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今生读已迟
(2012-01-29 23:07:05)
标签:
中国父母之邦宋体黄泉路上蝶纷飞《读书》杂谈 |
分类: 闲翻故纸 |
2012年第一期《读书》有李零怀念傅懋勣先生的《黄泉路上蝶纷飞》,读之恻然。援引《论语》柳下惠为官三黜,终不离开自己国家的回答:“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孔子去鲁,回首国门,不忍离去,丢下一句话:‘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又记起李鸿章的那句“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来,“势利之交,难以经远。”世道不同了,今人对于“不去父母之邦”的那些人,并不容易理解!更难得尊重!我在想,当他们义无反顾“不去父母之邦”时,除了骨子里那份信仰和执着,是否曾经有过徘徊和计较?当生命走到尽头,是否为着这样决择而有过一丝悔意?假若生命重来,是否依旧不负初心?
“火化那天,安琪和我坐在一个小天井里,静静等候。空气中有一种特殊的味道。他说,唉,多少种外语,多少种民族语言,一切的一切,全都烟消云散,说没就没了。”
“我仿佛看见,他说的东西,像一只只蝴蝶,从炉膛中飞出。当时我没哭,但回到家,夜深人静,泪如雨下。”
许多时候,更多的泪水都流给了我们自己。那些累劫里的旧事已化成同病相怜的感同身受!总在某个空隙里潜滋暗长成现世情怀,那慈悲亦不出果报!于是想到“书到今生读已迟”的话来。任何的伤痛若己出时,便不容易拿别人的祸福荣辱来说长道短,天下也许便可少些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或许在那辈人身上,集中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随顺与旷达。对于那些无法望其项背者,我们确乎是迟了,与其流些轻薄的泪水,不如报以崇敬的目光,即使无法解读,终是一种敬畏和祭奠。
假如生命注定就此平淡,亦不能否定我们曾经付出的努力,即使重新来过,并不确切会有什么根本改变。以这样的认知去揣度那些为我所尊敬的人,想来他们的灵魂也该是安宁的!说不得便真如了那一只只蝴蝶的轻盈,因为他们终不负了自己的初心!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睁开眼的一刻起,便在不断寻找着。许多时候许多人并不知道,我们要寻找的,其实正是我们自己。
是花儿,总是要盛放的。果真“书到今生读已迟”,更该有所积淀,即使错过,只要那些美好,能离我们再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