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启发童书馆
启发童书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2,172
  • 关注人气:1,1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图说】与张又然西城图书馆“再见”小树林

(2010-08-09 09:59:12)
标签:

转载

[转载]【图说】与张又然西城图书馆“再见”小树林    

   2010年8月7日星期六。

    西城图书馆,四层。

    初见张又然老师,与正在签名的他开了个小玩笑:“其实早先见过您。”

    张老师诧异地停下手中的笔,抬起头:“在哪里?”。我解释:“在书里啊,早在春节前,在台湾格林文化的绘本馆里,拜读过您08年5月格林出版的繁体版《春神跳舞的森林》和《再见小树林》。”

    张老师欣然笑了:“难怪你一眼就能认出我来。”......

    (启发的版本中,创作背景“再现美丽的森林”及作者介绍及照片的部分,被单独陈列在《导读手册》里,绘本书中并没有一并呈现而格林2008年5月的台版则是将这部分内容排版在绘本末尾靠近后环衬的部分,读者了解的时更为便利,感觉与故事是一个整体。)   

    讲座前,与张老师做了简短的交流,与读他作品及看照片不同的是:多了一份成人淡淡的笑容与平和。尚未沟讲对讲座后阅读课程设计,张老师便被喊去准备开始讲座了。

 

之一、《春神跳舞的森林》

[转载]【图说】与张又然西城图书馆“再见”小树林《春神跳舞的森林》  启发精选华语原创优秀绘本
作者:严淑女 著,张又然 绘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5月

[当当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849486&ref=search-1-A]

 

[转载]【图说】与张又然西城图书馆“再见”小树林【分享《春神跳舞的森林》】

由于现场阅读过《春神跳舞的森林》的读者不多,张老师依照纯画稿版再现了这个美丽的故事。

娓娓道来的故事,已经印刻在张老师的脑海中,印刷而出的文字已经不是必须了。

 

[转载]【图说】与张又然西城图书馆“再见”小树林

【讲述绘本创作背后的故事】

[转载]【图说】与张又然西城图书馆“再见”小树林【绘本中的画面】

绘本开篇的第一幅图的呈现,站位就在讲座PPT照片中的某个角落,可以猜到吗?

 

[转载]【图说】与张又然西城图书馆“再见”小树林

【分享《春神跳舞的森林》】
有关邹族“万物有灵”的信念在书中传递的部分。

 

[转载]【图说】与张又然西城图书馆“再见”小树林【讲述绘本创作背后的故事:阿里山的小火车】

现在的电力小火车,为运送观光客使用。
[转载]【图说】与张又然西城图书馆“再见”小树林【讲述绘本创作背后的故事:阿里山的小火车】

电力小火车的前身是“吃煤”的蒸汽机车头,多用来运输砍伐后的木材。

当下,虽然机车头性能还很好,但一旦开出来,就会因为车头喷出的烟雾承担“额外罚单”。

由此,书中爸爸带儿子触摸“神木”的左侧页上,也留下了的线索。

 

[转载]【图说】与张又然西城图书馆“再见”小树林

【讲述绘本创作背后的故事:怎样的邹族】

在张老师的文字中“当初构思这本书时野心是很大的,我们希望将阿里山的人文、历史、小火车、

邹族的神话和文化都融入进来。

回过头来看成品书:丰富的呈现中,六年的勘察、走访,细节无处不在却自然的不着痕迹,

每一处都隐藏着一串秘密等待发掘。

对于创作者与编辑而言,需要感受、考据、沉思、梳理的......,则如冰山隐藏在水面之下的部分。

 这样一个过程,是值得读书的人心存敬意与钦佩的。

 

之二、《再见小树林》

[转载]【图说】与张又然西城图书馆“再见”小树林《再见小树林》 启发精选华语原创优秀绘本

作者:严淑女 著,张又然 绘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5月

[当当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849487&ref=search-1-A ]

 

    由于时间的关系,作为张老师自传体绘本《再见小树林》一书没有展开详细的介绍、《春神跳舞的森林》张老师亲自给孩子的阅读分享环节取消了。家长提问阶段只有4名家长幸运地得到机会。

    解答的过程,再一次印证着细节的意义。对于孩子:阅读是个逐步感悟与呈现的过程,细节的另一个意义如同在孩子们的心田里埋下种子。父母们可以做的,是带上一份信任与宽容,一起期待......

 

    讲座后,是我承担的部分了:图书馆一层与孩子和家长们一起体验中分享《再见小树林》。

    还是没来及与张老师沟通。但对自己的解读及讲述过程的设计,还是有信心的。

 

    给孩子们讲故事----尤其是第一次谋面的陌生的孩子,唯一不变的就是:孩子们个体反应程度的不可预见------讲述现场中会有各种可能随时出现。此时,对故事妈妈的挑战已经不在于对书的熟稔程度,而是:对孩子现场反馈的把握与书中内容的结合、对场面及讲述节奏控制。

    还好,孩子里有特别活跃、愿意交流的,也有忽闪着大眼睛一路安静的倾听的。平衡下来,还在掌控之中。

 

    故事结束的时候,特意向家长们做了一个说明:

[转载]【图说】与张又然西城图书馆“再见”小树林

    开篇时,页面次序调整、前半部让孩子充分互动(包括香味的伏笔)、情节转折时减少互动、留白、倾听,再到结尾给出更多表达机会等的设计理由----对于一个3-6岁的孩子而言,通过一片树林看到整个地球的生态与环保问题,确实是件很有难度的事情,他内部的经验不足够。而《再见小树林》一书,小树林对于主人公小绿的意义不仅在于环境的优劣,更有爸爸妈妈忙碌无人陪伴小绿时,小树林对他内心的安抚作用----小树林带来的新奇、那些谋面及未谋面的、时不时闯进小绿生活中的小动物们的陪伴、各种植物树叶、种子搜集、对比、种植、研究过程中的生活的充实及收获......取代了那些“父母无暇陪伴时的孤独时光”。

    而这样一份潜在的孤独,我想:是孩子们或多或少都曾有过的感触。 [转载]【图说】与张又然西城图书馆“再见”小树林

    由此,切入孩子们的内心,孩子们可以理解到小树林对于小绿这个孩子的意义,更容易唤起孩子们与小绿同样对小树林在情感上的共鸣。当这样一片对孩子有“特殊意义”的树林被一夜之间摧毁的时候、当那些小绿平时喜爱却不忍去打扰的小动物们因小树林被毁而无家可归、与病倒床榻的小绿在梦中相见的时候......强烈的内心震撼才会被孩子更好的体会到。

[转载]【图说】与张又然西城图书馆“再见”小树林

    由此,引发的小树林存在与破坏的区别、前后画面对比中小树林存在与消失后环境的改变......会水到渠成的被孩子自己边对比、边自己得出结论:小树林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如果类似的小树林一片一片逐一失去,地球将会如何?-----这会是孩子们内心的成长、是孩子们自己的收获,而不是父母们外部的灌输与教化。

 

    被一本书带领着,我们历经了一次不同寻常的心灵的旅程。

 

    分享结束的时候,作为当年的小绿,张老师一直在诚恳致谢这个讲述的设计与过程。我想:或者我读到了图文背后、环保背后,一个小孩子当年的内心吧.....

 

    感谢书的创作者:呈现给我们一本好书;感谢编辑们将书带给读者;感谢由这本好书,带给我们对生活新的体会与感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