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南之旅02.河南

(2022-11-16 11:02:27)
分类: 足迹



开封



初到开封,还不知道河南大学原来在这里。也才知道河大的历史有多久,校园不是很大,但很古朴。有一个清华园一样的洋牌坊,证明当年是和清华同时最早派出公费留学生的两所高校之一,当天有男生女生几个人正穿着民国时期的学生装在拍照,男生一身笔挺黑色立领,女生蓝色盘扣斜襟衫,黑色到膝裙,朴素的发辫,手里拿着纸卷,在洋气的门牌楼肃穆着正准备照相,照相间隙又轻松谈笑,一副民国时期的青春模样。



河南大学的礼堂建筑独特,砖石结构,而外形则是中国传统的样式。宫殿式的歇山顶、青灰色的飞檐屋瓦,下有青石斗拱做装饰,灰色砖石墙面与殿顶融为一体,正面三个朱红色的门,共八根两两一对的西式圆柱,与门相隔排开,是民国时期很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记得当天正是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北京有隆重的阅兵仪式,河大的学生在礼堂前广场中,一排排整齐的坐在马扎上,观看礼堂旁大屏幕上的仪式直播。大概将到正午,太阳在头顶些许炽烈的照着,我信步闲游的走过他们身边,看着他们认真的模样和青涩的脸庞。



离河南大学不远有一座古塔,虽俗名为铁塔,实际上是砖石建成的高塔,整塔通体贴深褐色琉璃壁砖,远看上去好似铁色,由此得名。铁塔原为开宝寺内塔,现为铁塔公园,塔南有一座大殿,名为接引殿,是双檐歇山式宋代建筑,绿色琉璃瓦上长满了荒草,朱红色柱子也掉了漆,有些破败。殿内有一尊立式接引佛,手作接引法印。再往南不远有一石牌坊,上书写着极乐世界,继续往南既是公园正门,也好似原古寺的山门位置。与石牌坊、接引殿、铁塔等建筑形成一个中轴线,形同传统寺庙的院落格局。塔北走到头有一排连廊,其后也是别有洞天,绕过连廊则见一汪湖水,上有水榭名为何公轩,沿湖远眺,景色迷人。整个公园虽不大,但有塔、有殿、有园、有水、有轩…也算别致,值得游玩。



开封府算得上是开封的首张名片,府门前一面上雕有獬豸的照壁,壁后是包公湖,湖四周景色也很不错。开封虽不大,但景点不少,除开封府外还有杨家将的杨府、龙亭、延庆观等等,杨府完全就是人造景区,龙亭边也有湖,一条步道把湖一分为二,在湖中央凉亭中向湖中望去,风景秀丽,心旷神怡。延庆观不可错过,因中有建筑名为玉皇阁,国内少有,其造型好像是在一个四方基座上建了一个塔,基座内是小殿,供奉神明。基座上为砖石檐歇状装饰,繁锦的中段往上就是主阁,其中供奉玉皇大帝,建筑整体平剖面图为基座四角立方,阁楼八边八角,取四平八稳之意。从下往上仰看,整体呈攒尖之势,和谐而又精美别致。这种砖体高阁的建筑,正定县也有一处,名字不记得了,相比于延庆观的玉皇阁来说,装饰要素气一些,体积和高度几乎一样,也同样是在与房屋齐高的基台上做腰部装饰,顶层收拢为一阁。我那时还没有明确的意图去欣赏中国的古建筑,但玉皇阁的造型和装饰,都深深的吸引了我,我记得很美。长久的驻足仰视,虽然道观里还有些民众在虔诚的信奉着神明,烧香磕头,还有一年迈的老妇在玉皇阁底层门内嘴里不断的念叨着什么。这种氛围让古建筑更加瑰丽而神圣,尤其香炉的烟气缭绕在建筑周围,好像真有神明在注视着人间一样,看着人们带着各种心事前来膜拜。也包括我这种信马由缰的好奇者,与一幢古建筑千年后的因缘际会。



夜幕降临,我坐在开封鼓楼旁二楼上的肯德基餐厅内。窗外就是灯火通明的鼓楼夜市,整齐的摊位有序排列,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看着窗外,心里隐隐生出些许忧愁。想我独自游走四方,毕竟孤身一人,与这人潮涌动成强烈反差,更显的孤单。一道明净的玻璃把我与这喧闹的市井相隔离,心也从这烟火气息当中抽离出来,我一直好似一个世事的旁观者,静静的看着人间的百态,大好河山到处游走,从不知疲倦,也从来不知道悔改。一面常常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不能投入到这世俗当中去,参与其中,按照正常人单纯的想法过日子,而非要格格不入的追寻自己所理想化的、很可能本身就是虚无的那种东西。而使得自己像一个孤魂野鬼一样,到处游荡,就是完成了自己夙愿也无人分享,只有抱守着一片孤独之地,慢慢舔舐着自己的伤痛和忧愁。



