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感受十二——脚手架引出的教学策略

(2018-12-28 16:26:13)

学习感受十二脚手架引出的教学策略

http://s3/mw690/001Pqbjozy7qka21Azw02&690

http://s11/mw690/001Pqbjozy7qka2lfm2ca&690

上面的两幅图是盖一座高楼时所搭建的脚手架,建筑工人需要站在脚手架上,才能将新的建筑材料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当然第一个图中的脚手架是从地面搭起,随着高度的增加,不断地向上搭。第二个图中的脚手架,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下面的脚手架就撤了,只在适当的高度上搭建脚手架。

如果把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看作是建筑自己的知识大厦,那么,老师的作用就是在学生学习时,给学生搭建适当的脚手架,让学生能够找到学习新知识的落脚点,然后把学习到的新知识安放在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是否需要从最低点开始搭建脚手架呢?很明显,是不必要的。前面学习的知识或者学习知识过程的方法,是可以迁移作为后续学习的脚手架的。

国培南通行,12月4日上午我们聆听了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首届名师,81岁的李庾南老师题为《自学 议论 引导教学法》讲座。在她的讲座中谈到一个案例:“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在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断定理时,通过对各要素的探究,得出SSS SAS AAS ASA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当在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我们就不必假装学生没有经历过上述过程,而重新从各个要素开始探究,最终得出SSS SAS AAS 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样脚手架就搭在原有的基础上,这是一种学习方法的迁移。

其实在物理学中,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比方学习光的反射定理时,我们探究了三线两角的关系,再学习光的折射规律时,我们就不必假装学生不知道要探究三线两角的关系而在黑暗中探究,学生可以直接对光折射现象进行三线两角关系的探究。再比如,我们学习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三要素有大小、方向、作用点。那么,在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压力、浮力时,就可以对这些力的三要素进行研究。没有必要让学生还是从零基础开始进行学习。

数学课标要求的四基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生活经验,在这里,基本生活经验应该还包括基本学习经验。所以我们的学习应该基于学生基本的学习经验。

说来说去,其实,就是脚手架的问题,从什么地方建立脚手架,就是教学的起点,这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和问题。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践行,是真正的对教学的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