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之旅09.重庆-跋

分类: 足迹 |
转眼七年过去了,我仿佛仍然漂泊在路上。记得我坐在从重庆飞往北京的飞机上,脑海里不断的过着这一路的景象。这是我生命中又一段插曲,也犹如一部电影一样,只是这电影中没有惊艳的故事和跌宕起伏的剧情,只是平凡无奇的一段旅程而已,充满了朦胧的色彩。
在重庆的时候我二十九岁,按常理说不应在这陌生的城市一个人如浪子一样闲逛了。可当时我的心情还是对这个城市和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让我步履不停的继续走着、四处张望着。走过重庆的山城步道,高高低低的登着石阶,秋日阳光里的树木和人家在我的眼前一一来到,又慢慢向后远去。这里的人们在这座山一样的城里平凡的生活着,一户人家门口的水池边还摆着刚刚洗净的蔬菜。还有一处民国时期一样的老楼房,深灰色的砖瓦向我昭示着它的年龄,可它现在依然在发挥着作用,是一家正常营业的医院。走过有着人气的步道,再到十八梯,这里却很少见到人的影子。周围尽是些等待拆除的旧楼房,曲折的石阶上有几个人在攀爬,还有仅剩下卖小商品的摊贩,向着高处铺展开的台阶上冷冷清清。除了我的家乡,我又看到一处荒凉。原来最荒凉的地方不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或者沙漠,而是人们居住过的地方被废弃以后。一扇扇破败的门窗上的褪色残缺不全的春联,让人不解什么是地久天长,什么是万事如意。再过不久这里即将变成废墟,甚至夷为平地,变回这个地方最原始的模样,那岁月给人留下了什么呢?怕是仅有人的记忆了。在十八梯的尽头吃了一碗小面,老板依然热情,他对这里的记忆又是怎样的呢?
我的住处依然是青年旅舍。楼的一边有片空地,站在空地的边上,就像站在一处山腰上,向下望去,是个学校。在这里可以俯视学校的操场,还有周围高高低低的楼房,再向远处望去,一片楼顶,起起伏伏的近在眼前。更远处又高了起来,与自己齐平,还有更高的地方。如宫崎骏电影里的城镇一样魔幻,自己真想骑着扫把,在这座此起彼伏的城市飞跃穿梭。事实上我正从早到晚的穿行在这座城中,上上下下的走过解放碑、洪崖洞、乘着过江缆车走到长江对面,回望山城的夜景。
在我以前的记忆里,重庆就是两部电影:《周渔的火车》和《生活秀》。《周渔的火车》里重庆如诗一样,空气里充盈着魔性、迷幻、忧郁的气息,就像当中诗人寻找着仙湖,人们也在这里上下左右的穿梭着,同样像是在生活中寻找着什么。高低起伏的地势,怎么能让人心情平静呢?我有意无意的寻找,意外的走到七星岗的通远门,城门边有一段古城墙,墙上开着一家露天茶苑。我有很多时间,在这里打开手机,完整的看了一遍《生活秀》。然而这电影的好处我说不出来,只觉得这里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就像与我擦肩而过的每一个重庆人一样,他们生活的本质是隐藏在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里。外人看不到,甚至他们自己也忽略了作为一个极普通的平凡人所拥有的秉性。这秉性与生俱来、根深蒂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尽览无余,导致故事朝着唯一的结局演绎着,看似充满巧合和惊喜,但其实都是两人命中注定好了的。
要说重庆遍地是美女毫不夸张,那些如解放碑热闹的商业街更不必说。只平时在地铁公交上,或者稍偏的一些区域,漂亮的姑娘也随处可见,而且我在重庆到处游走,记忆里是没有见过丑女人的。个个肤白貌美,身材匀称窈窕。我经过重庆的人民医院,想起在涠洲岛和南宁一起游玩的护士,她长得随说不那么出众,但生的也是白皙标致,长得瘦而高挑,性格又很好,算得上是典型的巴渝女子。
