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记》之教学的“豫时孙摩”四原则

(2018-08-17 18:09:43)

《学记》之教育的四原则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解字】

孙:顺应,合乎规律。

扞格:坚固不易攻破。

燕朋:不正派的朋友。

燕辟:不良行为。

喻:循循善诱。

道:同导,引导。

【释义】

大学的教育方法:在学生的不良行为还没有产生之前就加以防范,这叫做预防;当时机成熟时不失时机地加以施教,这叫做适时;不超过节度次第加以施教,这叫做按规律办事、循序渐进;互相交流学习并且相互帮助,这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育兴盛成功的根本因素。

当学生的不良习惯已经养成了,并且不良行为出现了,才加以制止,就会产生强烈抵触而起不到作用;合适的学习时机已经错过了,然后才去学,再勤苦用功也难有成就;杂乱地什么都让孩子去学,而不按应有的次第去教,就会弄坏搞乱教育的条理并且什么也学不好。单独学习而没有学友,就会孤陋寡闻。结交不正当的朋友,就会违背老师的教诲。养成游乐放荡的习惯,就会荒废自己的学业。这六点是教育所以半途而废的根本因素。

君子既然已知道了教育兴盛成功的根由,又知道了教育所以半途而废的根由,这样就可以从事教育事业了。所以君子开展教育工作,要懂得循循善诱。是引导而不牵着走,是严格要求而不强迫压制,启发而不包办到底。引导而不牵着走,师生关系才能亲近融洽;严格要求而不强迫压制,学生就感到轻松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到底,学生就会自己去深思生发。能够做到师生关系亲近融洽、学生学习轻松容易同时又能主动深入思考,这就可以称为善于循循善诱了。

【引申】

     虽然说的是“大学之法”,我们深入进去看,实际上此“大学之法”有普适性,所以我们可以引申一下。尤其是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的孩子整体早熟,我们以前大孩子才出的问题,现在小孩也当仁不让了。

“禁于未发之谓豫”,不要等问题出现了,再去矫正,再去改,那就很费劲了。我们中医里讲最高妙的医是治什么呀,治未病,那么同样的最高妙的教育什么呢,“禁于未发”。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错误的前概念,这就是教学中的顽疾,主要是因为没有“禁于未发”,如果要想完全根除这种错误的前概念,一方面要通过实验,另一方要多次地重复,只有这样才能根除。

“当其可之谓时”,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一个最关键的要达成的内容。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住这个关键期的话,就会发现这个关键期要达成的那个内容,很容易就形成了,教育的具体措施发挥不了太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施教者明白这一点,明白这一点恰恰是抓住了教育的实质。如果我们真正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的话,就做些增上缘的事情。

而再反观我们现时的教育,我们在很多很多地方没有很好地把握这个孩子的成长关键期。不仅如此,在很多环节,我们还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去给他这个,要求那个。看似好像对孩子好,实际上我们不仅仅没有成为孩子成长的增上缘,弄不好还成为逆缘。不是说你在孩子身上使劲都是好的,这里面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时机的把握。那么从中国文化的角度,从生命成长的规律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若干关键期。只要把这几个关键期很好地把握住了,很多根本要达成的东西自然而然就达成了。

以成长到16岁为准,此前孩子的成长有三个关键期。第一个关键期在78岁(女孩7岁,男孩8岁)以前,这是孩子天性未开蒙的时候,直接针对孩子的天性和人性加以施教,养成中正静定之性,是这个年龄段教育的根本。我看了一下前天戚老师讲的“幼儿养正”,实际上就是讲的这个阶段教育的根本和关键是什么。第二个关键期在78岁到1213岁,这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形成了,直接入性的教育就很难了,孩子已经有自我意识了,你要化孩子的性,孩子觉得好的、喜欢的、乐意接收的,这时候才能入性;如果孩子不喜欢,不想,不需要,就把你的施教拒之门外了。既然这样,我们就直接针对孩子的自我意识加以施教不就好了吗?这个我的作用的核心是人的思维方式,给孩子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实相的思维方式,就是对78岁到1213岁孩子的教育根本。第三个关键期是1213岁到1516岁,孩子的心性状态又发生了变化。你看孩子1213岁的时候开始有思想了,他不光有自我意识了,他还要有自主意志,他要开始作自己的主了,要有他自己的思想了。那么这个时期给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成为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在孩子成长的这三个关键的时期,只要抓住相应的三个根本,孩子的整体教育就把握住了,孩子的成长不可能出质的偏差。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比如说45岁的孩子,自我意识还没形成,自主意识更没有形成,你跟他讲道理、讲价值观,是不是无异于对牛弹琴呀,这就是“陵节而施”。我们让孩子读经,学习中国文化这套系统,也要遵循这套系统内在的规律和次第。如果是这样,你就会发现,我们这么博大精微的文化系统,很容易就把握了。那么这个次第是什么呢,我们把它总结为十二个阶段,我们称为“经典教育的十二个阶段”。其中在孩子成人之前主要涉及前五个阶段,我们用五个字来表达:“音”、“形”、“义”、“理”、“用”。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下。

