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小考
(2010-01-30 00:03:58)
标签:
相思树《列异传》红豆吴都赋王维中国健康 |
分类: 济世杂言 |
红豆是南国相思树的果实。中国早期传说中的相思树,本来并不是指生于南国的红豆树。唐佚名编《文选集注》卷九晋左太冲(思)《吴都赋》“相思之树”,集注引《文选钞》引三国魏曹丕《列异传》:“韩凭夫妻死,作梓,号曰相思树。”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韩凭妻》:战国宋国韩凭夫妻徇情而死,两冢相望,“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太平广记》卷三百八十九《相思木》引梁任昉《述异记》:“战国时,卫国苦秦之难,有民从征,戍秦不返,其妻思之而卒。既葬,冢上生木,枝叶皆向夫所在而倾,因谓之相思木。”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列异传》、《搜神记》、《述异记》所记载的相思树故事传说,其背景为先秦时期,因此是相思树的早期传说。其内容为爱情超越于相思之人双方之间的阻隔之上,超越于生死之上。早期传说中的相思树,是生于北方的梓树或其它树木。
东汉以后写实性文献记载的相思树,逐渐专指生于南国的红豆树。《文选集注》卷九晋左太冲《吴都赋》“楠榴之木,相思之树”,集注引唐李善注引晋刘逵注引东汉刘成国[熙]曰:“相思,大树也,其材理坚强,邪斫之则有文,亦可作器。其实赤如珊瑚,历年不变。东冶有之。”东冶即今福建福州,“相思之树”即红豆树,“其实赤如珊瑚”,指红豆子色如红珊瑚。刘熙是汉末著名学者,曾久居交州(治广信即今广西梧州,后移治番禺即今广东广州),自熟知南国的红豆树。刘熙此段文字是现存记载红豆树的最早文献。由此可见,早在汉末以前,红豆树已经得名“相思树”。
刘宋江淹《草木颂十五首并序》第二首《相思》:“竦枝碧涧,卧根石林。日月断色,雾雨恒阴。绿秀八照,丹实四临。”《草木颂序》自述作于“守职闽中”。相思树的“丹实”,即红豆子。东汉以后文献中的相思树,逐渐专指生于南国的红豆树。只是未写出红豆二字。
南国红豆树何以得名相思树?《文选集注》卷九左思《吴都赋》“相思之树”,集注引《文选钞》:“《南越志》云:翔凤山多相思树。《列异传》:韩凭夫妻死,作梓,号曰相思树。”刘宋沈怀远《南越志》所载相思树显然是南国红豆树。而魏曹丕《列异传》所述韩凭夫妻故事中的相思树,则是北方梓树。《文选钞》引录《列异传》所载韩凭夫妻死后化作相思树故事,以牵合注释南国相思树,可见《文选钞》作者当知道南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是由于某种爱情故事传说,而未得其详,故辗转引录故事情节相似的韩凭夫妻相思树传说作为参考。《文选钞》的作者,是初唐人。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五《木部•乔木类•相思子•释名》“红豆”条引北宋李颀《古今诗话》:“相思子圆而红。故老言: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古今诗话》是现存记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的最早文献。原书已佚,此条文字幸赖《本草纲目》得以保存。
按《古今诗话》多载唐宋诗本事,此条内容为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可知此条实为红豆诗条。唐宋红豆诗,第一数王维,可知《古今诗话》此条当为王维红豆诗条。按《本草纲目凡例》:“诸品首以释名,正名也。”故《本草纲目•相思子•释名》“红豆”条只引出《古今诗话》所载相思树得名的传说即可,而略去其所述王维红豆诗。
《古今诗话》所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故事传说,其内容亦为爱情超越于相思双方之间的阻隔之上,超越于生死之上。这一故事中的相思树是生于南国的红豆树,可知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故事传说产生于南国。参证左思《吴都赋》“相思之树”晋刘逵注引东汉刘熙语,可知这一故事传说产生于东汉末以前。
《古今诗话》红豆诗条所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实际表明盛唐王维红豆诗出现以前这一故事已经流传于世。
晚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下《相思子》条:“豆有圆而红,其首乌者,举世呼为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其木邪斫之则有文,可为弹博局及琵琶槽。其树也,大株而白枝,叶似槐,其花与皂荚花无殊,其子若稨豆,处于甲中,通身皆红。李善云其实赤如珊瑚是也。”可见晚唐以前,红豆又名相思子,已经家喻户晓。《古今诗话》所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当亦流传已久,家喻户晓。
南国相思树故事与北方相思树故事的相同点,是相思树得名于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不同点是南国相思树专指红豆树,北方相思树并无专指树种。唐代以后文献中的相思树,基本上已专指南国红豆树,并写出红豆二字。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相思一词,多指爱情,亦可指友情及兄弟之情。指爱情,如汉乐府《有所思》:“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古诗十九首》第十七首:“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秋歌》第十一首:“自从别欢来,何日不相思”,《长相思》:“长相思,久离别,美人之远如雨绝”,以及李白《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美人如花隔云端”。指友情及兄弟之情,如曹植《赠白马王彪》第四首:“踟躇亦何留,相思无终极”,陶渊明《移居》第二首:“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南北朝以后,相思主要指爱情。相思与爱情不尽相同,相思是男女双方被阻隔时的爱情。
红豆入诗,始于王维《相思》。王维诗中的相思,是指爱情,还是泛指爱情及友情,其诗简短含蓄,或有不同理解。根据王维以前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已经流传于世,以及用王维诗红豆相思之典故的唐代诗词如敦煌曲子词《竹枝子》、温庭筠《南歌子》、韩偓《玉合》等(见下文),其中相思例指爱情,可知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为王维《相思》诗所汲取,王维诗中的相思是指爱情。
在王维诗,红豆象征相思、爱情。这是红豆意象的本义。红豆的形象,红艳艳、亮晶晶,红豆的性格,热烈、温润、玲珑、精致、坚贞,也确实是爱情的绝妙象征。诗中“此物最相思”之句,意味着红豆象征相思、爱情,已经是盛唐人普遍的默契。
在中国诗歌史上,从王维起,红豆与相思结下了不解之缘。唐敦煌曲子词《云谣集杂曲子•竹枝子》第二首:“口含红豆相思语,几度遥相许。”中晚唐民间歌词也写出红豆相思,可见在中晚唐,王维红豆诗已经家喻户晓。
红豆的象征内涵,在王维以后的唐诗宋词中获得显著发展。
如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韩偓《玉合》:
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着长相忆。
牛希济《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宋词写红豆相思,如晏几道《浣溪沙》(已拆秋千不奈闲):
绿窗红豆忆前欢。
`
黄庭坚《点绛唇》(罗带双垂):
半妆红豆,各自相思瘦。
刘过《江城子》(海棠风韵玉梅春):
万斛相思红豆子,凭寄与个中人。
赵崇嶓《归朝欢》:
`
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
(考证红豆,如果单纯的中医不知道能不能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