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形胜依然旧鄢陵,林端古塔极崚嶒

(2017-08-16 15:30:53)
标签:

历史

情感

文化

图片

形胜依然旧鄢陵,林端古塔极崚嶒

 

形胜依然旧鄢陵,林端古塔极崚嶒。

仲弓祠在星犹聚,孟德台荒鹿自升。

双洎晴流芳草合,曲岗春树暮烟凝。

行郊最有低回处,凤鸟重来未见曾。

公元1772年,时任鄢陵知县的施诚站立在鄢陵县城北关的龙形土岗上,凝望着高耸入云的乾明寺塔,吟哦出了这一首七言绝句《鄢陵怀古》。

施诚,字我真,浙江绍兴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任鄢陵知县,并纂修《鄢陵县志》;乾隆四十四年,官至河南府知府。在诗中,知县施诚用崚嶒二字来形容鄢陵的乾明寺塔,足以证明乾明寺塔的高耸和不凡。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施诚纂修《鄢陵县志》二十一卷,首一卷。《鄢陵文献志》的编者苏源生评价此志:“搜罗既广,体例亦精,在前后诸志中,惟此次所修为善。”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探源:“宝塔镇河妖”的典范

欲说鄢陵的乾明寺塔,就不得不说在鄢陵各类县志中均有记载的龙形土岗。

东汉末年,因为黄河和双洎河河水的泛滥,冲毁了原鄢陵城(鄢陵古城),新城选址时本着我国传统的依山面水的理念,鄢陵城就迁到了龙形高岗的南边,络江的北岸。据《鄢陵县志》记载:“龙形高岗,鄢城半枕其上,西自王岳村入本境,东至韭园入扶境。上有蔡河故道,即旧志所载长堤。”

据众多相关资料显示,位于鄢陵北部的龙形高岗应该是洧水的河堤,其从今天的建安区陈曹乡的岗黄村起源,蜿蜒向东穿越鄢陵县陈化店镇的王岳村、经柏梁、安陵和马坊三个乡镇,从马坊乡的营岗村进入扶沟。东西走向,境内长18公里,高4.5米,海拔62.465.2米,上有蔡河古道(长堤)。因岗蜿蜒起伏、形如巨龙,故名龙形岗。在龙形岗下分布着众多的村落和墓葬。而今,查阅建安区和鄢陵县众多以岗为名的村庄足以佐证龙兴岗的存在和历史分布。

鄢陵乾明寺塔建筑在这条横亘鄢陵的龙形岗上,坐北朝南,毗邻汶河,南部为乾明寺路和鄢陵县城的老城墙以及护城河遗址。据《鄢陵县志》记载,乾明寺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北宋曾重修。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明周王捐资重修,由禅纳续逻主持,改铁刹为风磨铜刹,塔为砖结构六角十三层楼阁建筑,高38米,每层都有装饰斗拱,瓦檐挑角,角挂铁铃。第二层雕直棂假帘3个,嵌有砖雕佛像8尊。塔上有佛室1个,佛龛14个,拱形洞门10个,巧妙结合,错落有致。塔内有台阶可旋登,塔通身呈浅橙色,每当晴日,塔刹塔身,交相辉映,气势雄伟,巍峨壮观,为鄢陵县著名名胜古迹,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相关史料记载,塔下原有乾明寺院一座,“鄢陵古邑,跨岗为城,西北隅据岗为寺,地当乾位,寺因此名。”

塔是古人发明创造的一种特殊建筑,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形点式建筑,称为佛塔。14世纪以后,塔逐渐被世俗化何风水化。凡是有风水意义的塔,要么是镇山镇水或镇邪,点缀河山、显示教化等。

塔多位于寺庙、古镇、高处或地处,多以文峰塔、文星塔、乾明寺塔来命名。

鄢陵的乾明寺塔位于县城西北的龙形高岗上,这座龙形高岗从该县的西北而来,蜿蜒向东而去,这是鄢陵县的“龙脉”。“龙首当镇”,即龙脉中行走的地气只有聚集下来,才能对人产生吉祥的作用。如果主山龙首气脉仍有蜿蜒向前、不能停聚的意思,就必须运用严胜建筑进行镇压,这就是“龙首当镇”。建筑在龙形岗上的乾明寺塔,大概就有这样的意思吧。