开封还有一个本地人常逛的西司夜市,虽比不过鼓楼夜市的繁华状,但每到夜晚也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这里市井气息更浓,人们所常说的没那么商业化,小吃更传统,价格也更实惠,没有那些只靠噱头赚人眼球的小吃。总之,开封虽然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旅游城市,但在这里还是可以感受到一千多年前的大宋繁华的景象,人造的清明上河园内,古之汴梁,也是有那么几分宋朝的味道。而夜幕低垂后,逐渐热闹起来的鼓楼、西司夜市,更是把宋时丰饶繁华的盛况展现出来,让人好似回到宋朝,商贾、市民、灯火、喧嚣等繁花似锦的时代,眼前一副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




洛阳


来洛阳我最想去龙门石窟,其他的我不甚了解,也顾不上。在青旅安顿好,第二天一早我就到了龙门石窟。我去过云冈、麦积山、莫高窟,都各具特点。云冈佛像朴素且形态多样,麦积山窟洞都在山体上如爬楼一样每一层上下细细打量,很有趣味,远看如蜂巢状,两处紧贴山腰的大佛体态雍容,表情微妙。莫高窟无需多说,壁画美轮美奂,中外只此一家。但龙门石窟更具气势,我想因其身居中原,而非漠北,多少都是受皇家的因素影响所致。未到山前,隔河遥望石窟,以最具代表性的卢舍那大佛及其群像首先映入眼帘,到近处看才发现其龛无比之大,气势逼人。从平地上来到大佛眼底要登很多级台阶,上到平台一看,众多佛像对称而立,向两侧排开,呈众星捧月状。再看依照武则天面容塑造的卢舍那大佛,体态雍容华贵,面庞丰硕浑圆,容貌端庄,五官标致。再现了武则天当年的风采,其表情气定神闲,大佛整体匀称,工艺精湛绝伦,其完美态势无可比拟。



龙门还有一佛像因梅兰芳而知名,在导游的介绍下,游客看到都不免驻足看上一眼。只见石壁上有一个小片浮雕,上雕有一女菩萨手提宝瓶,以曼妙的身姿扭动着活灵活现。据说梅兰芳先生从中汲取了灵感,将其精巧的动作经再创作,用在了《贵妃醉酒》这出戏中,被传为佳话。看到此像我才觉出,很多精巧特别的事物,如佛像雕塑、绘画、音乐等艺术,本无需多讲,观众游客通过细心观察、慢慢欣赏,是可以发现其与众不同之奥妙的。莫说这个姿态优美生动的菩萨,只要在这半山之上多如繁星的洞窟当中慢慢游览,定会通过自己的慧眼,再发现很有特点或精美的佛像来。想到这时定睛再看,眼前一群人正走马观花一样,一个接一个的摸着那石壁上的菩萨,拍完照后一闪而过。



巧的是我在龙门石窟游览一半时,正碰上昨晚在青旅睡在同室隔壁床铺的一个外国学生,他长着亚洲人模样,用英语跟我说了半天才明白他是日本人。我听着他说“者喷、者喷….”,差点理解成了“这支钢笔”。因为语言不通,我也就没再跟他说过话。没想到游龙门的时候会再遇见,刚遇到时互相点了下头,没好再说什么。走没多远,又碰见,见他一脸惊恐狼狈相,他有些慌张的环伺自身周围上下左右,时不时在空气中挥手驱赶着什么。我注意到他一只胳膊上的包,才知道是刚刚被蜜蜂蜇了,围着一些人,有给他出主意的说三道四。我也没多想,觉得自己随身携带的风油精应该可以帮他一下,起码可以止痒,就拿出来递给他。过后我才想起,自己没有被蜜蜂蛰过的经验,痒不痒的我也不知道,只见起了大包,潜意识想可能跟被蚊子叮性质一样。那包高高的,好像从他胳膊上无端冒出来个脚踝骨。他把风油精一涂一抹,那包立马变得青绿,在阳光下明晃晃,更加惹眼,好像向我证明着蜜蜂蛰跟蚊子咬两者的不同。可这时不知是风油精起了作用,还是这包大形已定、该疼该痒的也已经过去,日本学生情绪逐渐稳定了下来,要把风油精还我,我示意让他留下以备再用。他对我也表示感谢,说的日语、英语还是中文我忘了。我们俩一同继续向前走,时候不长,游览告一段落,正巧到了中午,我们都已饥肠辘辘,便找了个摊位吃饭。在点餐前我跟他尝试着讲了几句话,通过手机的翻译软件,结果发现沟通还是很费劲,就悻悻作罢,只知道他在日本正在读大学,不知哪来的时间,自己来中国游历一番。这时有几个在摊位帮忙的洛阳本地人,见我俩交谈不畅,看出日本学生是个外国人,其中站一旁的中年男人就问我他是哪国人,我答说日本人。然后中年男人对旁边的本地人轻蔑且恨恨的说了一句:从长相上能看出来,就是小日本。我本以为在中国犯下不可饶恕罪行的是日本军国主义政府,现如今中日人民之间还是友好的,但如我所见,中国人(尤其中原这片年长的一辈人)对日本的仇恨还是那么的深,那么不可原谅。最后我和日本学生默默的吃完自己点的东西,找了块空地,用彼此的手机让过路人为我们俩拍了合影,留作纪念,彼此道别后就分开了。他是我唯一接触过的日本人,一个青涩拘谨的日本学生。



