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行10.四川成都

分类: 足迹 |
成都
2018年十一假期前,我在单位把所有的手头事在下班前的最后一秒钟做完。长舒一口气,直奔北京国际机场,乘飞机飞向四川成都。飞机起飞之后,我将北京的所有杂事抛到脑后,就像这飞机将整个北京丢在了地面,一种解脱感充盈着我的心,胜利逃亡的喜悦让我不自觉的笑了起来。
落地成都大概已经到了半夜,我乘大巴车到了市中心,下车骑着共享单车穿行在成都的街道上。午夜的微风轻轻吹过我的全身,轻盈愉悦的心情使我越蹬越起劲。成都的街道不宽,而且不规则的穿插在市区之间,夜里街上只有零星的一些人,不多的车辆也偶尔驶过。谁能想到几个小时前,我还因繁琐的工作所缠身而一刻不停的忙碌着,转眼就抛开一切的来到这夜深人静的成都街头,悠闲自得的体会这美好夜色。
成都的宽窄巷子里很热闹,这里虽然很商业化、游客很多,但是宽窄相连的小街很有趣味,而且街道干净整洁,两边的店铺和街景也都很有新意。其中有一间很显眼的三联书店,复古的门面上刻有瓦尔登三个字,直走进去,迎面吧台最明显的位置摆着梭罗的《瓦尔登湖》。既然此间书店门面和首推的书都是这“瓦尔登”,我在不知这其中缘由的情况下,顺便买了一本《瓦尔登湖》。回到北京一看,果然是本好书,可以说对我的后来影响很大。如果不来到这家书店,可能我能看到这本书的时间不知要等到多久以后了。宽窄巷子里还有一间酒吧叫做“白夜”,刚看到招牌时就觉得眼熟,门面我倒忘记是什么模样,只记得这招牌的样子。后来看到一次翟永明的采访,才想起来,那间酒吧正是这被称为“巴蜀五君子”其中之一的翟永明开的。如果当时知道,一定会进去坐一坐。
春熙路上的游客熙熙攘攘,但这里好似要比别的城市的商业街更纯粹和更有趣味。因为这里的店铺并不都是很高端奢侈的商店,也没有那么多时尚服饰和珠宝橱窗。更多的是大众消费品和纪念品,我记得在那里淘到了一个简易的旅行背包,价格比其他地方还要便宜。所以这里可以买到很多实惠的商品,并不是像其他地方一样,要么高端奢侈,要么就是卖一些华而不实糊弄游客的东西。有趣味的装置也不少,记得当时一座大厦的楼顶攀爬着一只巨大的熊猫,是一个艺术家的户外装置艺术,就像当年大黄鸭一样的被大众所熟悉。
每到一个省会我都会去当地的博物馆看一看,而每个博物馆里都会有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在四川省博物馆里看到最多的要算是一个个精美的砖雕了,几乎每块砖面上的画面都形神兼备。从未见过的人很难相信,这些都是汉代的作品,其中的故事画面概括性很强,某些细节又很到位。其他的还有些陶俑、漆盒、青铜器等等。只可惜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去三星堆看看那超乎想象的青铜人像。
武侯祠紧挨着锦里,这里也是热闹非凡。街头巷尾人头攒动,还不时能听到赵磊的那首《成都》,那年这首歌正火的时候,好似成都也有了自己的旅游歌曲。武侯祠中的楹联颇有看点,不论是被毛主席所欣赏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还有董必武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郭沫若的“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等等,汪曾祺老先生曾说这里多是治理蜀地的官员所撰写,所以少有吟风弄月的雅词,多为实感之言。武侯祠最里端有三义庙,庙内端坐着刘关张三尊塑像,刘备持重、关羽威严、张飞怒目。四川的三国文化也很繁盛,可能很多地方都能见到三国人物形象或者衍生出来的旅游纪念品。