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中国
(2011-01-02 21:47:04)
标签:
转载 |
在2010中国职业生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朱伦女士介绍了北森公司推出的《2010中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记者对朱女士做了专访。
记者:您能否从中西对比的角度,介绍一下我国高校生涯教育发展的现状?
朱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我国的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有了长足进展。总体来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资源投入初具规模,在工作比重、经费投入上均有较大发展。
从工作内容来看,西方高校的职业辅导人员,工作内容主要分为就业渠道工作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则事务性工作、就业渠道工作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基本上三足鼎立。从人员情况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工作专职人员在1~8个之间,但仍有20%的学校没有专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从业人员要求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硕士以上的学术背景,在我国,该人员比例仅为36.4%。
在国外,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职业生涯意识的启蒙和教育,大学阶段生涯规划的意识较为成熟,而我国尚没有早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大学生基本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根据调查报告,目前也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树立学生职业生涯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并提升自我认识的能力和促发学生实际行动。
记者:在现有情况下,提高高校职业生涯辅导教育的效果,您有何建议?
朱伦: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途径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有如下几个:
就业指导中心加大投入,师资力量增多,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这有赖于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发展和分化;
现有师资水平的提升。让专兼职教师逐步发展成为顶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家,引领学校其他部门、教学单位的教师共同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构建层级化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虽然个性化辅导和咨询、课程的方式是最为有效的教育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个性化辅导和咨询等最顶级的服务。因此,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层级的问题,提供不同的教育和服务。
记者:有人认为西方的生涯规划理论不适合中国国情,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咨询和辅导的效果,不知您怎么看?
朱伦:我个人认为或许应该先持开放的态度多学习,再应用和调整,洋为中用,不要着急批评和否定,更多的是开放的态度来学习,。
相对而言,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在意面子、关系,更含蓄,也更在意别人的看法等。所以在课堂上和咨询时,老师需要更多的发现学生优点,并及时赞扬,提升学生的自信,使他们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别人。因为中国更在意人际和家庭,在帮助学生探索选择的时候需要在家庭、别人的看法方面做更多的了解和工作。
记者:对于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来讲,他们如何实现个人的成长,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朱伦:成就感不足,可能源于投入的不足。在双肩挑的现实情境下,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留出时间多看一些专业书籍,适当做一些咨询,做一些研究,这样,咨询会更有效果,课也能讲得更生动,个人也才会得到成长,幸福感自然产生。另外,大部分课堂以说教为主,而体验更加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涯的持续关注和后续行动,所以,体验式课堂更值得提倡。当老师通过自己的工作,看到了学生的成长,他也就会有成就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