乾明寺西部毗邻汶河,东部近邻古河道,北部原汶河绕过向南在小北关桥流入护城河,南部有护城河遗址和鄢陵老城城墙,这说明乾明寺当时建设的情况可能是三面环水或者四面环水的“小岛”。乾明寺寺院和塔的建筑设计具备了“障空补缺,培补建筑”的风格,中国古老的堪舆思想影响了寺庙的选址。

古人认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一神兽镇守,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神兽中青龙为吉祥之神,而西方的白虎则为主大凶之兽。如果把塔建筑在东方,则会妨碍青龙的活动;而塔形似鞭,可以用来镇吓白虎,让其不得兴风作浪,为害人间。所以,古人在建塔之时,多会选址在西部。

如此说来,鄢陵乾明寺塔的建筑选址和建筑风格,均符合镇压邪气的需求,应该属于“宝塔镇河妖”的典范! 

此外,乾明寺塔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其地位于乾位,乾的意思在八卦中为天、阳的意思,同时也代表方位为西北。在这里,乾明寺塔的方位是相对于鄢陵古县衙来说的。“明”的意思代表着光明的意思,还有拨云见日、重见光明的意思,因此,就当时而言,乾明寺塔位于老县衙的西北方向,寓意县令有背靠大山、镇压邪气,拨云见日之利好。

传说:李白曾访道于此

形胜依然旧鄢陵,林端古塔极崚嶒

据相关史料记载,乾明寺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四年也就是公元604年,塔下原有乾明寺院一座。当时的乾明寺“砖塔高一十八层,南北各望二十里外。”寺内殿宇辉煌,香水缭绕,人头攒动,诵声如潮,为当时远近闻名的佛教胜地。每当诵经劳累之余,释家弟子们就在寺前空地上栽种各样花样,并挖掘了一人工湖,湖内种荷,湖边植柳,汲取湖水浇灌花草,天长日久,这里便成了一年四季百花竞放、姹紫嫣红的大花园。

公元744年,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因为其狂放不羁的个性,受到了朝中高力士等权贵的谗言诋毁,对仕途心灰意冷的他遂离别长安东游,欲到山东求道。

李白的思想受着阶级的限制和唐代思潮的影响,基本上是儒、释、道三家的混合物。他虽然抱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教条,兼善的希望他没有达到,独善的实际却害了他一生。在他访道山东泰山途径鄢陵时,在鄢陵的乾明寺塔下遇到了盖寰(有说是道士有说是和尚),二人相谈甚欢,十分投机。于是,盖寰为李白写了道箓,李白写了一首盛赞盖寰的《访道安陵遇盖寰临别留赠》诗歌为证。道箓是什么?古代道教中规定,凡是入道者必须受箓,就是由某道教尊者“授道箓”给某人,就标志着他正式成为在编的道教徒了。

由此可见,盖寰应该是那个年代比较有名气的道教尊者了,而李白遇到了他之后,受到点化也正式成为道教的方士了。

当然,李白访道安陵之说有多种,有一说安陵在河北的景县一带。但更多的则认同鄢陵之说。从李白东游的方位来说,他辞别古代的长安,沿途向东去,大约行进路线也就是沿着现在连霍高速的大致方位一路跋山涉水而来,那时的官道蜿蜒曲折,经过许昌到鄢陵是在情理之中。再者说,鄢陵的乾明寺塔建于隋朝即公元604年,李白东游是在公元744年。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在加上唐朝尊崇释道两家,想必那时的乾明寺香火极盛,盛名一时不言而喻。

由此可见,李白访道安陵的历史佳话,被传颂了1000余年之后,依然是历久弥新,经久不衰。

明嘉靖元年也就是公元1522年农历正月初一,鄢陵一带发生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史书上说:“声如山摧,室如舟仄,野树枝如拂地,一夜动百余次,屋仆者相望……”

在这场大地震中,历经风雨的乾明寺塔轰然倒塌,昔日巍峨壮观的古刹顷刻间变成了一片废虚。为了修复这座古塔,乾明寺的佛家弟子们四处化缘,云游八方,历尽千辛万苦却没有能够筹集到修建塔体的银两。有一位居住在汴梁的周王,偕王妃到鄢陵赏花游玩,这王妃见乾明寺塔身倾倒,殿宇凋敝,衲徒老者病饿物故,少者乞丐转徒,一派凄凉景象,不觉动了恻隐之心。回到汴梁后与王爷商议,将自己的私房钱尽数捐出,王爷也是个乐善好施之人,他不但没有怪罪王妃,自己也捐了数目不菲的银两,派人送到鄢陵乾明寺。寺内的僧人有了这笔数目可观的银两,即着手寻求工匠,修复塔体。