我也去过不少其他与三国有关的地方:关林、逍遥津、阆中的张飞庙、正定的赵云庙等等,往后想去的赤壁和白帝城、荆州、襄阳等地,还有“关公故里”运城解州。虽然三国人物里我最崇敬关羽,但他在三国演义里明显戏份过重,过于强化他的完美形象。当然这与关羽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神化有关,但我们在崇拜关二爷的同时,需要保留理性,要不然很容易被他这半人半神的英雄主义情结所误导。至于儒释道三家将“忠、义、仁、勇”的道义赋予关二爷,还将他塑造成威严又神通广大护法神,又把那些招财、祈福、保身等神性都无以复加的安到他一身之上。但我觉得我们所崇敬的关公精神(或者说是神性)主要体现在“信、义、勇”三个方面,时代也需要这几点来引导这个社会的秩序,而最主要的是社会中人们的诚实守信。从近日的新闻和短视频中看到陆树铭老师的离世,很多人也都怀着对关公崇敬之情,对他表示缅怀。
唐诗我最喜欢杜诗,当年周云蓬一首《杜甫三章》又让我找回了小时候对唐诗的喜爱。然而现在的我更多的体会到了唐诗的魅力,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所以杜甫草堂也是我来成都最想去的地方之一。但说实话,杜甫草堂确实如汪曾祺老先生所说,就是一个景色别致的大公园,虽有那么一点“花重锦官城”的意思。只是相比汪老去的时候,现在真的仿建了唐时杜甫住过的茅草屋,但现在看来,它也只像是一个模型而已。不论杜诗读的多寡,人们都只是进到里面毫无感受的出来。而门前的这个小池塘更让人觉得有形无神,从诗中可知,当时他住的茅草屋远不如这么雅致。我在这里大致了解了这位诗圣的一生,并买了冯至撰写的《杜甫传》,还有各种诗帖的合集。回到北京后,又正赶上北京人艺的新戏《杜甫》开演,这出戏没有之前《李白》的那种明显的内心矛盾和戏剧冲突,更多则是杜甫一生实实在在的苦难,和与大时代的格格不入。当晚在观看这出戏的剧场内,我看到几乎每一个人都随着杜甫那“艰难苦恨繁霜鬓”的一生所动容,掩面而泣。随着对杜诗更多了解,才知道他为什么被人尊为“诗圣”。
夜晚,我来到廊桥,廊桥内是一家高档的西餐厅。廊桥周围的景色很迷人,河边步道上悠闲的行人漫步,夜晚微风和煦,灯火阑珊。这样美好的夜晚在旅行中并不少见,但这晚我仿佛喝醉了酒一样,沉醉在这美好的夜色里,看着沉静的河水如镜面一般,不觉让我陷入沉思。但这沉思中并没有要想的事,像纷繁的风尘落定之后,时光静止一样,我的思绪也在这廊桥下、河床上沉淀了下来。遂有一首小诗而出:廊桥美人游,忽儿夜忘归。醉枕锦江水,梦回锦官城。
在成都我住在一家名叫“懒骨头”的青旅里,入住当晚只听卫生间里有人洗澡,在我的床铺上安顿好后,不多时从卫生间出来一位年轻女子。原来这房间仍是一间男女混寝,因为住的多了,我也没有觉得惊讶。与她交谈几句之后,她突然问我为什么到了这以后她的手机上不去网,我说可能是你的信号或者Wi-Fi没有连好,我让她用百度随便搜一个词试试。她说她用的是Google搜的,我说Google当然不行,难怪她说上不去网。她却说她们那都用Google,我开始疑惑的想,怎么看她也不像是外国人。正当我的脑子里搜索类似新加坡、马来等地之际,她马上解释说她是从台湾来的,我才恍然大悟,心想怎么就没想到宝岛台湾呢。哑然失笑了一下,我们接着聊了一些在大陆旅游的事,她说她接下来要去四姑娘山等川南地区,而我聊了一些类似青海湖的地方。第二天台湾女子就离开了这里,而我突然有点后悔,因为昨晚没有趁着话题问她一些关于台湾的事情,那时我还是很关心台湾同胞生活状况的。