因为电影《疯狂的石头》我去了罗汉寺;因为传说中的八大美院,我去了在黄桷坪的四川美院;因为从小受到的爱国教育,我去了白公馆、渣滓洞;因为看传统的和古典的现代建筑我去了湖南会馆和人民大礼堂。还有在重庆吃到正宗的重庆火锅,坐在带有九宫格的火锅面前,看着锅里的辣椒和油汤咕嘟咕嘟的翻滚着。桌子上摆满了鸭肠、牛肚、牛丸、酥肉、还有些蔬菜等食材,手持一副长筷,就着一碗油碟,一个人大汗淋漓的吃了个痛快。这一路由北向南,吃过各种小吃和米粉,大多都以香辣为主,让我的味蕾一次又一次的受着美食的慰藉。尤其在南宁的西关新天地商场的七层里有一个店叫“有嘢食”,在那里我吃到生平吃过最香的酸辣粉。满满的一碗粉中有名为炸七寸的毛肚,汤上飘着一层辣椒红油,撒着一层花生碎,还有一层芝麻和葱花香菜。使这碗酸辣粉香到了极点,是我这次“小吃之旅”的一个小高潮。而最后吃到这最香最辣的重庆火锅,在这次旅程中对味蕾的刺激达到了顶峰。以至于我在回到北京之后,再也不想吃辣的食物了,也没有什么能比这一路的香辣高潮迭起、吃的更痛快淋漓。突然我的味蕾和我的心一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重新回到北京工作生活这些年,再没有了年轻时那种追求新鲜吃喝玩乐的那些雅兴。仿佛生活回归到了平淡的状态。
磁器口上的鲜榨酸辣粉和陈麻花又给了我这次旅行的最后一次回味。酸辣粉晶莹滑嫩、香辣鲜爽,一碗下肚直呼过瘾。陈麻花香酥可口,口味繁多,想不到这北方食物在这里净可以做到如此好吃,也是意外的惊喜。在江边的磁器口古镇里走来走去,热闹的游客络绎不绝,尤其年轻漂亮的姑娘,给这个古朴的地方添了一抹别样的景象。还有在古镇里居住的大妈们,在交织的人群边悠闲的打着麻将,让这里不光满是游客和全是商业,她们好像是本地特色一样,让我们嗅到了这市井生活里的烟火味。
跋
重庆是我这次旅行的最后一站,我这一走就是两个多月。在这里算是为我这几年的壮游计划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本想走遍全国各地,但现在已经基本去过祖国的大多数地区,心里突然满足了。想也不用非要圆满,反倒留有一些余地才是最好的。而心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记得在重庆的一个傍晚,我一个人站在朝天门码头,右手边是滚滚的长江,左手边是嘉陵江,两江交汇于此。只见嘉陵江青绿色的水流入浑浊但汹涌的长江,然后它们一齐朝向东边的大海流去。嘉陵江不再自满于自己的澄清,而是选择了与更壮阔的长江合流,我想它走了那千里万里之后也觉得自己需要有一个依托了吧?不再强求自己的流域那么圆满,只要走过了自己的来路,到此满足的拥向命运的怀抱,而心甘情愿的在更浑浊包容的长江里,奔向自己唯一的归宿——大海!
时至今日,我走了很多很多地方,两次壮游让我看到了世界的美好。从理想回到现实,又经过了这些年的人人事事,慢慢觉得实现理想很难,在漫长又转瞬即逝的岁月里好好的生活更难。随着经历增多年龄增大,年轻时的冲动越来越少,欲望越来越低。通过读书和工作,社会现实的本来面目逐渐在眼前变得明朗,心中的理想与现实也慢慢的分道扬镳,最后形成了好似跷跷板的两端,在自己的心里和眼前上上下下的摇摆,撬动着生活继续向前。
可是不论我们自己还是这整个大的时代,如今的步履都显的举步维艰。我们生活中让人满意的事情也越来越少,仿佛以前一直在催促我们向前的动力(钱财、生活质量、虚荣心还有对未来的憧憬)已经变得无力。可时间正分分秒秒的过去,我们眼睁睁的看着,想改变这不温不火的现状却倍感心有余而力不足。以前的我们把如今当作未来,用那一双双清澈稚嫩的眼睛渴望着。而现在好像不知不觉的就走到了当下,这里如一个雾气笼罩的十字街头,不知道向左向右,还是一意孤行的继续向前。正当我们傻傻的分不清方向的时候,一只硕大的黑天鹅向我们直扑而来,这疫情最开始让我们惊惶失色,而后让我们渐渐的适应与它相伴,再到现在,它时刻都在考验着我们的耐心。加缪在《鼠疫》中写道:“瘟疫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原来生活的面貌并没有标准,我们以前的平静日子和战争和灾难一样的少有,又一样的稀疏平常。这个世界现在还是几乎每天都有天灾人祸在发生着,贫穷与瘟疫也在很多地方实实在在的存在与散播着。看到了这些,心里的负担反倒减轻了一些,不再杞人忧天,因为阴晴不定的老天本来就时刻在人们的头上。以往在旅行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到如今平日里体会到的人情世故,我从这含混不清的深刻中探出头来。只想头脑简单的祝愿“上苍保佑吃完了饭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