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峰农机/宏观探究:我国农业机械化率未来发展趋势探析

标签:
吉峰农机农业机械化农业就业就业人口美国 |
分类: 公司研究 |
理论上讲,我国农业机械化率未来极限值是100%,但具体而言,需要综合分析我国的国情后方能做出大致判断。
从国际上看,美国农业机械化率近乎100%,日本99%,韩国99%。,即这些发达国家几乎在任何一个农业环节均是采用机械化作业。我国2008年农业机械化率为45%,2010年为52%,整体而言已经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由人畜力作业为主正式迈入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性阶段(2010年吉峰农机年报),但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显然巨大。
我国要实现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前提必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解放并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事实上,我国每年都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就我估算大概每年至少有1000万人左右(后面将作详细分析)。我国目前农业仍是吸纳全社会就业人口最大产业。2009年农业就业人口2.97亿,占全国就业总人口比例为38.1%,第二、三产业分别为27.8%和34.1%。2009年农业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约为10.6%。这说明,我国农业就业人口最多,但创造的产业增加值却是最少的,即该行业存在生产率低、效益差的现象。显然,我国产业结构就业人口存在不合理现象。
图1:我国1952-2009年三次产业就业占比变化
上文讲到我国要实现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就必须大幅减少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但事实上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换言之,第二、三产业很难在中短期内完全吸纳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大军)。为了更加清晰认识这个问题,请耐心阅读下面的分析。我国2009年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分别为2.97亿、2.17亿和2.66亿,农业(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总人口比例为38.1%,占总人口比例为22.3%。美国2009年农业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2%,日本为2.3%,韩国为7%。这里很清楚地表明,我国农业就业人口显然过于庞大,无论是绝对数还是比例而言都与发达农业国家差距甚大。但这也正给予了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机械化前景),我们须逆向看待这个问题。
为了说明我国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性,我将做一个有趣的测算。假设我国未来农业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5%(发达国家这个水平不过分),按照目前14亿总人口计算,将有约7000万农业就业人口。而2009年农业就业人口为2.97亿,也就是说至少需要将2.27亿务农人口转移至第二、三产业。那么,这2.27亿人口需要多少年才能转移完成呢?这是我关心和重点思考的问题(很有趣)。为此,我制作了下表。
表1:我国三次产业2005-2009年新增就业人口统计(单位:万人)
项目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2005年 |
-1299 |
1164 |
760 |
2006年 |
-1409 |
1141 |
843 |
2007年 |
-1117 |
1404 |
303 |
2008年 |
-790 |
480 |
800 |
2009年 |
-946 |
1055 |
886 |
平均 |
-1112 |
1767 |
按照一般逻辑,第一产业减少人数应将转移至第二、三产业(也可能失业),因此,平均每年约1110万农业就业人口转移至第二、三产业,这就是说第二、三产业中大概63%新增就业人口来自第一产业。按照每年1100万农业人口转移计算,大致需要21年才能完成2.27亿农业就业人口转移,才能达到农业就业人口占总人口5%比例的要求(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是一个有趣的测算,本身并不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