但第二天还是有一些意外收获,同一屋子里的另一个青年男子是一个全世界到处跑业务的销售。上午闲来无事在一楼的大厅内与他聊了很久。虽然我牵挂的台湾人民现在的情况我已经无从得知,但从眼前这位青年男子口中了解到了一些世界人民的情况。他是卖水管的,常年累月的在国外跑业务,在我俩的聊天中,他从南非说到了美国,从中东谈到了东南亚。倒也算是对我的好奇心的一种补偿吧。
这家“懒骨头”青旅的地点很好,附近有很多寺庙,还有很多好吃到可以上榜的小吃。寺庙有知名的文殊院,小寺庙如爱道堂、金沙菴等,其中爱道堂每天中午可以为信众提供斋饭,游客也可以进去体验。附近知名的小吃有文殊院门对面的洞子口张老二凉粉,还有甘记肥肠粉,我对比了几家的肥肠粉的味道,甘记肥肠粉明显要比其他小店好吃的多。附近还有一家很普通的小店,叫蓉荣北大铺盖面的面馆,一碗又宽又厚的面,吃起来劲道有嚼头,而且汤头浓郁,味道很香很好吃。所以按照那些吃货们做好的美食推荐地图去找,还是很靠谱的。还有一座离这里较远的佛教名刹昭觉寺,有着“第一禅林”的美誉,而且占地面积很大,如一座小宫殿,内有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佛教寺庙标准的格局殿堂之外,还有观音阁、御书楼、石佛殿等等大小庙宇多座,尤其那圆通宝殿更显大气。
在成都的街头巷尾,总会找到美味的小吃,如随处可见的麻辣兔头、钟水饺、冒菜、串串香、三大炮还有时尚美食的代表蛋烘糕等等。但美食之王还得是火锅,成都的火锅跟重庆的相似,但是直观的比较,成都的火锅更香,而重庆的更辣。我找到一家知名的火锅店,一人坐在方桌前,眼前一口牛油火锅在沸腾着,食材摆在周边,右手边一碗香油蘸料,左手边一杯啤酒。我的胃口很小,但在这香辣无比的美味面前,怎禁得住诱惑,大盘小盘的鸭肠、百叶、牛肉、豆皮等等一扫而光。吃饱喝足后直呼过瘾。这香辣锅底的火锅,只有在成都和重庆才吃的过瘾。自打去过这两个地方以后,在北京或其他任何地方,都对火锅没了兴致。在北京进了火锅店,只是图一时热闹。能够照顾所有人口味的鸳鸯锅,与“吃”也算不得一回事了。
在成都周边旅游非常方便,我去都江堰和乐山、峨眉山,都只需乘地铁换乘高铁,而且地铁高铁在同一站台上,下地铁直接上高铁,对面即是动车,方便极了。
都江堰
余秋雨说中国最伟大的工程不是秦始皇修建的长城,而是与之同朝代的都江堰。没有去过甚是不解,哪怕是看了余秋雨的文章,也还是感受不到。直到我这次来到都江堰,走着走着,当快要游完之时才突然间感受到它的伟大。再读余秋雨的都江堰这篇文章时发现,他所描述的都江堰的壮阔是因为他参观的方向是反着的,因为他首先看到的是宝瓶口,然后是飞沙堰和鱼嘴。而我当天下了大巴车,一大部分人被导游忽悠走,去一个地方看了一场所谓放水节的演出,然后我一个人朝着都江堰的方向走去。而无论怎么走,最先看到的都是“鱼嘴”,在未见“鱼嘴”时,岷江靠近岸边这一侧的水流湍急,虽然看上去就像是一条小河,但走进“鱼嘴”时,已经可以完全看到岷江全貌了。而江水被“鱼嘴”亲吻,被分成内江和外江两叉,因为当时正是枯水期,向我这边的内江流来的水量要明显大于外江。在江边的秦堰楼上王自己用手机搜索后了解到,这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二八分沙”的地方。而此前我根本不知道这样一个看似极其普通的水利工程为什么会被世人所赞颂,从此慢慢的才开始对都江堰有了了解。
