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记》之教学中的误区

(2018-08-16 10:17:41)

《学记》之教学中的误区

原文:,呻占毕,多讯,言及于数,进不顾安。使人不由诚,教人不尽材。之也悖,求之佛。夫然,故隐疾其师,苦不知。虽终业,必速。教不刑,其此之由乎!

短短八十个字,如果去掉那些虚词(红色的字),仅仅有四十八个字,便道出了教学中五大误区:

误区一:呻其占毕——死记硬背。有些背诵是必须的,比方小学低年级,正是记忆的黄金时间,让学生背诵必要的精神文化典籍,以至于能够出口成诵,为他们的成长打好底色,是必要的,但现实的情况是一到三年级学生的背诵量是少而又少。几乎是几个星期才背诵一篇诗或文。这样,一个学期背下来的东西,还能有多少。另一种情况是有些知识,比如科学,数学等需要学生理解,更有甚者,需要学生通过实践亲身经历,却仍然是作为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第三种情况是,有些知识,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归纳总结而后得出,教师也大包大揽,给学生总结出来,让学生记住。

误区二:多其讯——一味灌输一方面把教师自己的感悟讲给学生听,根本不考虑学生有没感觉,另一方面照本宣科,提出一些简单的毫无价值的弱智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只要说“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即可。现在的讨论式课堂,似乎解决了这个问题,但讨论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感悟的吗?大多是老师事先排练,到课堂上来展示”,也就是表演。因此,学堂也不像个学堂,倒像个戏台。老师每天都得占用学生好多的课外时间,去事先编排演练,到上课时,学习活动基本已经完成,只是展示一下学习成果而已而且,那学习困难学生,也只有当观众的份,甚至不知那些优秀生在演些什么。反正九年坐满了,初中就毕业了

误区三: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和消化理解。第一,因为教材中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完成,教师不得不赶进度。第二,由于取消了留级制,程度参差的学生混编一个班,对于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不可能有接受和消化的机会。而老师备课,也只能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来准备。因此造成的结果不单有只顾赶进度而不顾学生能否接受的问题,还有一个让好学生吃不饱的问题。

误区四:使人不由其诚——不从学生的兴趣和内在的学习动机出发。这个问题已经初步得到解决了,因为现在教师的讲课,都十分注意导入的艺术,并注意创设一个真是的生活情境。但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先天不足,要说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无疑是天方夜谭。因为一个班内的学生程度的参差不齐,比如一个初三班级内,从某些学科的学习能力来说,有的学生已经到达高一甚至高二的水平,而某些学生还只在小学三年级的水平,更不用说千差万别的学生个性差异,你怎么来激发?按哪位学生的爱好的特点来激发?

误区五:教人不尽其材——没有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环境中,一个教师不可能在四十五分钟内做到对四五十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是班级授课制的先天不足。只有在小班化甚至小小班化时,教师才可能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而真正有效的教育,也正是个别教育。因此,我们怎样改造班级授课制,使教育真正走上正道,成为个别教育,又不使学生独学而无友,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综合这五种误区, 如下;只注意背诵、灌输、赶进度,而忽视启发诱导,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注意因材施教等不良的现象,教学学的效果与人的愿望相反,造成了不良的后果。使学生厌恶学习;怨恨教师;不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对学习有畏难情绪,这样学生即使毕了业,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现在的倡导的教学,首先是“学得有趣,学的有用,学的有效”,正是力争改变教学中的这些弊端或者误区。学得有趣,就是要使学生对学习首先要“意诚”,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学的有用,就是要避免“呻其占毕,多其讯”,一方面通过实验、实践、项目学习、问题驱动等,或者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等,把获取知识成为能力提升的手段。学的有效,注重的是多元评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不同的要求,同时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如积极性,合作意识,组织能力等。

尤其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无论是文化基础,自主学习还是社会参与,主动性成为发展的关键要素,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再是逼迫学习,逼迫劳动,逼迫生活的时代,学习,工作,生活成为人的一种生存需要。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保护好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兴趣,工作热情和生活的情调,学习什么并不重要,学到什么程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体会到了乐趣,是否能够感兴趣,是否能够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