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探究:《欧债危机:我的一些思考!》
(2011-11-10 17:47:40)
标签:
欧债危机意大利危机铁路基建欧债财经 |
分类: 行业研究 |
《欧债危机:我的一些思考!》
CunShan
Investment
最近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其中,意大利成为危机焦点。对于欧债危机的原因、过程等的论述已有很多大家论述,笔者在此不再赘述,仅就欧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作一探讨。由于笔者认识有限,仅供参考!
一、欧债危机对全球的传导
显而易见的是,欧洲债务危机将导致欧洲银行系统坏账增加并导致欧洲经济在目前脆弱的基础上更加脆弱,经济下滑也是必然。对于英美等欧元区外围发达国家而言,似乎并不能“隔岸观火”,欧债危机对这些国家的负面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其金融系统进而影响实体经济。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对欧洲出口比重占其总出口比重较小,对欧洲出口约占GDP的7%,对GDP的贡献仅为1%。因此,欧债危机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影响在实体层面较小,更多体现在金融系统领域。
欧债危机对中国、日本对外贸依赖度较高的出口导向型国家而言,则通过出口影响实体经济,这种影响较大。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即是欧洲,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欧债危机的蔓延必将导致欧洲经济进一步衰退,其对经济的需求能力减弱,对中国的进口需求将减少,必将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
二、各国反周期经济措施猜想
欧债危机不仅通过影响英美等国金融系统进而影响其实体经济,也通过贸易影响中日等出口导向型国家。毫无疑问的是,欧债危机的最终影响都将是全球经济再次陷于衰退的可能增大。基于这样的预期,各国政府或将采取积极措施以反周期调控经济,遏制或至少减缓经济下滑程度。理论上讲,治理经济衰退的措施,无外乎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就具体表现形式而言,扩大政府公债发行,降低准款准备金率,降息,加大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等。
三、中国会如何反应?
中国很可能会调整2010年来的偏紧货币政策,转向偏松至少局部偏松的货币政策。对于财政政策,中国多年来都是偏积极的,没有理由表明在未来外围经济衰退预期强烈的情况下会偏紧。因此,总体来讲,笔者判断,未来政策调整的可能性较大。
具体讲,政策将具体体现在出口、投资与消费上。由于出口受外围市场需求疲软影响,且考虑到不应过分依赖出口,未来出口应不是重点(相对而言)。在出口方面,中国应该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出口结构,尽力将外围需求疲软对出口的负面冲击降到最小。
投资仍是我国目前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引擎,其中,房地产与铁路基建投资占据很大的权重。几乎可以确定的是,未来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仍将延续,直至房价回归到消费者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温总理也多次强调了调控房价的决心不会动摇。如果房价不能回归至消费者能够承受的合理范围内,那么,指望启动扩内需的政策将是纸上谈兵。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的高房价吸纳了大部分居民绝大部分收入,甚至包括两代人的收入。高房价成了吞噬居民消费能力的“魔鬼海绵”,如果高房价不能回归到居民能够承受的合理范围,那么,决定内需的消费能力从何而来?换言之,只有高房价回归到一个合理的、正常的水平,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意愿才会真正释放出来。因此,对于未来房价的继续调控,应该坚定而不是动摇。在投资中,除了房地产占据重要影响外,铁路基建也同样重要。2008年年底启动4万亿刺激政策很大部分资金投向“铁公鸡”,但目前来看,“铁公鸡”由于投融资体系的弊病,后续资金跟进困难。笔者判断,未来铁路基建将会放缓。事实上,将大量资源投向铁路基建,也必将导致国有经济与私营经济的矛盾更加显著,经济结构更加不合理,扭曲性更加严重。总之,不管是对于房地产调控还是铁路基建建设,未来都不应给予过多指望。但需要注意的是,国家仍有保障房这一“杀手锏”利器。国家在调控房地产同时也将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熨平房地产调控和铁路基建放缓带来的投资增速下滑的作用。因此,未来投资这块,笔者认为保障房建设与新兴产业将是重点、看点。
消费是中国近几年来大力呼吁的方向。2008年来也确实在消费政策上下了不少功夫。笔者认为,面对未来外围经济形势的悲观预期,消费必将继续是未来扶持的重点。具体讲,减税、提高个税起征点、系列消费品补贴措施等都将成为刺激消费的方式。
四、中国未来30年
以全球性经济危机为契机,中国逐步由重投资、出口轻消费向投资、出口与消费并重结构转变,尤其注重对消费的挖潜。这种转变,笔者认为其本质上是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伴随这种转变的深入与成功,必将为中国未来30年的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石,中国有望借力全球性经济危机强力促成自我转变,未来国际竞争力将大大增强。实现伟大复兴也大概是情理之中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