从秦堰楼顺着山坡走下,到了连接“鱼嘴”的索桥,过索桥走到分水堤坝上,坝上行人来往,有游客听着导游的讲解。我依就不以为然的跟其他散客一样,边走边随意张望,只把这江心当作风景一样,也不知道望着什么,有时还在路边的老妪那里买根黄瓜来解渴。走到堤坝的顶端“鱼嘴”处,一边张望,一边有心无心的听导游给游客讲解,对这整个的堤坝的功能有了一点大致的了解。包括被“鱼嘴”分到内江的水和沙,流到飞沙堰处,转而汇到宝瓶口的流程。然后当我转身走到堤坝尾端的飞沙堰时,又才细细的查阅了飞沙堰和对面的凤栖窝的作用。从飞沙堰走到离堆,再看到这清澈的滚滚江水流入宝瓶口,才算完整的领略到都江堰这套完整的水利系统的神奇作用。当内江水流到凤栖窝,河床急剧变的窄而深,又因为离堆的阻挡,急速的水流在这里形成强有力的湾流。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多余的泥沙被甩出对面的飞沙堰,而滤出清澈而充沛的江水,进去窄而深的宝瓶口。而经过排沙所剩的少数泥沙慢慢的堆积在凤栖窝的水底,固定的年限,治理人员会淘出淤积的泥沙,直至深埋水底的卧铁露出。在离堆旁的伏龙观中还保留着汉代埋在水底起到卧铁作用的李冰石像。
李冰父子建造了为这一方造福千年的都江堰,被人们所铭记。都江堰内的“二王庙”就是为了纪念李冰父子所建,只是当时汶川大地震严重的破坏了“二王庙”的主体建筑,我看到已是修缮之后的。二王庙的照壁上刻着李冰定下的“深淘滩,低作堰”这一治水名言,已流传千古。另一座大殿的门下的石壁上雕有“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因为明白了都江堰的作用和原理,这治水的“三字经”和“八字
箴言”让人醍醐灌顶。原来治水和修身、治人理事的道理是一样的,滔滔江水随自然造化川流不息,而我们认为的改造是巧妙的顺应自然的结果,而不是用蛮力强行扭转河道,与自然之力抗衡。不论治水,还是为人,我们都应谨记“深淘滩,低作堰”。深深修炼自己的内在能力,把外在的姿态放低,不要让无关紧要的事物常驻于心,扰乱心境。这样就可以既开放包容又稳健自重,心有神韵,外显自如,遇事也可以从容不迫,安若泰山。
走过都江堰工程的所有部分,只会体会到他的巧妙和实效功能,还未感受到他的伟大。就在都江堰旁的玉垒山顶,新修建了一座高耸的玉垒阁,足有十层楼的高度。本以为又是一座象征性的景区,只是都江堰为了丰富游览项目而建,增添一点登高望远的趣味罢了。我登上这玉垒阁的顶层,因为顶层只有我一个人,一种脱离人际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又因为恐高,一阵阵恐慌向心里袭来。但不一会三五个岁数较大的游客走到这顶层上来,周围有人群,心里便踏实多了。这时方有闲心远眺都江堰的全貌。只是都江堰并不宏大,又不秀美,站的再高也是眼前一片江水、一滩堤坝而已。正觉无聊之时,我顺围栏绕到后面。向都江堰的反面望去,眼前的景象让我恍然大悟!一片丰硕富饶的气象在我眼底铺展开,整齐的楼房和街道,一片祥和的生活气息,向人们昭示着这里的富足安。城乡以外直至天边是平整广阔的土地,目之所极、沃野千里。眼前这一幕,都是因为这都江堰引进来的水流所灌溉的结果。被都江堰排滤过的水进入宝瓶口,形成一条水流湍急深而清澈的小河,流向都江堰背后这片土地,河流在城中不断的分流,均匀的为这座小城供给水源,为更远处的农田浇灌。我这才感到都江堰的伟大之处,正是因为有了它,旱涝不均的川蜀之地,才变成了富饶的天府之国。都江堰的伟大功绩却在它的背后,而且延续了千年。
乐山
到乐山就是为了看大佛,原来从影视剧里知道有这样与山齐高的大佛。而到了大佛面前只觉得巨大无比之外,也没有什么其他感受,所以看点只有“大”一个字。但景区为了创收,推出两种角度来看大佛,第一是贴着大佛旁的岩壁旋梯走下来看,二是买船票乘船在江面上看。虽然说在船上可以更直观的看到大佛全身,但过程就像是走过场一样,一波一波的游客在佛前停留那么十分钟就被拉回了岸上。安船票钱来算,使游客感觉有点亏,但又一想,来都来了,只是从大佛耳边下到脚趾前,只像苍蝇一样在大佛的眼皮子底下转悠,那未免有点缺憾。而且大佛有一缺点,就是佛脚浑圆饱满,而佛手却像两片宽面条一样,耷拉在佛主的膝盖上。
