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昆曲六百年

(2011-11-07 14:24:01)
标签:

田蕴章

台湾

宋体

昆曲六百年

四书五经

杂谈

分类: 自言自语

央视纪录频道《昆曲六百年》,只赶上后三集。很有些怀旧,却还是略逊于感觉里的深浓。

也许这个古老剧种,已真的不适应这个时代。或者,这个时代不配再拥有那样一份旧时的美好。光鲜亮丽之余,总于明暗间遗失了些原有的饱满,从容,自信。浓抹重彩,却涂不去的表演痕迹,戏里戏外,演员角色,台上台下,隔了一个世纪,怎样都融不得一起。任你如何的不舍,那昨日的辉煌,究竟还是去了,随了乾隆爷的眷恋,都成了历史尘迹。那依旧唱着演着的旧曲新词,便算是《哀江南》吧:“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不只是昆曲,其它剧种,还包括了书法,国画,图书等诸多人文传承,都已时运不济得久了。这种外行人的感觉,对于身在其中的人,犹为深切。京剧谭派传人谭元寿先生,书法家田蕴章教授便都曾感叹过前人的“不可超越”。时过境迁,其实早已谈不上超越,便是继承已有些奢侈了。

连同躺在旧书里的文字,散落民间的传统手工,口传心授的技艺绝活,并不是它们落后了,不好了,实在是这个时代仓皇得久了,来不及喘息,心态过于急功近利了,除了金钱名位便都可以成粪成土一扫而空了。少有一份耐心和素养,来品评享受一晌久违的美餐。多少有些“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反例,孜孜以求着时,已无暇顾及其它。”倘还有闲分一下心,也是要寻些新奇乐事的,为商业大片摄魂夺魄,粗口小品逗成前仰后合,惊羡于泡沫剧的时尚前卫……那些看似过了时的美好已不在话下,如买了的书,“反正已是有了的,什么时候想了,再看也是不迟!”容谷幽兰,遂成美人迟暮!

这亦是几代大陆人失落了的精神家园。对昆曲的认知,最初是白先勇先生集两岸三地一流创意设计家,联手打造青春版《牡丹亭》时。很象是韩国人申遗江陵端午祭后,国人才开始重视传统节日般,总要“墙里开花墙外红”了的。似乎这样好的事物,我们是拥有得太多了,以至要靠“他山之石”方可一攻着的。我们不反思自己的麻木,倒怪罪起他人的多事,长不大孩子般的是非不辨,好歹不分,再怎么聪明伶俐,都已无知得不可救药了!

对于繁体字渐渐淡出,我始终是耿耿于怀着的,繁复笔划间,存了先人的良苦用心,透着生活的生动艰辛。断去的,已不再是单纯的笔划,而是几千年文化的根。除非古汉语专业,已很少有人随意捧起“四书五经”便可通读的了,即使是“朱批”过了的。据说一本《老子》便有上千个注释本,每一本注释,都是一次流失,读与不读,要读哪个,竟都成了两难。今年两会前有过恢复繁体字的议论,想来有心人还是有的,可惜占不到主导。说到尾,还是担心影响了经济发展,制约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靠些数字堆砌,真的便能振兴了?而文化呢,却已实实在在断了几十年了!非要等到些可以传承的人去了,也来一次繁体字的“扫盲”运动?

当年昆曲走进台湾时,台湾人给予了最为自豪的夸奖:“最好的昆曲演出在大陆,最好的昆曲观众在台湾。”是台湾的发展滞后了吗?台湾人民还停留在三四十年代的水深火热中的吗?他们没有大片可看,没有了可娱乐的休闲吗?事实恰恰是那里很时尚,很前卫,很经济,很繁荣,很开化,很文明……最重要的,在这一长串很的背后,还有一个很传承。他们依旧使用繁体字,依旧背诵“三百千千”,熟读“四书五经”,随便一个中学生,如果愿意,随时可以走进满是繁体字的书中,与历史对话成津津有味。他们日常使用4808个繁体汉字,比香港多了49个,比大陆的简体字整整多出2308个汉字。即使简单的排列组合,台湾文字的丰富也要多出何止数十倍,无怪乎他们自豪自己是昆曲最好的观众了。

当年台湾人盼望的“光复”,即使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无法实现,至少在文化上,是可以期许着的了!好歹,那依旧还是华夏文明。

据说地球上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3个,不可再生。自然每天也会有新事物产生,几十年来所见所闻,无非细菌,病毒,种类不知名姓的怪疾,无法治愈的人群。不知道达尔文发现“物竞天择”的同时,有没有预料到今天的现实。我在臆想,如果世界是个平衡体,那么一定是一些东西的死亡伴着另一些东西的新生,反之亦然。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一切,如果不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还会是谁呢?

思想美好,即得美好。关键是那美好,须是真切的,恒久的,而不是表面的,昙花一现的。否则,便是引狼入室,自毁前程了。今天是从昨天一步一步走来的,倘觉出些问题,也无法原路返回。但至少可以有些依寻,部分恢复还原些旧时好的传承。重要的不是向何处走,怎样走,而是知道何处,怎样才是对自己,对子孙后代真好的。

戏剧,书法,手工,大凡传承,都是含了历史,人文精神的,教孩子们知道些,总比被日本动画,网络游戏打打杀杀所笼罩的好。除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这个社会已杀戮太重,是真正到了该适可而止的时候了。大人们自以为是的生活观,过早地干涉了孩子们的自然成长。植物长不好,不是种子的问题,便是照顾得不够,怨不得植物本身。在他们还没有真正成了气候前,生杀予夺,操之在大人。轻意推掉自身的责任,便是没有了责任可负的悲哀!

由《昆曲六百年》,说了这许多无聊的话,已有些不合时宜着了,毕竟连那结束语都是充满着希望的。犹记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话,不先滋养些氛围,环境,便是几株残荷败叶,已禁不得一夜的风吹雨打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