围着河水绕了一圈,走到龙门石窟的对岸,还有一小部分石窟,但在这边已经以游山看景为主了。其中有一个香山寺,白居易晚年在这里作居士,再往下走就是白居易的墓。墓园不大,但很庄重,墓冢及周边的栏杆、碑铭,都是白花花的汉白玉,环顾四周,素朴典雅。石碑之中尤以日本白居易xxxx协会的名义立起的纪念碑醒目,看过惊叹,原来我们伟大的唐诗对日本的影响是如此之大。白居易不只对日本诗歌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而且在日本人心中有诗祖一样的地位。过了墓园不远,有一凉亭,木质简朴又宽绰,紧邻山边,向山的远处望去视野开阔。我在凉亭内歇脚正巧遇到一对当地的老夫妇,年纪大致在七十上下。老大爷指着白居易的墓,不无骄傲的说这是他的祖上。原来大爷姓白,可能常以白居易后人自居。真假并不重要,只要老者高兴。接着我们聊起龙门石窟,据老夫妇讲,他们小的时候在战争年代,石窟都早已荒弃没人管没人顾,还是孩童的他们经常到石窟里玩耍,有时拉屎撒尿,有时爬上爬下捉迷藏,那破败的景象可以想象。到了文革时期,石窟更是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被毁的龛洞佛像很多。现在所幸保存下来的这些能被重视,看着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他们脸上泛起欣慰和喜悦的笑容。



除了龙门石窟,洛阳的白马寺天下闻名,中国第一古刹,始建于东汉。红色寺门前一匹白马石像早已印在脑海,如今得见,也算如愿以偿。但有些失望的是,原以为白马寺面积不大,幽静古朴。但实际上寺院内比较开阔,可算作是一座巨刹。寺的西半边有全世界各地佛教建筑的总汇,人走其中像是以半晌时间走遍世界佛教胜地一样,大致领略到印度以及东南亚一带风情。但离开这片风情区,再跨进与之一墙之隔的白马寺老寺院,便有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在心底浮泛起来。我们来到白马寺是想看更古朴沧桑的白马寺,还是想看这中外合璧的白马寺?是来这里体会古老的佛教文化,还是想一次看完整个佛教的寺庙景象?好坏我也说不准确,好的是我确实了解到佛教在印度的一点点影子,也可拿中国第一的名头聚合世界各地佛教之建筑,集于一家,招揽更多游客同时顺便创收,岂不两全其美。但同时失去了白马寺的纯粹性,让人恍惚,我本打算是来看一看课本当中所描素的“中国第一古刹”,并没有想到这里是一个杂居着各地佛教的大会所。从给人以庙宇拼盘的感受上来讲,当地的规划或旅游部门和佛教协会的做法是不是有些过了头,好似兴致勃勃的画蛇且又为其添上了足。



在洛阳老城和市区游走,更多的景区没去,只看看洛阳这座城市的面貌,不论新旧。所谓神都时期的天堂明堂都没心思去,因对洛阳的历史知之甚少。只记得王小波在《红拂夜奔》中,把中唐的洛阳城描写成一个泥泞不堪的老城。说城内的人们都要两脚踩着高跷一样的长竹竿,左脚上的竹竿踏在路左边,右脚上的竹竿踩在路右边,这样叉开双腿一左一右的向前迈着步走路,身子被两支竹杆支在路中的上空一摇一摆的前行。这段描写让我记忆深刻,想王小波的想象力真是天马行空,后来才知道这叫魔幻现实,只是当时读不大懂罢了,直到现在,每想起这段都想重读《红拂夜奔》,看王小波这样不着边际的说着唐朝,到底想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登封