顺着大佛旁的栈道,走到乌尤山,去乌尤寺的路上经过麻浩崖墓和一条买卖街。街边饭店门口的水盆里摆着娃娃鱼和鲟鱼,我知道这些都是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就犹豫片刻掏出手机拨打了110,接警的是位女警官,声音随和,我向她说明了情况后,她用不太肯定的语气告诉我,这些娃娃鱼和鲟鱼应该都是养殖的。于是我也疑惑的挂了电话。既然无法证实,也就无需多虑了。游过乌尤寺后,在下山的途中看见一处亭子,名曰“止息亭”。亭中靠近山体的墙壁刻着一句话:“登山有道,徐行则不踬,与君且住为佳”。落款是赵熙,后来才知道赵熙是蜀中“五老七贤”之一。汪曾祺老先生说这是“见道之言”,我亦以为然。这句话的道理在我几天后登峨眉山时,完全的应验了。
回成都时在乐山市里的一个小吃街中,吃到了跷脚牛肉,甚为惊艳。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肉质香嫩,没有杂味,蘸着小碟中的辣椒面吃,香辣嫩融为一体,吃过唇齿留香。碗中汤头清透,参着香芹,使汤和牛肉多了一股恰到好处的清香气。我想如果用香菜代替香芹的话,可能会气味过重,反倒影响肉的味道。同时吃了乐山的钵钵鸡,这之前就早已久闻的钵钵鸡,反倒不如我从没听过的跷脚牛肉来的惊艳,回到北京后,我还会时常想起乐山的跷脚牛肉而咽口水,对它念念不忘。
峨眉山
从成都到峨眉山一样的方便,下了高铁坐公交车即可到达峨眉山的山脚下。我入住的青旅基本见不到游客,于是我在第二天刚进到山脚的报国寺内就主动的找了几个同伴一起爬山。三个男孩是成都一所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一位湘西人名叫澳斌,一位瘦瘦高高的山东人叫太明,还有一位来自福建比较特立独行的春林。与他们聊过之后,我们四个便痛快的决定徒步爬上山去。在他们当中我算是年纪很大的,所以是最应该考虑体力问题的一个。我们通过手机查阅了大概的登山路线,也知道这登山的劳苦对身体的考验。但我与他们三个年轻人结伴后,就有了登山的底气。
一路上的攀爬很艰辛,澳斌和春林走的速度很快,太明虽高,但身体柔弱,我与他一前一后的走着,有时会互相勉励。第一天途径的寺庙还比较多,后来寺庙越来越少,距离也越来越大,要走好久才能在一个地方歇歇脚。记得经过清音阁时,游客还很多,再继续向上爬时,剩下的基本都是徒步上山的少数人,而大多数人都是乘坐大巴车两个小时就可以到达离金顶不远的雷洞坪,他们用一天时间就可以游完峨眉山,如果选择看日出的话,最多只在金顶下不远处住一宿即可。
我们过了清音阁后走了一下午,在天黑之前到达洪椿坪,我们将在这里住一夜。洪椿坪也是一座寺庙,一进门的白墙上便是“洪椿晓雨”四个字,据说这里清晨的景色别具一格,可观晨雾,听林声,虽无细雨,却湿润清幽,使人神清气爽。入夜的洪椿坪格外宁静,天色变暗,一弯新月挂在幽蓝的夜空中。方形宽敞的寺院四周是古朴的二层楼阁,我时而在庭院中举头看这夜空,时而走上二层楼上的檐下门廊,凭栏远眺茫茫夜色,享受着这份山中禅寺的幽静。
夜已黑透,我回到僧斋一样的客房,这里条件比较简陋。一间古老的房间内如寝室一般摆着四张老旧的木质床铺。合上古老的木门还露着缝隙,老窗框上少了半块玻璃。秋季的山上气温很低,我们去水房打来一暖瓶的热水,洗了脚,钻进冰冷的被窝,因为劳累,很快的就酣然入睡了。第二天清早,天蒙蒙亮,我们起来洗漱,只见同样早起的游客人影憧憧,在户外的水池边走动,自来水冰冷刺骨,强忍着冰冷刷牙洗脸完毕,才算松了口气。水池后是水泥墙面的卫生间,很大很宽敞,因为是建在山坡上,内部有几根承重的水泥圆柱支撑着,围绕着圆柱是一个个的蹲坑。所以围着两三圈的蹲位。与常见的一字排开的厕所不大一样,如厕时每人面向四面八方,所以可当旁若无人。