“音”就是建立学中国文化“音”的系统,这个最适合3岁到5岁的孩子。因为这时候他的耳根已经发育成型了,眼根还正在发育,这时候孩子有很强的记忆天份,很多孩子过耳不忘,这时候教育的主要方法就是听诵,所谓听诵,就是耳朵听经典,嘴巴把听进去的再诵出来。耳朵听进去为阴,嘴巴念出来为阳,这样以耳为根的一套阴阳系统就驱动起来了,运作良久后其结果称为“耳聪”。这样通过听诵,既达到“耳聪”的目的,又将学习中国文化“音”的系统建立起来,可谓一举两得。不仅如此,还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形”就是建立学中国文化“形”的系统,5岁到7岁的孩子眼根也成型了,这是孩子认字的关键期,这时的孩子有极强的认字天份,这时候要以诵读为主。所谓诵读,就是眼睛看着经典文字,手指指着所看,嘴巴念着所指,耳朵听着所念。眼睛看进去为阴,手指指出来为阳,这样以眼为根的第二套阴阳系统就启动起来了,与第一套阴阳系统互动,运作良久后其结果称为“耳聪目明”。这样通过诵读,自然地将汉字的音和形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完成了认字的职能,将学中国文化“形”的系统就建立起来了,为孩子进入小学阶段,进一步学文字学,过文字关奠定了基础。

“义”就是学习汉字文字,掌握汉字字义。78岁到1213岁孩子学习中国文化的重心就进入这第三个阶段。首先我们要分清楚认字和识字的区别,所谓认字,就是看到一个字能读出它的音;所谓识字,就是看到一个字知道它什么意思。就相当于我们看到某个人,就知道他叫张三,但是不知道他的教育背景,结没有结婚,是作什么的,这就是只“认”张三;如果我们既知道他叫张三,又知道他的背景,那么这就是“识”,加起来就是“认识”张三。孩子到了78岁至1213岁的时候有一种天分,什么天分呢?他的自我意识已经形成了,他要以此为根建立各种认知了,要刨根问底要知道问题背后的东西,要对万事万物建立概念了。这个时候自然给他引入学习字“义”的系统,这时候因势利导,导给他建立汉字“义”的系统,就特别容易。他就把这个系统全面地掌握了,我们称为叫过了文字关。世和学堂开设的具体相关课程就是文字课。

“理”的系统就是明理,直接的方法就是解经,透过经典了知人生宇宙的根本之理,了解万事万物内在之理。到了1213岁到1516岁的时候,我们刚才说了,孩子开始有思想了,他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个时候就可以给他导入第四个阶段——理。具体在学习中国文化过程中的施教方法就是解经。1213岁的孩子如果在此之前,把音、形、义这三关都过了以后,到了1213岁他解经是很自然的过程的。这点在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后,充分地验证了这一点。那么到1516岁的时候,孩子基本上可以把主体的经典的义理都能够把握。而这时一个不可思议的非常微妙的情况就出现了,是什么呢?我们说1213岁的孩子开始有思想了,开始建立其价值观了,那么给孩子们建立起什么样的价值观呢?如何建立呢?通过解读《道德经》等道家经典,孩子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了老子的世界观;通过解读《论语》等儒家的经典,孩子潜移默化地建立起了孔子的人生观。道家的世界观与儒家的人生观共同构成了孩子的价值观。这样在孩子价值观建立的最关键期自然地将天地宇宙最根本的最究竟的价值观就导给了孩子,孩子未来成人后的人生想出问题都很难了,孩子将来想不出息也很难了。

“用”的系统就是将经典之理与孩子的现实人生相结合。这个结合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经史合参”,以经典的价值观为指导,将古人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转化成孩子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一个是孩子的现实生活和学习相结合。你看在孔子的人生观,老子的价值观的指引下,把古人用血泪写成的真实的历史变成孩子自身的人生经历和阅历,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用最高的、最深的价值观作为指导,把五千年历史中那么多人的人生经历,转化成孩子的人生阅历,这是不是一个最捷径的建立人生阅历的过程啊。所以说孩子十五六岁能解经了,再经过几年的经史合参,到了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你看我们孩子的身心状态,其中做得好的孩子,会相当于一个五万年的老者的智慧状态,我们老祖宗多智慧啊,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不可思议的财富啊!一边是完备的经,一边是完备的史,世界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我们中华民族这样具有完备经史体系的民族了,可悲的是我们却把这最宝贵的财富束之高阁。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的很多环节是需要模仿的。你要去看别人做,你要用心去感受,逐步把别人的那个东西慢慢融化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再去尝试,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这个就不展开说了。