从洛阳坐汽车到少林寺需一个半小时。少林寺尽人皆知,老一辈人看李连杰的电影《少林寺》,年轻一辈看各种武侠电视等,也都对少林知道的不少。尤其知道天下武功出少林这句话的小男孩,谁不曾在自家门口与别的小孩较量过功夫,同时还用自学的口技为细嫩的拳脚配音。中原人更是知道,想学功夫就要去少林寺,可以不当和尚,周边多如牛毛的武校就会教你功夫,而且还不耽误上学。这也让我想起小时候电视剧(尤其古装武侠片)中间穿插各种各种武校招生的广告,也听说过家长不远万里把孩子送到河南武校上学的事情。



去往少林寺的路上,随处可见武校广告,释小龙等明星各做代言。还有自《印象刘三姐》后兴起的景区大型商演,少林寺这里的商演叫做《禅宗少林》、平遥古城的叫《又见平遥》、西安大唐芙蓉园的《梦回大唐》、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大宋东京梦华》等等等等,不胜枚举。自刘三姐之后的“印象派”景区演出就很多,印象这、印象那…。我只看过《印象刘三姐》,灯光视觉确实震撼,但集庞大的人力与物资来造这样的空洞的演出,深觉弊还是大于利的,只能说是景区的游客资源再利用,创造更多商业价值(也就是旅游收入)的一个做法,被利用的就是普通游客,我们用这些钱和时间干点啥不好,偏偏去看这只一味堆砌的人造景观,实在得不偿失。



爬嵩山时听一个姑娘说要去三皇寨,据她说那是嵩山最险又风景极好的地方,但我时间不多,所以未随她去。我只在少林看童子功表演,坐缆车去到初祖庵、二祖庵,回途中被假和尚骗去二十块钱。然后在嵩山路边听那不断播放的《牧羊曲》,在这里才听出歌曲优美动听,单单如画一样的词配上悠扬的旋律就足可以打动人心的,再联想起电影中小和尚与牧羊女在小溪边,两人眉目间含蓄又如波荡漾的儿女之情,更觉得这歌曲比电影还美。可美归了歌曲,电影里更包含了残酷,电影《少林寺》在结尾部分有一段,老和尚在给小和尚受戒时,念出清规戒律若干条,每念一段都要问小和尚“能持否”,问的小和尚咬着牙说“能持”,熟不知小和尚还想念着牧羊女?这抛弃儿女情长决绝的事真是让人难以忍痛。这个片段也是看过柴静的一篇文章才注意到的。她在文章里说的意思早已忘记,但老和尚好似不懂人情、咄咄逼人的架势,和小和尚的勉强、硬是断了情愫的表情,观者也顿生两难之感。世间为大义抛却私情的事实在教人感伤,也想起青青男女间美好的情思,跟这礼教决绝的戒律间偏是水火不容,那道义割舍、那深情留恋,在这人世间彼此对抗消长,留下多少缠绵悱恻的故事、在眼前耳畔如歌如诉。



去那嵩阳书院,唐碑、古松、古朴清幽,与长沙岳麓、庐山白鹿洞、商丘应天府合称四大书院。去那空阔的中岳庙,巨大的庭院,聚齐了东西南北中五大名岳的庙宇。还有那登封让人垂涎的牛舌锅盔,一个便能满足口腹之欲。锅盔烧饼又长又扁,竖起沿上边一侧剖开,依个人要求,店家往烧饼中塞进各种卤好的副食,有卤豆腐干、香肠、面筋、青菜等各式各样。吃起来解馋又解饿,食量小的人只一个就管饱。登封市内漫无目的的逛也是有些意趣的,看看当地人的民房和日常,买菜、上班、接孩子上下学,一派小地方普通生活的气象。



出登封到郑州,从二七纪念塔上往下看,车水马龙,尤其骑电动车的人成群结队,一波一波一浪又一浪的穿梭在街上,那壮阔的场面想必汽车见了都会躲着走。郑州是河南省会,也是河南最大、最无趣的城市。尤其那段时间河南博物馆再重建,只见到临时馆的一些少许文物,就觉得郑州更是没有什么好逗留的,所幸买张到徐州的火车票,离开了河南。


中南之旅02.河南

中南之旅02.河南

中南之旅02.河南

中南之旅02.河南

中南之旅02.河南

中南之旅02.河南

中南之旅02.河南


中南之旅02.河南

中南之旅02.河南

中南之旅02.河南

中南之旅02.河南

中南之旅02.河南

中南之旅02.河南


中南之旅02.河南

中南之旅02.河南

中南之旅02.河南

中南之旅02.河南

中南之旅02.河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