洪椿坪清晨很清爽,我们整装好吃过早餐,便继续上路。第二天的路程更加辛苦,尤其从九十九道拐的后一段路,算下来大约连续要走七百多级台阶,相当于爬了几十层的楼梯。接下来的路也更陡,我身穿一件衬衫被汗水浸透后,从背包里拿出另一件衬衫换上,把湿衬衫披在背包上晾干。用不了多久,身穿的这件衬衫再次被汗水浸湿,再换回刚刚凉干的衬衫来穿,就这样两件衬衫被反复轮换着穿。虽然路途艰难,但风景也越来越好看。山间清幽葱翠,有时能看到云雾缭绕,远眺青山高远而苍茫。有时经过山涧栈道,泉水半左右而流淌。有时还会遇到猴群,在阶梯旁的栏杆上对我们夹道欢迎。
与前一天一样,我和太明远远落在了澳斌和春林的后面,时间将近中午,我们走到一个可以休息的平台,平台上有遮阳篷,蓬内有几位当地人在卖各种食物和水。我和太明早已觉得肚子里空空如也,体力有些跟不上。于是我们在这里不约而同的买了个苹果,只因为那苹果又大又红,勾起我们的食欲,我们迫不及待的咬下一口,苹果清脆多汁,但果肉泛白并不甘甜,可由于我们太过饥渴,都吃的津津有味。太明显然更饿,一个苹果下肚后又买了几个茶叶蛋,看着他的吃相,就显得这里的茶叶蛋也比山下的更香更好吃。因为他是严于律己的回族,所以在路上可以吃的食物并不多,在中午我们汇合后,在一家餐馆吃午饭时,太明只是泡了他带上山的一桶清真方便面,只就着些烧饼,我们却无所顾忌的吃着在餐馆点好的饭菜,个个狼吞虎咽。
没多久我们走到洗象池,这寺庙更加原始古朴,云雾旁高耸的红墙上站着一只猴子,怯生生的与我们对视,我们生怕它掉入云海,不一会,它爬过墙角后不知所踪。我们在寺庙里要了一碗热水,喝下祛了些寒气,身体微暖,走到殿外的平台边。一片浩渺的云海尽收眼底,仿佛置身世外的云端之上。使自己心里无比开阔,又有一种脱离感,让我满心的怅惘和孤独。所以此时的我,不知心里是空还是满,是澄清还是混沌,是享受脱俗,还是怀念世俗。心境就像这眼前的云海一样,似有还无的一片虚幻。
下午时过了雷洞坪,游客多了起来。走到太子坪天色渐晚,许多人选择在这里住下,为了第二天凌晨去金顶看日出。刚到太子坪时刚有些暮色,天空幽蓝。在旅店内安顿好吃过晚饭后,我一个人出来散步,好奇的走到对面的一间寺庙内,从外表上看,这里并不像是寺庙,只是一排红色的房子而已。门框边有两幅楹联,门楣挂着牌匾,上书太子坪。我从夜幕低垂的外面踏进门去,室内上空一片幽暗,但一尊不大的佛像前的长桌上,一片烛火闪烁。靠近门的一处还有一片烛火,同样排列整齐的上百只小蜡烛在桌子上一齐放着光,几乎铺满了室内的大片空间,室内所有的光都聚集在这一片片的烛火上,四周静谧。这时一个年轻的僧人,从佛龛旁的门帘后慢慢的走了出来,双手合十,嘴里念着经文,瘦高的身材穿一件素净的青布僧袍。在烛光中,我看到他面庞清瘦俊朗,他见我与另外一个女游客进来参观,并不在意,只顾念他的经。因为不敢打扰,所以我只静静地看着那片闪耀的烛光,心里默拜佛祖。好似这间佛堂内只有他一人,但可以说这是我见过最朴素、最“耀眼”的寺庙了。
我们住在太子坪的一家小旅店内,破旧的二层小楼,狭小的楼梯仅可容一人上下。我们住在条件简陋的房间内,铁床铺上铺盖倒算得上厚实。因为山顶更加阴冷,又没有暖气,我们把洗好的衬衫挂在屋子里,感觉到空气更加潮湿。同样我们只能提壶热水来泡脚,缓和一下身体上疲劳和寒冷。我们用身体把被窝捂热,很快昏睡过去。大概后夜里三点多,我们起来简单的洗簌,外面一片漆黑,只有另外几个人跟我们一样,吃了店家为我们准备的热乎早餐,暖了暖身子。走出旅店,进入一片漆黑的山路,朝着金顶走去。
