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里的生死!
(2010-01-15 03:02:14)
标签:
中医神魂魄轮回生死健康 |
医生眼里的“生”,是指活着和生命。学中医的理解“生”一般会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和《素问•阴阳别论》:“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两句中来找答案。佛教的对生的理解却是“转世”。如佛家谓转世轮回之处叫做生处;受生转世的因缘叫生缘;众生轮回六道,生生死死,茫无涯际,有如大海叫做生死海。
而“死”是中国人最敬畏的词汇之一,比生的意义要多几十倍去,死的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代指生命终止。比如对死的称呼在古代有按身份等级来划分的,谓天子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曰“不禄”,庶人(平民)死曰“死”;按年龄来分:不满20岁死曰“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青壮年死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写“疾终”。引魂幡上均写“云终”、“告终”。老年死谓之“寿终”。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寝”, (古时男子将终,卧于正厅东首),女加“内寝” (古时女子将终,仍居内寝,不必迁动)字样。故后世“正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自言父亲之死为“失怙”(怙是依靠的意思,失怙就是失去了依靠),言母死为“失恃”(恃是依赖的意思,失恃就是失去了依赖。)《诗经》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之句;按特殊原因分:为某事舍命为“殉”,战争中死于阵地谓之“阵亡”,现为“牺牲”。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另外不同宗教对死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如: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喇嘛死谓之“涅磐”;道士死谓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谓之“归主”,回民伊斯兰教教徒死谓之“无常”。再加上民间对死的敬称,有借道家“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就本”、“星陨”者。一般称人死为“辞世”、“过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吊唁时见之于书面的一律称“千古”;灵牌、引魂幡上一律写“已故”。现在常见的还有“百年”,称年高的长辈之死。“陨”,是称元帅、大将和有才能的人之死。(如将星陨落)。再加上民间的贬义词“见阎王”,“上西天” “撂挑子了(言已放下人生重担)”,“听蛐蛐叫唤去了(言已入土与秋虫为伴了)”,“艮儿屁着凉”,“翘辫子”,“踹腿”,“蹬腿儿”等等。
我写祭奠文字喜欢用苏轼《赤壁赋》: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中的羽化,来代指老人年高,学养深,认为登仙去了。对普通人一般用《汉书•外戚传》:“恕迁化而扬下令,魄放逸以飞。”中的迁化,谓一般人之死,很文雅,不悲凉。
为什么“死”比“生”的含义要广博很多呢?因为对于“生”而言,人呱呱落地都是一样的。但是死法却是千变万化,就从称呼上也能体会出来。因为人的地位不同,死法也就不同了。生,没有褒义贬义。而死就有褒义和贬义了。但是在医生的眼里,死就一个意思,生命的终止。在中医的眼里死则是“神,魂,魄”和肉体的分离,你们不要说我唯心也不要说我迷信,看完中医对“神,魂,魄”认识,您就知道中医也是唯物的,绝对是不迷信的哲学而是“比科学高很多的科学”。
中医所言广义的“神”通常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而出现的,它包括了在大脑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津液等全部机体活动功能和外在表现。如果“失神”,也就是神气涣散了,就会出现平时见到病人在疾病的后期出现目光无神、神思昏乱、言语不清、面色无华、气息不顺、肌肉瘦削、二便失禁等。就表示五脏机能紊乱,疾病较难治疗,预后较差,离死—也就一步之遥!还有常见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语言不休,相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清亮起来;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像胭脂,但是很浮);或原来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中医认为是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古人比喻做“残灯复明”、“回光返照”,这是阴阳即将离绝的危候。
下面谈“魂魄”,民间有“ 魂飞魄散”的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指代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来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的样子。中医学认为“神”的一切活动都由心来主宰,叫“心主神明”。在中医学中“魂”“魄”均属神的范围。“魂”是指在“神”的指挥下的一种快速反应,亦步亦趋的低层次的精神活动--常和睡梦有关。“魄”是指与生俱来的一些本能活动和感觉功能—比如感觉,用热水洗手觉得烫等。
我们不准备深层次的谈神魂魄的功能,但是一个人神气涣散了,没有了梦境没有了感觉,就是所有的精神活动不存在了,中医认为是“神,魂,魄”和肉体的分离了,即使有呼吸有心跳,那么此人还算有生命吗?
所以我们中医所言的生,不是单纯的呼吸和心跳,是“有神”的生,有尊严的生,有质量的生。
我素来不相信轮回。在哲学里面轮回,就是一滴水。一滴水,在失重状态下,呈现完美的球形,是由于水分子间的相互吸引。荷叶上,两滴较小的水珠相遇后,会迅速融合成为一个新的大水珠。水在遇到光,热等能量递增的作用下,分子结构不再稳定,会游离蒸发。水蒸汽在遇冷的作用下,会凝结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遇冷的作用下,会冻结成固态的冰。遇到风中携带的沙尘,会将水带走一部分。而水,也会冲刷地表的土壤岩石。
一滴水,凝结冻结于冰峰,再融化滴落,汇集成江河湖海。
还是这一滴水,比植物吸收,植物被动物吃掉,动物排泄或死亡蒸发...
这滴水,在自然中循环,轮回...周而复始。
物质的轮回在不断的进行。
在物质表象的生成与消亡的过程中,物质的实质,永恒不灭。
轮回,本为梵语。谓众生由惑业之因(贪、嗔、痴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轮回,恰如车轮之回转,永无止尽,故称轮回。又作生死、生死轮回、生死相续、轮回转生、流转、轮转。佛教认为人永远处于生死循环状态,循环的线路有六条,在哪条道上循环取决于活着时所做的善事和恶事。例如,做了恶事,死后下地狱受刑,刑满后投胎变动物,动物死后的循环,再取决于它活着时作的“业”。
今天写下这篇文字,乃因我理解生死。却不知病中人,倘若失神,医生来延续这个生命,是“业”还是“善”?如果“还神”回来一定是“善”,倘若不“还”呢?我陷入不知是哲学还是宗教的循环中……
(转载需与博主联系,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