如果能够把握好这四点,你看“教之所由兴也”,教育是不是一定能兴盛起来。换句话说,教兴起来的根本标志是什么呀?出才,出大才,出很多的大才。

反之,“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这六者,前四者就是与刚才的兴相对应的,我们就不说了。我们再看后面第五,“燕朋逆其师”,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这个孩子交了一帮狐朋狗友,与这帮狐朋狗友混在一起,只听他们的不信老师的,不按老师所说的去做。“燕辟废其学”,从今天来看,大量的孩子上了网瘾,喜欢打游戏,这就是“燕辟”。他们染上了打游戏的瘾,让他们再学就不可能了,太难了,现在这样的孩子大量地存在。在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期,你看燕辟多么废其学啊。仅此一条就足以教之所由废了,《学记》里早就说了,说什么了?说如果沉迷于打游戏,你的学业一定要废,这是两千四百年前我们老祖宗告诉我们的。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这一条很重要,我们都是做教育的,我们要经常用这“兴四废六”衡量一下我们自己,做一个标准,久而久之就就能抓住教孩子的根本了。“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真正做教育要懂得喻。什么是喻呢,“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比如我们牵牛,如果我们在前面硬拉,你动的劲越大,那个牛向后用的劲也越大,你能拉得过牛吗?要善于引导这个牛,不能硬去牵它,做教育也是如此。如果老师和孩子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的话,各种施教内容就很容易达成。这种“喻”就是“和”。

“强而弗抑”就是对孩子要严格要求,但是不要太过分了,不要用压制的手段,如要求孩子“一定要这样的,必须要这样的”,强过头了就变成抑了。如果变成抑了,你会发现这孩子学什么都难,你对我要求那么高,我能达到吗。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准则,这是一个非常高妙的准则,我们只要把这个准则把握好了,就会发现一切的教育都能够很轻易地达成。不光是教育孩子,对于我们做任何事情也是如是。这个准则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明确目标,明确要把孩子导归何处。第二要知道孩子当下在什么地方,他相对于这个目标的位置在哪儿。第三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什么呢,不要要求孩子一步就达成那个目的。要把这个过程分成若干步,每一步对孩子来说都不难,每次只要求孩子完成一步,这样不知不觉孩子就达成最终目的了。如果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法,各种所谓难学的内容,我们的孩子是不是都能够掌握,都能够达成。这正如《大学》所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明天的我比今天的我更好,日积月累就能够达成我们的教育的目的。这种“喻”就是“易”。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立足于我们中国文化一个核心精神的一个教育思想。就是中道的教育思想。

“开而弗达”,就是在孩子自己过不去的地方,点他一下就行了,剩下的全由他自己去做,就叫“开而弗达”。我们中国师带徒当中有一句话,叫作“真教人教一口,不教人教十手”,就是教人手把手地教,看似好像在教东西,这是假教人。真教人教一口,什么是一口,这个学者在他学的过程中,他就卡在那儿了,靠自己的力量他就是过不去,这时候我们点拨一下他就过去了,他一过去实际上一片新的天地就展现出来了,这样的教人是真教人,这种教法叫“开而弗达”。不是说面面俱到地教,就点他困住的地方,而且困住的地方是靠他自力不可能逾越的,就在这点上帮他一下就行了。我们中国文化意义上的教育是以“学”为本的,是让学习者自己去琢磨,搞不明白,他自然就要去思考。通过思考他该明白的就明白,不明白的就通过老师给他点一下,他就明白了。你看99%的他自己都完成了,老师只帮他完成他自己完成不了的1%就行了,这种学习成效是最高的。现在的孩子非常的麻烦,遇到一个问题,他等着。为什么等着,他被教惯了,等着有人来告诉他,像傻子一样。真正以学为本成长起来的孩子,问题一来,他特别地高兴,发自内心的喜悦,他有新的钻研琢磨的东西了。“开而弗达”是建立在以学为本的教育基础上的,以教为本的教育很难体现“开而弗达”。这种“喻”就是“思”。

    “和易以思”就是善喻,喻就是循循善诱,能真正把握教育内在的实质,不急不缓不温不火。循循善诱,遵循已有的规律去加以施教,这种喻的教育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教育,那就是中道的教育思想,“中”的教育,“中国人”应有的教育。

感想:教学的原则四个字:预、时、孙、摩。预防为主,适时而动,遵循规律,相互学习。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处在141516之间,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说教在这个时候是最不起作用的,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小思想,小注意了。而强制也不是最好的方法。用的不好会引起他们的逆反情绪。“我自己能”,“我自己来”“我自己行”就是他们的口头禅。给他们自我展示的机会,多给予他们肯定,就是此时的“预”,“时”“孙”。

另外,在这个年龄段里,他们既离不开父母,但却有极大的愿望摆脱父母,所以朋友就成为他们这个时候的同盟。预防他们结交社会上不良的朋友,染上不良的习惯就成为这个时候父母老师最重要的工作。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