约二十分钟,我们到了开阔的金顶,登上金殿前的观景平台。不多时,朝向东方的围栏边就已经站满了人。我们站在寒冷的夜里颤栗的等待着,默默的望向幽深的天际。因为在登山的路上就看过天气预报,途中也听闻预言,说这几天天气不好,金顶上很难看到日出。但我们心里仍都抱有期望,即使看不到也是命中注定,只享受登山的旅途就好。所以此时到了金顶,天空满是阴云,在场的所有人都期待日出时阴云会消散,静静地黑暗里的人群有人低语,但不论静默或是言语,都是对朝阳期盼的激动心情。
近一个小时过后,东方既白,天边逐渐放亮。仍有云飘在天边,但云层不厚,可透出光来。我们也仍旧满怀期待,希望出现奇迹,看到完美的日出。可奇迹毕竟太难得一遇,太阳在云层背后跳出地平面,漫天的云层变成一片火烧云。太阳向上缓慢升起,依然在云层里穿行,一会遮住半边,一会亮出全貌,如《琵琶行》里的歌女出场,“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过这并没有让我们失望,那太阳的光,被云层变化成一道道金色的光芒,直向我们射来。光芒万丈、绚烂无比。光束透过云层变幻着,渐渐从弱到强,从清幽到明朗。如佛光普照一样,照着我们每个人的脸庞,照进我们的内心。
天色大亮之后,远处的山色清幽,明朗而秀美。一层层薄薄的云雾在山峰间缭绕。远眺天际云海和一层层的山峦叠嶂,如水墨丹青一样美丽。阳光依旧从云层间洒下,人群开始四处观赏,仿佛沉睡了一夜,在初升的阳光里又活跃起来的燕雀,在这霞光万道的金顶上飞来飞去。燕雀也如这些游客一样,如精灵般在树枝上停留鸣叫,好像被这全新的气象鼓舞着,好奇而兴奋,开始了它们生命中崭新的一天。
我与太明、澳斌、春林一起在金顶上合影留念,围绕着那巨大的十方普贤菩萨金像,拜了又拜。我心中想:看的到看不到日出都仅凭个人机缘,无需强求,强求而不得,心里怏怏不快,倒不如想的开些。如这样没有看到最晴朗的日出,但隔着云层,我们看到了红霞与这一道道万丈佛光,不也是一种壮美吗?此时听到有音乐飘来,正是慧开禅师的开示(后来被周云蓬改编成《春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因为想去万年寺看一眼那座无梁砖殿,我们定在高铁站与三位大学生汇合。在回成都高铁上我与他们聊着天,他们问我关于毕业在北京工作的事。因为即将面临就业,他们如我当年毕业一样,心里不免有些迷茫,而且他们都是学数学的,就业面不广,这一点也让他们担心。当我想要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时,发觉我跟本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这些年的工作经历,更没有办法告诉他们应该注意些什么。结果只说出了一两句极其平常的话,大意是:跟本不用过于担心,在大城市生活和找工作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也并没有什么要领。这种话我仿佛也听过不少,朦胧中记得也是年长的人对我说的,或者是电影里看来的如同废话一样的说教。但这时我才发觉,当年长的人对于年幼的人提及自己经验的时候,如果不是自以为是的满口大道理的劝诫,很客观的来讲,反倒会一时语塞。我就是这样,当他们问起来,我竟一时不知道如果描述我的经历。感觉到年轻时都是凭着自己对未来的期望,而一路误打误撞的走过来,同时陪伴着我的只有失去、错过、遗憾和无奈。
在回成都的动车上,我真心的希望他们未来的前程能够一片坦途。但是也知道谁的人生路不是沟沟坎坎的呢?原来祝福都可算作假话,是人的美好希望。但还是祝愿他们吧,毕竟他们拥有着最昂贵且雄厚的资本,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那就是青春。
阆中
