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记》之“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2018-08-17 12:30:59)

《学记》之“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http://s4/mw690/001Pqbjozy7mTGv9QB5f3&690

原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解释: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记录各种问题以备回答学生,是不能够胜任作他人老师的。言外之意则是:作为一名老师,必须要有随机应变、万变不离其宗地解释问题的能力,要能够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解决各种问题,如此才能教导他人。反之,单纯地将前人的问题原原本本记录下来,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地去回答,是不足以为人师的。

 

必也听语乎!一定要听取学生的话语、言论,而且这种听取是静静的观察。也就是说,老师要有能力听出学生的弦外之音。为什么在此处用字呢?而不是必也听其言乎必也听其论乎呢?正所谓锣鼓听声,说话听音,就是要听出弦外之音的意思。这是对老师的一个硬性要求,一定要有能力通过学生的言谈、话语,感觉到、察觉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动向。

 

力不能问,然后语之。如果学生能力有限,不能提出问题,那么老师要以自己的话语、言论来加以引导,且以一种自然而然不露痕迹的方式,用平易近人的话语,在谈笑风声和嬉笑怒骂间,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影响和启发学生。

 

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如果老师通过上述方法,还是不能使这位学生知晓所引导的内容,那一定是时机不对、机缘不成熟,这时是可以暂时放下的。

延伸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我认为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教学内容为记问之学,即教师照本宣科,第二层意思是教学方式为记问之学: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经过实验、实践、交流讨论等,仅仅通过死记硬背,不足以为人师。

作为一名教师,要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应该有一桶水,或者说教师应该是源源不断的泉水,对于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不仅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要有重新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使书本结论性的知识成为知识形成的过程的再现,让学生在短的时间内经历前人走过的路,感受知识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如果只能照本宣科,就教材内容将教材,或者让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这样的老师是不合格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预设固然重要,但学生课堂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无法预料的现象,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和善于观察的眼睛。学生的眼神交流,神态表现,语言表达及其语言背后的思考都能够反映出学习的情况,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情况给予及时的调整,不要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学生学习的实际。

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这里也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是学生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给予启发诱导,另一方面有些学生生性胆小,或者不自信,在今天这样的大班额教学的情况下,很少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要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地关注,给他们更多的发言机会和表达的机会。目前教学中以小组共同学习为主,四人小组,学生之间有了更多表达的机会,在交流展示环节,也要给这些学生更多的机会。

对于有些知识点或者问题,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时,则一定要等到学生非常想明白,怎么想也想不通时,才加以指点;老师指点后学生仍不明白,只好暂时放弃指导,以待将来。就是今天所谓三讲三不讲,其中一条“讲了不明白的,不讲。”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知道所学的内容,更要有重构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要有耐心,所谓的“听语”“力不能问”“语知而不知”这些都是课堂上的一些必发事件,这些事件的处理,才是考验一个教师真正的智慧。所以“记问之学”确实不足以为人师。或者说,一个人仅仅有记问之学,仅仅靠书本上的一点知识,或者学校里学来的东西,是不够格当老师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地摸索,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像吴非老师所说:我退休了,我会当老师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