一个升降出入气化运动的机体,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则脏腑气机升降有序,出入有节,而阴阳平衡,气血和调:胆为腑,肝为脏,脏腑之中脏为主,腑为从:那么为什么说“十一脏取决于胆”,而不是“十一脏取决于肝”呢?因为从五行上论,肝为阴木,胆为甲木,为阳中之少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阴阳离合论》)。阴为阳基,阳为阴统,阳主阴从,即阴之与阳,阳为主导。胆为阳木,而肝为阴木,阳主阴从,因此说“十一脏取决于胆”。上面的论述真可谓五花八门,有从五脏六腑论之,有从天地阴阳论之,有从易经八卦论之,还有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仅仅是“主决断”而已。    

中医从来都不是一家一派的理论,也从来都不是像西医一样,用一个“诊断标准”就可以园囿的住的啊!不是吗?!

晕了吧,别说读者看了晕,就是学中医的人看了这些观点也晕。

但是话说回来,这些观点都不错,用来看病还真能指导临床。这正是中医理论复杂多变而又可爱的地方,就像一百个人读莎士比亚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经典的东西就这样的可以有很多种解释。但是莘莘学子就晕了,初学什么都明白,学进去了就什么也不明白。中医对学子的悟性要求太高了,灵活得让人有摸不着的感觉。

这仅仅是入门,想登堂入室,就更难了。我们说中医理论的学习,是不能脱离历史人文和其理论当时的时代背景的,比如白虎汤的由来:虎,为百兽之长,常常跟着龙一起出动,“云从龙,风从虎”成为降服鬼物的一对最佳拍档。在中国传说中。而它属四象之一,是由星宿变成的。二十八星宿中,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古代有:“东方苍(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之说。(笔者注:所以中医经典《伤寒论》里面记载有--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为避讳宋代以后玄武改真武)。)

   因为白虎在四时上应秋天,秋天是肃杀凄凉的时景,古代在秋天修刑铭,定牢狱,就是杀人也是在“秋后问斩”《水浒传》里的林冲也是误闯了“白虎节堂”而受“发配”之苦的。平时说的“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般的无情”,也是说明秋风的冷酷和无情的,所以医圣张仲景很佩服白虎,利用其是“司秋金之兽”虎啸风生,创制了千古名方“白虎汤”。(《伤寒论》里面的大小青龙汤,真武汤等也有典故可寻)

  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清气分实热、泻胃经实火。适用于高热、烦渴引饮、大汗出、脉洪大及阳明之火引起的高热、头痛、齿痛等症。

也就是说,不了解这些,学子对张仲景为何“发明创造”这个方子,其理论又是什么,是根本难以理解的,那么连理解都成问题,何谈发展和提高!

那么对学中医的人要求就高了:第一要爱中医;第二要对文史哲有点功底;第三,能吃苦,记忆力还要好;第四,要有悟性。

您想一下,就凭中国文字的学习而言,比西方文字难多了,而且中医是植根与其上的,文字关是第一步,您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能理解发挥哦。这就是,解放后60年来,中医出不了大师的原因。

在古代和近代,只要是文人想学医,重视实践临床,那么其起步和发展成就一定不错,然后如果悟性高,那么大师就产生了。虽然李大夫鞭笞文人学中医不重视临床的错误,但是对“秀才学医,笼中捉鸡”还是推崇的。古文化学好了,是学中医的前提条件,但是不是每一个古文化学好的都能学好中医。

中国人自己学况且有难度,外国人学起来就“更找不到北了”,翻译繁难,中医走向世界,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中国人自己学还如此难,您让外国人怎么学!?

所以西方喜欢针灸,他们还真是“拿来主义”,不要搞清楚原理,只要实用就好,扎足三里可以治胃疼,至于什么足阳明胃经之类的,人家不要。当然,这样他们永远是“依葫芦画瓢”,“捡漏”而已,不说出不了大师,就是想深入研究也很难,中医的经络可不是他们所言的神经血管,复杂着呢。

中医理论的特殊性,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浓缩,不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学起来很容易迷路,很容易失落。

(李大夫是怎么化整为零,化繁为简的学习中医的,我们以后专门的介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