因为“一个是阆苑仙葩”这句词,知道了四川有一个地方如同蓬莱仙境一样,也是神仙住的地方。所以从成都到了阆中古城。阆中古城建在嘉陵江的一个转弯处,在江的北岸三面环水,三国时期张飞曾镇守这里,也卒于此,于是这里建有张飞庙。因为那些年几乎每一个古镇都拍了唯美的宣传片在央视进行旅游宣传,所以古镇里常常见到LED大屏在不断的循环播放当时由方中信和许晴出演的古风宣传片。只是片中把两位主角的浪漫嬉戏穿插在张飞骑马带兵队伍中间,不伦不类,主题曲也是想把阆中的所有元素融到歌曲里,最后使人感觉歌的词和曲都是硬生生拼凑而成,不觉让人发笑。
在古城中有着城隍庙、贡院、文庙、滕王阁(与南昌一样,也是因为滕王李元婴而建)等古建筑。登上城中的“中天楼”向四周望去,一片片错落的灰瓦屋顶构成了古城的全貌。古城内街道整齐且干净,到处都是商铺,尤以卖风干牛肉(不知道为什么,牛肉干几乎成了国内所有古城的特产)、炒菇菇最多,还有那甜美的桂花压酒,和被做成饮料、保健品、甚至足浴的保宁醋。而在中天楼下一家店里吃到一碗香辣的“伤心凉粉”,依然是川味浓郁。
与古城隔江而望的是锦屏山,山虽不大但风景秀丽似锦屏,由此得名。从江桥走过,来到锦屏山上,回头望向被绿波荡漾的江水所环抱的古镇,如一幅画卷在眼前展开。锦屏山上有张宪祠、杜少陵祠堂(杜甫衣冠冢)还有一处人造痕迹浓重的小景区。景区内有观星楼,是锦屏山的最高处,楼顶视野开阔,可俯瞰古城全貌。杜甫也曾来到过阆中游玩,还在锦屏山上望着碧绿的嘉陵江水有感而发,成诗《阆水歌》一首。他说“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如我眼前所见的嘉陵江一样,千年依旧。站在锦屏山上远望这碧水青山间的阆中古城,再也没有比“阆州城南天下稀”这句更合适的赞叹了。
尾声
这次蜀中行是我在游历了很多地方之后,一次在工作期间趁着十一假期出来透口气的闲游。心情跟以往不一样,以前对外出旅行比较渴望,贪求去更多的地方,见更多的风景,目的性也更强。而现在的心态是随遇而安,在有限的时间里,不紧不慢的能走到哪算哪。不奢求什么奇遇,也不要求景观多么壮阔、风景多么迷人。就好似我爬峨眉山的感觉,只是一天两天的向上面的山顶走着,最终能看到日出与否不重要。而且我去都江堰也没想到会感受到什么震撼,但它最后确实让我震撼了一把。更为想不到的是,这震撼来自的不是多么高大的建筑或者壮丽的山河,而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小小堤坝,这是即使去到三峡大坝面前也比拟不了的。
从四川回来我依然平凡的过活,每日重复着几乎相同的工作。我也说过,我对旅行感到满足,以后再出去游玩可能更多的是陪父母或者与他人结伴同行。也许我还会一个人再次跑到一个地方旅行,但我已经不作计划了,一切随缘吧。这种类似的游记我估计以后也没有多少时间写了,而之前的这些有点啰嗦又没有多少内涵的游记,我也没打算让多少人去读它。如果恰巧你读到了这些长篇累牍的文字,请原谅,它可能会浪费你大段的时间了(这些话好像应该写在最前面)。其实我的旅行并没有多少意思,没有多少不寻常的经历,更没有艳遇之类的故事。我写下来只是因为我想把我的出走如日常一样,当作日记写下来,至于给谁看,目前还没想过。只觉得不写出来我憋着难受,今天写完以后,我好似完成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可以长舒一口气,接着去忙别的了。而且这些经历形成文字以后,它就不属于我了,好像这段旅程今后跟我不再有任何关系,这会让我感到轻松。就这样把过去一切放下,很少想起,更不主动提及。仿佛我在此刻驻足,拍落我身上的尘土,抬起头继续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