明嘉靖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549年,在禅衲续暹的主持下,鄢陵乾明寺塔修成竣工。重修后的乾明寺塔除了将原塔顶铁刹改换为风磨铜刹之外,基本保留了原塔的样式和风格,看上去更加气势恢宏。塔下“创建围廊若干楹,内涂诸夭佛像,外饬金碧丹垩,栋宇辉煌,铃铎振响,僧徒焚诵,乐奏闻于遐迩。且松柏葱郁,鹊巢鹤鸣者声杂音乐,固鄢胜概也……”

经历了400多年漫长岁月,乾明寺塔饱经风雨的侵蚀,恣意泛滥的洪水,空间绝后的地震,遍地轰鸣的炮火,从它身边一次又一次滚过。1947年9月,盘距在鄢陵县城的国民党军队在乾明寺塔内设立指挥部,配备机枪等,妄图负隅顽抗,给塔身留下了累累的创伤。

解放后,党和政府多次拨专款对乾明寺塔进行维修,1960,乾明寺塔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现状:历经多次修葺,而今香火旺

形胜依然旧鄢陵,林端古塔极崚嶒

随着岁月的流失,历史的变迁,加上战乱的毁坏,乾明寺寺院早已废弃,但乾明寺塔却依然耸立。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部门先后多次对乾明寺塔进行修补。

1995年,文物保管部门在乾明寺塔顶铜刹内发现明代刻印的《金刚经》数十卷,这是迄今国内发现的稀有版本,被河南省文物局修复整理后装订成册,成为河南省珍贵的图书文物。  

1996年,因有人登上塔顶撬开宝瓶盗取经书与佛像,致使塔刹受到破坏,加上年久失修,塔体有损,经有关部门批准,政府筹措资金对该塔进行了又一次大的修复。对塔体的所损部位按照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回归宋塔原貌,使其重放光彩。

乾明寺塔自1996年维修以来,历经20年风雨侵蚀,自然损毁较严重,塔刹底座破损,塔身树木杂草丛生造成各层塔檐砖瓦破损、裂缝,塔基多处裂缝,急需整体维修。2016年4月经过积极申报争取,国家文物局批准了乾明寺塔维修方案,并拨付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80万元。此次乾明寺塔修缮保护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清除塔檐上的杂草树木等;对塔身、塔道、塔檐酥碱深度超过2cm的砖进行剔补;对塔身裂缝进行灌浆加固;原式样镶补风化的砖质斗拱、椽飞残损部位;补配破损挑檐瓦

而今,在灿烂阳光的沐浴下,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乾明寺塔刹塔身交相辉映,气势雄伟,巍峨壮观。轻风徐来,晃动塔上的铁铃,叮叮咚咚的铃声仿佛带着缕楼梵音飘向四野,营造了一派清幽、宁静的佛家氛围。

沿着塔下台阶拾阶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刻,塔后废弃的粮库,被僧众和善男信女们改造成为了大雄宝殿,殿的东侧则是改造后的寺院,大门两侧“佛刹居乾位,法雨润大千”的楹联刚劲有力,院内信众来往,烟火缭绕,像是恢复了昔日的繁华盛世。

岁月悠悠,光阴荏苒,历经1300多年的风风雨雨,昔日繁华似锦的乾明寺寺院和乾明寺花园虽然早已荡然无存,这座几经磨难的乾明寺塔依然耸立在鄢陵县西北的高岗上,仿佛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向世人娓娓述说着历史岁月中那一段段难忘的故事。

鄢陵这座充满了传奇的小城,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多种文化的浸润和滋养,这片古老、丰厚、神奇、美丽的土地,更是吸引着人们去探访、去追思、去建设……

 形胜依然旧鄢陵,林端古塔极崚嶒


附贴李白《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

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安陵盖夫子,十岁与天通。

悬河与微言,谈论安可穷。能令二千石,抚背惊神聪。

挥毫赠新诗,高价掩山东。至今平原客,感激慕清风。

学道北海仙,传书蕊珠宫。丹田了玉阙,白日思云空。

为我草真箓,天人惭妙工。七元洞豁落,八角辉星虹。

三灾荡璇玑,蛟龙翼微躬。举手谢天地,虚无齐始终。

黄金满高堂,答荷难克充。下笑世上士,沉魂北罗酆。

昔日万乘坟,今成一科蓬。赠言若可重,实此轻华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